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從貴陽而來,一路前行,我們來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黔西北地區。沿著成貴高鐵再往前就要離開貴州省界了,我們的發現之旅來到最後一站,卻試圖探索最早來到今天貴州省境內的人群,以及由他們建立的部落國家。回望來時的路,今天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他們留下的身影。


貴州高原:最早的“移民”聚居地

在上古時期,由於地球氣候處於溫暖期,今天的中國南方地處低緯度地區,氣候溼熱(類似於今天的亞馬遜雨林),大型動物等分佈密集,不利於人類的生存,故而古人類在這一時期只是零星的分佈,沒有形成規模。根據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研究,中國第一次寒冷期發生在距今3000年前後,當時氣溫比現代約低1-2℃。

炎黃時期也屬於此範圍,在早期農耕文明還沒有成熟的情況下,以遊牧為主的相對處於北方的黃帝部落由於氣候轉冷,草場退化,被迫南下,與正在與九黎部落征戰的炎帝部落聯合,在今河南地區與以蚩尤為首的九黎部落發生了著名的涿鹿之戰,蚩尤戰敗被殺,他的族人為躲避戰禍,被迫越過秦嶺向南遷徙。此時,由於處於寒冷期,西南地區由於有云貴高原的抵消,溼熱的氣候得到改善,九黎部落逐漸南遷到此定居下來,演變成為“三苗”,也就是現在苗族的先祖,今天的苗族還有蚩尤崇拜便有此原因。

當然,氣候因素不是人口大規模遷徙唯一的因素,而只是戰亂、暴政,甚至漢族政權的強大,迫使少數民族向偏遠地區遷徙等的背景因素,由於氣候因素的疊加,災害加重,導致北方遊牧民族生境困難,於是南下掠奪農區,釀成頻繁的戰爭與衝突。類似背景下,仡佬族的先民濮人,來自西部少數民族氐羌系族群演化而來的彝族南下來到貴州高原,侗族、布依族、水族的先民百越則是自東面而來,並逐漸完成了從遊牧到農耕的轉變,由此定居下來,成為來到貴州高原的最早的“移民”。這也是早期的貴州高原,乃至雲貴高原,漢族人口極為稀少的原因。西南地區漢族人口的增加,還要等到秦國司馬錯入川時才有了一個通道和量的突破。


羅氏鬼國:名稱多變,統治千年

今天的貴州地區,在歷史上是少數民族聚居地,由於少數民族文化上相對落實,有文字的少數民族更少。因此,對於貴州的歷史記載,多是以中原文化為視角,以地域或居住民為主體,或稱西南夷、或稱南蠻等。在史籍中,今天的貴州地區建立過的部落國家主要有夜郎國、羅氏(施)鬼國、羅殿(甸)國、自杞國等。根據《貴州通史》,羅氏(施)鬼國、羅殿(甸)國是由彝族不同支系所建部落國家,羅氏(施)鬼國地處黔西北的畢節地區,羅殿(甸)國則在靠南部的安順地區。自杞國的記載則更為模糊,有彝族的支系參與,但不唯一,大體位置在今天的興義地區 。

羅氏(施)鬼國不是自稱,主要是中原人記錄時賦予的稱謂,是彝族阿者部建立的一個民族政權,由於彝族的發展階段較為落後,他們只是建立了類似政權的實體,但沒有自稱的國號。其建立時間大體在三國時期,也就是諸葛亮南征孟獲的過程中,彝族阿者部首領濟濟火因獻糧引路,被封為羅甸王。其後,彝族阿者部得到漢族政權的支援後,以大方為中心,逐漸在黔西北站穩腳跟並擴大統治區域,羅氏(施)鬼國的轄地也逐漸拓展,進入唐代,中原政權進入強盛時期,文明開化,至唐代一度以其地屬於漢代牂牁之地,而稱呼其為牂牁國。

濟濟火傳二十六世至普貴,已到宋代,普貴舉土內附,被宋太祖封為矩州刺史,並明確其“土地、爵祿、人民世守如舊”,再一次得到了中原政權的確認和支援(宋朝還聯合包括羅氏鬼國在內的西南地區土司聯合抗元)。這之後,羅氏(施)鬼國的記載越來越多的在各種歷史記錄中可以找到,而不是捕風捉影了。到了元代,普貴的後代又效仿先祖,一頓操作,又舉土歸赴元朝,羅氏(施)鬼國的名稱雖然消失了,但還是守舊如常。明代靄翠如是,清代安坤又降,直至水西土司最後一位頭領安聖祖死後無嗣,清政府乘機改土歸流。他們依附中原政權,在特殊的歷史環境下,雖然變換著不同的頭銜,不同的稱謂,但仍然世守其土、世長其民,從濟濟火建立統治到安聖祖死,彝族阿者部在畢節地區的統治長達1000餘年。


畢節人喊出來的“貴州”?

