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五嶽是中國漢文化中五大名山的總稱。而在唐山的版圖上也有“五嶽”,她們構成了這座城市的歷史文脈:大城山是這座城市的起源之所在;賈家山則將唐山市的歷史向前推進了近3000年;彎道山孕育了唐山陶瓷文化;小山見證了唐山近現代商業的興衰,而今天的主角——鳳凰山則是唐山人休閒娛樂的最佳場所之一,其大門更歷經了數次變遷,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建園初期的東門

鳳凰山原名雙鳳山,屬燕山餘脈,海拔88.92米。1952年市政府決定在鳳凰山修建佔地655畝的公園,取勞動人民遊覽、休憩之意,定名為勞動公園。據1992年8月版《唐山城市建設志》的大事記載:“1952年7月15日唐山勞動公園破土動工,公園裡劃分文化區、康樂區、遊覽區、兒童園地等部分。設有露天舞池、露天劇場、游泳池、體育場、文化宮、展覽館、動物園等。”

當年,開灤對勞動公園的開發建設非常支援,除捐款人民幣15億元(舊幣),還撥出了鳳凰山以東的舊馬場圈地塊。

1956年,勞動公園劃分為鳳凰山公園和工人文化宮兩個部分。其中鳳凰山公園面積為24.7公頃,是唐山解放後建園最早、遊人最多的一個封閉型售票公園。

鳳凰山公園最早的大門在東口,位於公園東南面的工人文化宮西牆處,緊鄰原開平礦務局英籍總工程師金達曾居住的二層洋房子,那時進門的票價為5分錢。

先後建成的西、北、南門

1963年,由於唐山新市區(文化路以西)內的居民日趨增多,於是鳳凰山公園新建了西大門(後來人們稱公園正門)。當年5月,鳳凰山公園正式開放,為慶祝開園遊人免票入園。

後來,公園的正門有過兩次大的改建。

1974年,公園首次改建時,重修了正門口和售票處,門內還增設了管理室,新掛上了“唐山市鳳凰山公園”(1967年曾改名為“工農兵公園”)和“唐山市園林處”兩塊牌匾。不久,八角亭的續修工程也竣工了。值得一提的是,大地震中,鳳凰山八角亭竟奇蹟般地躲過了劫難,巍然屹立在山頂,成為這座公園的標誌性景觀。

1981年,公園進行了震後全面恢復建設。1984年12月20日,公園重新開放。新修的正門口頗為壯觀,售票處上方豎起了醒目的“鳳凰山公園”5個紅色大字。大門旁高達7米的白色水泥鳳凰雕塑,格外引人注目。據市園林處基建科原科長王鳳嶺介紹:該雕塑是修建公園正門時的重點工程,投資近10萬元。由中央美院雕塑系李行健教授設計,用白色水泥澆築成型,園林處基建隊負責了底座施工。為了使鳳凰雕塑色彩豐富,還在雕塑上抹了一層彩色碎石子,由北京工藝美術建築廠負責雕塑的打磨美化。後來,因石子乾溼程度很難掌握,打磨時彩色石子脫落,最後成了白色的鳳凰雕塑。

這座寓意鳳凰涅槃的雕塑,象徵唐山震後重獲新生,讓唐山人久久難忘。

唐山大地震後,鳳凰山公園不斷變化,為方便遊客的出入,還增開了北門和南門。

20世紀80年代初期,在修築全長7535米的北新道時,市政府徵用了鳳凰山公園北部地塊,面積為6.75公頃。1983年北新道建成通行後,公園在新修北面圍欄時,特在開灤一中對口處,新設了一個北門口。

20世紀90年代末,鳳凰山公園新修了南門。該門位於鳳凰道步行街的交叉口處。公園南門內有當年全市最大的兒童遊樂場,每逢節假日,帶領小孩的遊人從南門進進出出,十分便利。

公園鉅變後敞開的“大門”

鳳凰山公園“大門”真正意義的鉅變,始於2007年。那一年的2月1日,鳳凰山公園取消了門票,從此告別了50年來遊人購票入園的歷史。當年4月3日,公園拆除了正門口和圍欄,拉開了鳳凰山公園敞開式改造工程的序幕。

鳳凰山公園敞開式改造工程竣工後,原有的公園和文化宮整合成為一體,面積由17.95公頃擴大到了43.25公頃。巧合的是,鳳凰山與工人文化宮原本就是一個公園,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變遷,又合併到了一起。

令人欣慰的是,鳳凰山公園改造過程中,由唐廷樞倡議捐款修建的一段石階被保留了下來,那是臨近山頂南坡最為陡峭的石階,有70多級,為我市留下了一處清末建築遺蹟。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中國“最牛”火車站,站名都是錯別字,卻一直沒有人去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