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島地處長江入海口,其大部分地區都屬於上海,是上海崇明區,西北部的啟隆鎮和海永鎮則屬於江蘇。崇明島是中國第三大大島,僅次於臺灣島和海南島,總面積1267平方公里,比香港還要略大一點,但人口卻比較少,戶籍人口只有82萬人。
崇明島是一個河口沖積型島嶼,它是由長江的泥沙堆積而成的,因此地勢十分平坦,全島海拔只有海拔3.5~4.5米。
(一馬平川的崇明島,島上一座山都沒有,甚至連個像樣的丘陵都沒有)
崇明島唐代以前是不存在的,直到公元618年,在今天的呂四漁場南面堆積出來了兩個沙洲,稱東沙、西沙,這便是崇明島的前身。
(魏晉時期長江入海口地圖,上市不僅是沒有崇明島,大半個上海都沒有)
到北宋時期,在1025年,在東沙洲西北又堆出來一個沙洲,稱姚劉沙,漸漸的與東沙相連。1101年,姚劉沙西北50裡又堆積出來一個沙洲,取名三沙洲。
在這幾個沙洲出現之後,附近水域的泥沙淤積速度開始加快,到元朝時又相繼漲出營前沙、馬馱沙、張蒲沙等10餘處沙洲。與此同時上海市區、閔行區、浦東新區也逐漸被沙子堆了出來,元朝政府在今天上海市區的位置上設定了上海縣,而在上海縣之上則設立松江府。
明朝期間漲出的沙洲就更多了,總共漲出可馬鞍沙、陳恩沙、高明沙、小陰沙、長沙、袁家沙、響沙、高頭沙等30餘沙洲。
不過沙洲的大量出現也加快了該水域的水流,尤其是洪水氾濫期間,這裡的水流非常快,許多沙洲也因此被長江水沖毀,該地區的沙洲是不斷地出現,又不斷地被沖毀,呈現出來回往復但總體淤積面積持續上漲的趨勢。
直到明末清初前後,這個地方終於形成了一個長200裡,寬40裡的一個大島,崇明島的雛形就此出現了。
後來經過清朝和民國,崇明島的面積不斷擴大,到了解放前夕崇明島的面積已經有現在的60%,到上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泥沙的不斷堆積,崇明島與西北部的幾個沙洲連線了起來,而這幾個沙洲是屬於江蘇省的,這也導致今天崇明島西北的啟隆鎮和海永鎮屬於江蘇省。
(在上世紀60年代崇明島北部航道還很寬,當時位於北部航道上還有兩個小沙洲屬於江蘇)
(今天的崇明島已經將北部原屬於江蘇的兩個沙洲給吞併了,不過這兩個沙洲所在的位置仍舊歸屬江蘇省管轄)
目前崇明島仍然以沒奶五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長,目前來看北面長江航道的淤積速度要更快一些,估計再過50年崇明島就要和北面的江蘇完全連為一體了,到時候這個中國第三大島嶼也將不復存在了。
其實對於大江大河而言,入海口的泥沙堆積是稀鬆平常的事情,長江雖然水量大,但河水泥沙含量較低,所堆出來的土地還不算多。如果論造地能力,黃河才是大哥級人物,以黃河現在的水量依然能夠每年新造土地20平方公里,大有將渤海填平的趨勢。
由於地址結構影響,渤海一直是處於下沉狀態,不過即便如此黃河的造地速度還是遠超渤海的下沉速度,在理論上渤海終會被黃河填平,而實際上渤海也確實要比2500年瘦了一圈。其實整個華北平原都是黃河給塑造出來的,可見黃河造地能力之強悍,相比之下長江的造地速度真的很“節制”了。
-
1 #
-
2 #
沒奶五平方公里,上海市應該給它加點奶。
-
3 #
沒奶五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長,有奶該快多了。
黃河填的是內海,填得再多也是做無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