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一直想去回民街看看,每次回來都是長假高峰期,回民街的人潮讓人“望而卻步”,於是起個大早,跟遊客們錯峰一下,去拜訪久未去過的回坊。

選擇從大學習巷這個相對僻靜的街道進入街區。

一如既往,各種美食讓人目不暇接。青磚的地面踩上去富有年代感,兩旁的槐樹保持了西大街原有的風範。

百度了大學習巷的由來。相傳,西域回紇族曾幫助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唐代宗年間,郭子儀從甘肅回京時,有回紇領袖及將士等200餘人隨從,住在今城隍廟附近的小坊內。他們在長安逗留期間,學習唐朝的法令、制度和漢族的文化習俗,因此後來這個地方稱作“大學習巷”。由於回紇人在長安定居的人越來越多,於是供他們做禮拜的清真寺便應運而生了。

清真寺始建於唐代,由唐朝開國元勳尉遲敬德監造,距今有1300多年的歷史,整體佈局精巧,建築巍峨秀麗。照壁上的大型磚雕、牆壁上的磚雕、門口石墩上的石雕,無一處不精美。石牌坊“敕建陸次”石額,鐫於牌坊門。

由於在明朝時得到了大規模整修、擴建,因此建築風格偏於明代。

寺中有一光輝熠熠的亮點——“鄭和碑”, 即《重修清淨寺碑》。鄭和第四次下西洋時,經過人才選拔,該寺的掌教“哈三”成為鄭和的總顧問和翻譯。哈三隨鄭和下西洋途中,不負眾望,順利完成使命,為航海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回來後,鄭和為哈三請賞,並主持重修了清真寺。

省心閣是寺內主建築,始建於宋代,經鄭和重修後,呈現在的四角形。

座下來和寺內的回族居民聊聊天,他驕傲的向我介紹了清真寺悠久的歷史和赫赫有名的“鄭和碑”( 《重修清淨寺碑》),以 及清咸豐年所立《敕賜清淨寺碑記》,對掌教哈三尤為自豪。

寺內遊人不多,比較清靜。有一個回族家庭三代人在此遊覽,我幫他們拍了張全家福,在這裡的遊覽對他們來說,應當更有深意。

大殿緊鎖,沒有機會一睹寺內的精美陳設,據說有藝術價值極高的壁畫等物。屋頂琉璃碧瓦,精彩斐然。

出了清真寺,來一碗經典美味——胡辣湯,為了追求“多品種,小分量”,點了一個小碗,沒有要饃。看著資深食客要了大碗掰了饃泡在裡面,更顯地道。食客不少,店家生意興隆。吃完嘴裡麻麻的味道還在延續,滿足的去尋找下一個目標。

始於1896年的麻醬涼皮,成了我的盤中餐。回坊裡認真做食物的匠心,令人敬佩。經過改良了的麻醬涼皮,配菜有玉米粒、紫甘藍、黃瓜絲,澆上祕製的麻醬和辣油,搭配一碗醪糟雞蛋,成就美味的一餐。

口腹滿足,看著街上這些熟悉的品牌和食物,只能望而興嘆了。

街上的遊客已經多了起來,繁華熱鬧、熙熙攘攘。

今天的活動完美收官。

改天,再起個大早,接著來拜訪回坊街的名勝和美味。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一路向北 一萬公里的親子旅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