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在盛唐時代,通過西域道路,中國和亞洲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非常頻繁。同時在國內還先後開通了通往西藏地區的道路,史稱“唐蕃古道”,以及由長安至渤海和南詔的道路。

一、通往西域的道路

唐代通往西域的道路是一條通至印度等國家的國際性道路,路線東起都城長安,西經河西走廊,進入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取道伊吾(今新疆哈密)、高昌(今新疆吐魯番),沿天山南麓西行,越凌山(今天山山脈的穆素爾嶺),經中亞細亞、阿富汗,過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然後到達北天竺(今北印度)。

唐代僧人玄奘(公元602年——664年)於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從長安出發,經過這條道路,行程達5萬餘里(約22700公里),歷時19年,遊歷西域138個國家。當時除到達北印度外,還到了今阿富汗、伊朗、斯里蘭卡、尼泊爾和孟加拉等國。

玄奘遊歷路線圖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從西域返回到大唐都城長安。回國後他根據自己通行西域的記憶,著述了《大唐西域記》一書,書中對於沿途的交通道路、山川地理、種族、人口、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等情況均有記述,是中國古代傑出的中西交通史名著。

二、唐蕃古道——漢藏兩族友好之路

公元7世紀初,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公元629——650年在位)完成了統一西藏高原的事業。在他統治時期,和當時的唐朝建立了友好關係,多次向唐朝請婚,唐太宗答應了這一要求,於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派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唐王室之女)入藏和親,松贊干布親自到柏海(今青海省鄂陵湖和扎陵湖)迎接。

此事成為唐代漢藏兩族歷史上友好的象徵,而文成公主入藏路線,也就成為漢藏兩族人民來往的友好之路。在文成公主死後30年,唐朝又遣金城公主沿著這條道路入藏和親,嫁給吐蕃贊普棄隸縮贊,使唐蕃之間的友好關係進一步得到發展。其後,頻繁的使臣往來,更加密切了唐、蕃之間的關係。

唐蕃古道起於長安首都,經鄯州(今青海省樂都縣)鄯城(今青海省西寧市)、莫離驛(今青海省共和縣附近)、那祿驛,過柏海,至眾龍驛;過犛牛河(今通天河)藤橋,向西南通過唐古拉山口等地而到達吐蕃首府邏些城(今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由長安至鄯城2080裡(約合今天的965公里)。由鄯城至邏些城約4160裡,總里程為6240裡(約合今天的2895公里)。

以上依據史書所記地名,並未包括由今西安至今甘肅省境內的地名。因此,缺少整體路線的走向。近年來,有關部門對唐蕃古道作了實地調查。主幹道的走向是:

“由西安西行,越隴山,經甘肅的天水、隴西、臨洮、臨夏,在炳靈寺或大河家附近渡黃河,轉入青海省境內,再由民和、樂都、西寧、日月山、倒淌河、恰不恰(共和)、切吉草原、大河壩、溫泉、花石峽、瑪多,翻越巴顏喀拉山口至清水河,渡通天河,沿當地人們通稱的‘通藏大道’過當曲,自唐古拉山口逾山至聶榮縣經黑河(那曲)、當雄,直抵拉薩。”

除上述幹道之外,尚有若干支路通向拉薩,如經玉樹、索縣、那曲至拉薩的支線。

唐蕃古道的開通,對於藏族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吐蕃貴族子弟被派到唐朝長安學習,許多唐朝人則被聘到吐蕃掌管文書,傳授建築技術。現今拉薩市的一些官殿建築,便是唐代漢、藏兩族人民共同辛勞的產物。同時,還有養蠶、釀酒、造紙等各種匠人進入吐蕃,傳授唐代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藏族手工業、農業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加強了漢藏兩族人民的團結、友愛與互助。

三、通往渤海的道路

唐聖曆元年(公元698年),居住在粟末水(今松花江)和黑水(今黑龍江)流域的靺鞨人大祚榮建立了政權,開元元年(公元713年)被封為渤海郡王。自此,這個政權就以渤海為名,成為唐朝統管下的一部分地區。直至遼天顯元年(公元926年)被遼吞併,歷經229年之久。

公元9世紀前期,渤海地區疆土很大,據《新唐書・渤海國傳》記載,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之稱。以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省寧安縣東京城)為中心,道路可通至東京龍原府(今吉林省琿春縣八連城)、中京顯德府(今吉林省和龍縣西古城)、西京鴨淥府(今吉林省渾江市臨江鎮)、南京南海府(今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咸興)等地,交通方便。而通往唐朝都城長安的道路,則是由上京龍泉府開始,經中京顯德府、長嶺府(今遼寧省清原縣英額門附近)到達營州(今遼寧省朝陽市)。然後由營州進入渝關(我們今天的山海關),經河北道南部,河南道、都畿道各地,直達京畿道至唐都長安。

唐都長安圖

這條道路是唐代都城長安通往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長距離主幹道。雖然由於當時戰亂等因素的影響,時有梗阻,但仍為使臣和商旅往來的重要通道。史載渤海幾乎每年遣使到唐,並派遣許多學生前往長安學習。從渤海舊都敖東城以南發掘的考古文物,證明了渤海人曾吸取了唐朝大量的先進工藝和文化,這也說明這條道路所起的作用。

四、通南詔的道路

南詔是唐代西南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國都太和城(位於今雲南省大理南)。在唐代,自今陝西、川西有通往大理的清溪道(清溪為今四川漢源),又有經川東、黔西去滇池的石門道(石門為今雲南省昭通豆沙關)。南詔仿效唐制,使雲南境內驛制初具規模,道路達於境內外各地。

主要參考資料:

《新唐書·地理志》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清邁旅行別隻在古城寧曼路了,趁遊客還不多快來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