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當年的殖民者是以怎樣的心情,踏上別人的國土的,必勝的信心?誰先佔誰所有的快感?在侵略者踏上塔斯馬尼亞的時候,那裡已經是別人世世代代棲居的家園了。
行程終於走到了第二次澳洲行的最後一站,位於塔斯馬尼亞東南部德溫特河河口的霍巴特(Hobart),州首府,也是最大的港口城市。德文特河口是全澳最好的深水港之一,也是僅次於巴西里約熱內盧的世界第二深天然港。
霍巴特城市始建於1803年,聽上去歷史不長,僅200餘年,悉尼是澳洲最古老的城市,第二就是它。其實荷蘭人塔斯曼早在1642年遠航南太平洋探險的時候,就首先發現了它,之後也有Nautilus來此,卻都沒有佔領的意思。直到1802年,英國海軍上尉鮑溫在東南角登陸,次年宣佈小島為英國殖民地。當時已經有法國Explorer生活,英國人在萊斯頓灣成為了首批刑事定居者。1804 年,副州長歌林斯(Collins)把這座城市確定為殖民地,很快,這裡便成為了英國和愛爾蘭罪犯的交換站。
為了紀念當時的行政長官羅伯特·霍巴特,1825年將登陸的地方命名為霍巴特,1855年又把島以發現者的名字命名為塔斯馬尼亞。
圖中的塔斯馬尼亞大學則是塔州的最高學府,始創於1890年,是澳洲歷史最悠久、最具國際聲譽的四所大學之一。
殖民的雙刃劍,讓這裡有了別樣的美一個城市的美,它的獨特,來自於不可複製,這種不可複製又來自於時間的淬鍊。霍巴特街頭隨處可見歷史遺風建築物的大街,這裡完整地保留了許多殖民時代的建築,古老的議會大廈和澳洲最早的皇家劇院,市中心19世紀30年代用砂石建成的貨棧,是整個澳洲儲存比較完好的殖民時期風格的建築。古老港口南端的薩拉曼卡廣場, 是捕鯨盛行時期形成的,石頭建造的倉庫讓人聯想起殖民時期的情景。廣場後面的山丘是巴特里角,這裡有許多19世紀風格的房屋。
在霍巴特我們就住在薩拉曼卡廣場後邊幾百米的林娜飯店(Lenna of Hobart),位置很棒,距離沙利文灣(Sullivan's Cove)、Hobart CBD)和塔斯馬尼亞博物和藝術館(The Tasmanian Museum and Art Gallery)都只有幾分鐘的路。
飯店原是一座莊園,現在經過翻新,由兩棟黃白色建築組成,從內到外都美。一棟是144年的老歐式房子了,另一棟上個世紀70年代的。
房間寬敞,Sunny照進來溫暖舒適。陳設並不豪華,但卻透露出一股貴氣,既有現代的便利,又有時代賦予的殖民風格。
南半球最大的露天市集如果你來霍巴特,建議將其中一天時間放在週六,那是一週中最熱鬧的時候,可以徜徉在200年曆史的捕鯨盛行時期形成的薩拉曼卡市集(Salamanca Place),買到各具特色的寶貝。這可是南半球最大的露天市集,也是霍巴特最有活力的市集。
廣場上聚集著300來個攤位,像過節一樣,農產品、舊書、珠寶、服裝、木質品、玻璃器皿、手工藝品、原創的飾物,賣畫兒的、賣花兒的、還有跳騷小市場,當然少不了眼花繚亂的吃的,冰激凌啊、小吃啊,海鮮啊。不僅售賣商品,還有表演。
但是呢,說這麼熱鬧我都沒看見,因為我去的時候不是週六,哭。
平日的市集廣場安靜悠閒,遊人市民三三兩兩,人比較少。下午4點,看,這個書店的大爺已經在收攤兒關門了,我抓緊了最後幾分鐘時間拍到了室內的景象。
廣場周邊有不少小店,或者說工作室,散落在幾條小路里,也各具特色,以手工藝品居多,金屬的、木質的、毛線的,還有地毯店。它們的共同點是價格很高,在澳洲,人工的費用要比機器高很多。
這家老闆自己手工編織的毛線製品店,是我最流連忘返的,也是價格最讓我瞠目結舌的,我非常喜歡這件毛衣和帽子,以及披肩等等。一個比圖上更簡單的帽子賣55澳幣,約280人民幣。後來在五道營一個現在已經閉店的小店,發現了更貴的380,同樣很簡單。
有的店不讓拍照哦,拍之前最好問一句。
薩拉曼卡市集
交通:Hobart Hopper在市區每10分鐘一班往返市集和市區各點之間的免費穿梭巴士
營業時間:每週六8:00-15:00(如週六遇公共假日則改為週日)
海灣燒烤,自覺美好生活的傳遞
霍巴特南部靠近濱水區的桑迪灣,高聳在Mount Nelson的斜坡上,Nutgrove和Long Beach是最受人們青睞的海灘。城市裡邊有很多餐廳,我要建議你去一個露天自助“餐廳”,就在Sandy Bay Nutgrove公園裡,來一場露天燒烤,最愜意不過了。
Nutgrove公園,就在海邊,平坦的草坪上有現成的燒烤臺,那是政府免費提供給市民使用的。近處還有多個分類垃圾桶,桌椅、餐檯俱全,無比方便。每一個用完了燒烤臺的人,都會自覺清理乾淨,方便之後別人使用,這是一種默契,一種每個人都應該有的“高尚”。
距離公園不遠處就有超市,超人奶奶先開車帶我們去超市採購食材,蔬菜水果、小羊排、雞肉串、香腸……大家一起動手做沙拉、準備食材切塊兒,像一家人一樣,一塊兒動手烤。老玉米特別甜,記憶猶新。
天色漸暗,海灣的風很大,要來這裡野餐的朋友記得要多穿一件大衣,帶個大披肩。
一旁的空地上,印度人模樣的家長帶著孩子玩兒鞦韆,這裡兒童設施很多。傍晚時分,跑步的,遛狗的市民成為了城市的一道風景,偶有一艘遊輪駛過,明天我們就該回家了。每到安靜的時候,看著眼前陌生的場景,我總是想,好玩兒的或許不是當地的玩兒法,而是另一種喜歡卻不可得的生活方式與環境。
文藝範兒獨立攝影師,旅行、美食、生活方式撰稿人
多平臺認證、簽約旅行家,美食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