都說來蘇州必看蘇州園林,園林藝術最能體現蘇州的特色,而蘇州園林中第一個應該看的就是拙政園。從蘇州博物館忠王府出來,就直奔相鄰的拙政園。
蘇州是一座有2500多年曆史底蘊的古城,曾名姑蘇,春秋時期,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在太湖之畔建造都城,便是蘇州古城姑蘇的起源,直到一千多年後,公元589年,姑蘇城才改名蘇州。
拙政園位於蘇州城東北東北街178號,是蘇州現存最大的古典園林,佔地78畝。拙政園以水為中心,山水縈繞,廳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特色。拙政園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花園開闊,中花園是精華,西花園以精美的建築取勝,園林三部分各具特色。
1961年3月,拙政園被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拙政園被國家計委、旅遊局、建設部列為國家級特殊遊覽參觀點。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從拙政園正門進入,穿過兩道圓拱門,進入補園。一進入拱門,江南古典園林的氣息撲面而來。
關於拙政園有一句民諺說道:“鐵打的園子流水的主”,500多年的時間中,拙政園竟有40多次易主。從明朝正德年間王獻臣建園起,到現在,拙政園的主人多為達官顯貴,名流雅士,商界大佬,而有很多時間,它也是作為政府的辦公之地,在公私之間流轉,風風雨雨數百年。
經過一個又一個院落,每一個院子都有不同的佈局,每一個都建造精美。
蘭雪堂前,松柏森森,雜樹掩映,古典的建築,在藍天白雲下,顯得那樣清逸出塵。
蘭雪堂內部,正中懸一匾“蘭雪堂”,下為一長對聯。門窗傢俱古樸精緻。
出蘭雪堂之後,頓時開闊疏朗,一條小河,在園內曲折蜿蜒,花草樹木豐茂繁盛,色彩繽紛。
在這裡,意外地發現,兩棵巨大的古樹下,有一個小花園,這時候卻是鮮花盛開。
真不愧是人稱“天堂”之地,這個時節,還能養得這樣的好花草,讓人感覺春意盎然的樣子。
拙政園真是一步一景,換一個角度,卻是這樣,一池枯荷,與河邊雜樹把一方山水描畫得如詩如畫。
拙政園內,任意一個地方看過去,都是那麼美,不得不服設計建造者的匠心!
古樹廊亭,小橋流水,畫面是動靜相宜的,色彩搭配也很典雅,真是醉了。
遊客都會在這樣美麗的地方,留下自己的倩影。
水、橋、亭、樹,怎麼看都美,簡直就是一幅彩色的山水畫卷,走入畫中,感覺來到“天堂”……
枯葉不斷地隨風飄落,掉入河中,清潔工人一直在忙碌著打撈,為保護好這個美好的園林。
十一月底有些寒意,江南的秋色也是最濃厚的時節,原先綠的樹,這時紛紛變為黃紅橙色,多彩多姿。
廊、橋與樹,倒影在水中,拙政園的風姿,更加婉約嫵媚了。
亭邊橋旁,岸上水中,時不時會建一兩座假山,每一處佈置,都顯得恰到好處。
這裡一座小石塔,成了這片水域的視點,鏡面一樣倒影的景色,更勝於岸上的實景。
流連其間,每一處景緻都帶給人一種江南古韻,彷彿走入幾百年前的世界。
在小河轉彎處,修建一座亭子,從高空俯瞰,平面結構呈扇形,稱扇亭。又因蘇東坡有詞“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故名“與誰同坐軒”。從正面看,它的房簷兩側有兩個向上翹角,房頂正中還有一個形似清朝官帽的“蓋”,這象徵著飛黃騰達、步步高昇,寄託著園主人對家族興旺的期盼。
這個小園裡有一些小小的盆景,顯得簡約。
這座江南民居風格的二層樓閣,底層叫“藕香榭”,二樓是“見山樓”,粉牆黛瓦,色彩典雅,依山臨水而建,通過曲橋與池水北岸相連。見山樓有一個特點,一二樓互不相通,上樓得從旁邊的爬山廊才進得去,即使有刺客也好防禦,據說是因為李秀成建樓時為安全而設計。雖然冬天,不見荷花,不聞藕香,而這株紅葉樹更是一個畫龍點睛的景緻。一條曲橋連通南北,樓閣雖為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入住時重建,但極好地保留了明代建築的特色。
見山樓原名隱夢樓,四面環水,建在一個小島上。據文徵明《王氏拙政園記》記載:隱夢樓為槐雨先生王君敬止所居。園主王獻臣自號槐雨,槐花開時,花飛如雨。見山樓建成之初就是園主人的住所。建築形式它是一座典型民居式小樓,重簷捲棚,坡面平緩,粉牆黛瓦,色彩淡雅,格調古樸。清朝咸豐年間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在這裡辦公,改名為見山樓。見山樓名出自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底層稱“藕香榭”,上層為“見山樓”。底樓可從西部可通過平坦的廊橋進入,樓底藕香謝,三面環水,池中植有荷花,每到夏季,可以坐在吳王靠上,欣賞一池荷花。
此時的拙政園,到處紅葉鮮豔,小橋流水,倒影清幽,風景極好。
一些小花小果,此時,也盡皆展現出秋日的色彩。
一樹石榴,鮮紅的果子掛滿枝頭,卻也成了一種風景。
池中有幾隻鴛鴦,到處游來游去,走到哪裡都看見它們的身影。
儼然一幅天人合一的畫面,湖光水色,綠樹彩林,人與動物皆在此中流連忘返。
這邊的銀杏林也是極美了,一片一片的黃葉飄落,在空中,彷彿一隻只飛舞的黃蝴蝶,詩意浪漫。
又見兩隻小鴛鴦游來,彩林倒影出的畫面中,漾起一層層波瀾。
我是11月底去的蘇州,一直忙沒整理出來,現在才有空整理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