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原名紫禁城,本是明清兩代皇帝居住的地方。隨著1949年解放,這裡就成了故宮博物院,供遊客進行遊覽和參觀。
遊客們也有懂行的,他們知道,故宮中有三個地方是不開放的,這三個地方就是倦勤齋、雨花閣和三希堂。為什麼這三個地方不開放呢?原因一般人還真說不明白,您想要知道真正的原因,那就讓我來給您揭一下祕。
1、倦勤齋
倦勤齋是乾隆晚年居住的地方,看這九間房子的名字“倦勤齋”就知道,乾隆用“齋名”明確地告訴世人,我幹活累了,要休息了。
乾隆為了讓自己的晚年能夠住得舒服一點,他就讓京城最好的工匠,將倦勤齋裝修成了江南的格調,郎世寧的徒弟還在倦勤齋的天棚,牆壁,全都畫上了通景畫,技藝高超的工匠還用“竹簧”的工藝,讓倦勤齋處處充滿了精美絕倫的竹雕。
為了打破現代工匠,無法修復清朝的通景畫和“竹簧”工藝的“魔咒”,故宮的工作人員和民間工藝品大師展開了攻關合作。
經過他們兩年多的不懈試驗,艱苦修復,倦勤齋終於舊貌換新顏,關閉了幾十年的房門在2008年開啟,開始接受遊客們的參觀和品評。
2、雨花閣
雨花閣是清朝皇帝禮佛的地方,在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建成,裡面是一座藏傳佛教的密宗佛堂。這裡不開放有三個原因,第一個是:雨花閣中,有一座非常珍貴的城壇。城壇是藏傳佛教的至高聖物,裡面供奉著釋迦牟尼說法像。
第二個:因為事關佛教佛事和佛法,故此,還是請遊人遠離,讓這裡以清淨為主。第三個也是最關鍵的一點:雨花閣的第四層供奉著三尊歡喜佛,這個有些不適合參觀。
故此,雨花閣才遲遲也未開放,不過聽故宮方面的口氣,雨花閣一旦條件合適,也會適度地限制遊人,並向社會開放。最後一個沒法開放的地方就是三希堂。
3、三希堂
乾隆皇帝的書房為何叫三希堂,並不是裡面藏著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三幅法帖的緣故,
“三希”即“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的意思。為什麼三希堂沒法開放?原因是它太小了,只有4.8平方米。
三希堂為何會這樣小?因為這和它最初的功能有關,他最初的名字叫“養心殿暖閣”,它向Sunny的一面,有一個大窗戶,還有火炕,炭盆,即使是寒冷的冬天,這裡也是溫暖如春,可以讓乾隆的在暖哄哄的環境裡,看書寫字。
4.8平方米,就和一個普通人家衛生間的面積差不多,兩個人走進來,都會磕頭撞屁股,怎麼參觀?再說,如此的蝸居如何做文物的防護措施,遊客進來,伸手就能摸到裡面的全部寶貝,故宮方面總不能將文物都用玻璃罩起來吧?
三希堂名傳遐邇,可是房子太小,遊客參觀完,會不會因為心裡落差太大,而說三道四?還不如保持一種神祕感,不開放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