今天,我們盤點以“州”命名的地方,諸如鄭州、福州、廣州、杭州等地,你會發現基本都是地級市的範圍,高配到副省級城市,也只是政治地位的區別,在轄區上沒有太大的變化。看到題目,你也會想到唯有“貴州”這個奇葩,以一“州”之地,成一省之名。何以至此,【大嘴】試著探究了一番。

貴州學界普遍認為“貴州”之地名,始於宋太祖開寶七年(974年)《敕普貴書》“惟爾貴州,遠在要荒”一語。而且因為《敕普貴書》引出了一種流傳甚廣的說法:宋朝初年,居住在今貴陽一帶的土著首領普貴,以控制的矩州歸順北宋朝廷。普貴操著一口南方話向趙匡胤報告自己來自矩州,因土語“矩”、“貴”同音,皇帝沒聽明白,便在《敕普貴書》中寫下了:“予以義正邦,華夏、蠻貊罔不率服,惟爾貴州,遠在要荒……”的話, “貴州”先是專指矩州(今貴陽地區),後又演變成省的稱謂。這個說法提出以後,竟然被廣為認可,至今談到貴州省名的由來,人們大都會聯想到那個聽不懂西南方言的宋太祖,不知是感激他為我們起了一個好省名呢,或是覺得此翁糊塗得有些可笑。

宋太祖的確頒了一份《敕普貴書》,此事在《寰宇通志》、《大明一統志》及《貴陽府志》中都有記載,其文曰:

予以義正邦,華夏蠻貊,罔不率服。惟爾貴州,遠在要荒。先王之制,要服者來貢,荒服者來享;不貢,有徵伐之兵,攻討之典。予往歲為扶播州之弱,勞我王師,罪人斯得,想亦聞之。有司固請進兵爾土,懲問不貢。予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窮兵黷武,予所不忍。”尋乃班師。近得爾父子狀,知欲向化,乃布茲文告之。爾若挈土來廷,爵祿、土地、人民,世守如舊。

故茲制旨,想宜知悉。

“要荒”是古時的人們對王畿以外極遠之地的稱呼,趙匡胤以“惟爾貴州,遠在要荒”來形容矩州的遙遠,足見對這一地區並非一無所知。事實上,我們還可以從《敕普貴書》中看到,在普貴歸附之前,宋王朝的軍隊已經深入到過播州(今遵義),並在那裡打了勝仗。同時,普貴率土內附之後,宋太祖給予普貴的官職卻依然是矩州剌史。可見,宋太祖很是了解當時貴陽地區的情況的,並沒有把 “貴州”、矩州混為一談,“貴州”也並非土語矩州的音轉。查閱《宋史▪地理志》、《太平寰宇記》、《元豐九域志》,紹慶府所轄羈縻州中,都沒有貴州這個地名,只有矩州,而《宋史》作“知州”,《元豐九域志》作“矩州”,應當是字誤。所以,《敕普貴書》中的“貴州”,最合理的解釋應當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一句客套用語,如“貴姓”、“貴庚”、“貴人”等。

矩州何時變成貴州,我們只能從《宋史》的零星記載中搜尋蛛絲馬跡,宋代的矩州並不安靜,水東、水西兩大土司集團都曾使用過武力佔有過矩州,最終水東宋氏佔有此地,並在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獲得南宋王朝的認可,首領宋永高受封為“貴州經略安撫使”。但是他這個貴州經略安撫使並未明確記錄在《宋史》裡,只在《職方典》裡有記錄,也就是說“貴州”作為矩州的新名,並未被正史所接受,不過這個時候可以看成是矩州改稱為貴州的開端,而非在北宋初,沒多久宋永高的經略安撫使一職又被改為“大萬谷落”總管。南宋寧宗皇帝敕封水東宋永高為“貴州經略安撫使”,這表面上似乎不存在任何問題,但實際上“貴州”這一名稱別的城市早在576年前就已在使用了,這座先叫“貴州”的城市就是今天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貴港市,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在鬱林郡設貴州,之所以稱為貴州,乃是其城北十里有“宜貴山”(今稱平天山)。上述田祐恭出任“貴州防禦使”這一職位,有學者就認為可能指的是廣西的“貴州”,而非今天的貴陽。但好在宋永高有明確佔據矩州的記載,所以他這個“經略安撫使”可以肯定不是任職於廣西的“貴州”,而是今天的貴陽。

暫且不論民間如何流行起“貴州”這個稱呼的,但是至少在元代改“貴州”為順元城之前人們已經開始這樣稱呼了,所以才有元代的範匯在《八番順元宣慰題名記》中寫到:“八番順元,相傳為夜郎牂牁之表,殆古鬼方之境,蠻僚種落雜處,叛服不常。入中國家,軍徇其地,諸部悉歸順,始置宣慰使都元帥府總戎以鎮之,更貴州為順元。”這至少說明“貴州”這個稱呼,在元代之前是存在的。可以推知的是,宋代即已用“貴州”稱呼今天的貴陽。

由此可見,民間的傳說裡,這個“貴州”是因畢節人普貴歸附宋朝而被喊出來的名稱,但實際因何而起,並無確切的記載,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貴州”這個稱呼形成於宋代。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春節期間瀋陽都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值得去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