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在上海的64條永不拓寬的馬路中,山陰路算得上是最與世無爭的了,沒有特別突出的老建築,也沒有刻意的美化成網紅馬路,只是承載著它固有的文化歷史底蘊靜靜的靜靜等你來探尋。

不管你是從什麼地方來山陰路,怎麼看這裡,都像是上海一條避世獨立的馬路,一副與世無爭的自由散淡的模樣。走進弄堂深處,看著老舊的民宅,散發出那份獨有的幽靜,恍惚有種回到30年代的錯覺。

山陰路,南起四川北路,北接祥德路。修築前這一帶都是農田,僅有一條煤屑小路。1911年公共租界在此越界築路,以1896年任租界工部局總董的英國人施高塔名字命名為“施高塔路”。1943年更名為“山陰路”。

山陰路開闢以來就被定位為住宅區。當時這裡南有繁華熱鬧的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北接空氣清新的郊野,是中產階級理想的居住之地。如果說,外灘是萬國建築博覽會,那麼,山陰路則堪稱自然形成的上海近代民宅博物館,在這條路上幾乎可以完整地看到上海開埠以來民宅的各種各樣的型別。

山陰路開闢後,便陸續建起了弄堂房子,從四川北路路口往前延伸。這些弄堂房子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風格。右邊的恆盛裡、恆豐裡等石庫門裡弄,外立面美觀,山牆山花講究;而東照裡、四達裡雖是新式里弄,但外觀接近石庫門裡弄,弄口有過街樓,門前有矮牆圍住的小花園,後門有圓弧形門廊,三樓朝南有半圓形鑄鐵陽臺。

這些弄堂大都很深,裡面縱橫交錯的支弄猶如阡陌。路左邊則都是西洋風格的新式里弄,如大陸新村、文華別墅等。每個單元門前有個開放的小院落,圍著矮牆和鐵欄杆。再往前過了一排花園式里弄,又是法式新裡。這中間除卻一條積善裡是石庫門弄堂外,一路上都是西洋式的房子,Sunny下,那些西洋古典式門窗的花玻璃悄悄地吟唱著古老而動人的旋律。

山陰路2弄的千愛裡,由一片聯排的日式花園洋房構成,1928年由日本東亞興業株式會社建造,磚木結構三層聯排式花園洋房,紅瓦坡頂,水泥拉毛牆面,木門窗,各單元都有較大的庭院,是當時日僑集中居住地。

山陰路69弄的恆豐裡建於20世紀20年代早期,是標準的“石庫門裡弄房”,有裝飾各異的門楣;旁邊的新恆豐裡則為新式里弄,其中22號和23號為花園住宅,有高高的圍牆,弄內住宅為雙坡屋頂帶尖形老虎窗,清水紅磚外牆,區域性為簡化的古典裝飾和柱式。

隱藏在綠葉藤蔓後面的窗戶不禁讓人浮想聯翩,路上散落著的弄堂布局和名字也散發出一種曾經的殷實和不急不躁的紳士氣質。當年山陰路上的房客,大多是高階職員或文化界人士,那些寫有魯迅、茅盾、瞿秋白、內山完造等20世紀30年代名人名字的銅牌,由書本切換到眼前,那麼真實地出現在你的視線裡,倍感溫馨與親切,好像佇立在這裡,就可以隨時隔著時空與這些大文豪進行神交。

中國現代文豪魯迅先生,就是在1927年10月從廣州遷居入上海的,最開始是住在虯江路景雲裡,1933年4月11日,魯迅先生由北四川路的拉摩斯公寓遷到山陰路的大陸新村1弄(今山陰路132弄)9號。直至去世。所以,“虹口區山陰路大陸新村9號”也是今日魯迅故居的地址。魯迅先生住的是弄內最後第二幢,這是一幢磚木結構,紅磚紅瓦的3層樓房,現在這幢房子已按照魯迅生前居住時的情況復原。

魯迅先生為什麼要遷居上海虹口區呢?一來,在上海的虹口區屬於外國租界,租界相對是比較安全的,二來,上海是一個大都市,在當時的中國來說,不僅是世界之窗,也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城市。

魯迅先生之所以選擇上海,說明先生在情感上的民族主義及生存上的現實主義之外,在文化立場上還是一個世界主義者、一個現代主義者。這樣一位視野極廣的大人物,當時的北平、天津、武漢、廣州或是福建,都無法滿足他,不能最大程度地成全他的思考和寫作。只有上海,中國第一座與世界接軌的大都市,才是最佳選擇。用時下的話說,上海代表了當時中國的“先進文化”。

歷史研究表明,上海的黃金時代是20世30年代;民國時代唯一短暫的安定時期也在那時。而魯迅在上海的10年,正是30年代。30年代的上海如果沒有魯迅,那會黯然失色很多,30年代的上海文化因為有了魯迅的存在,就有了無可替代的意義。當時上海的社會各界人士或是敬佩他、追隨他,拜他做精神領袖;或是利用,謀取黨派的利益;抑或攻擊他、嘲弄他,藉由他抬身價;或者對他敬而遠之,吃自己的那碗飯……然而在魯迅的文字裡,那10年除了寫作,無非帶帶孩子、見見朋友、逛逛書店、看看電影,時而參與集會,常常躲避追捕……可見,魯迅是輿論爭議的焦點,卻又置身於上海主流生活之外。

他在上海時期的全部寫作,沒有說過上海幾句閒話,即便說了,也大多不好聽,在私人信件中,他對上海的社會百態,多有嘲諷,對上海的文人,甚是鄙夷。我們在他的作品中,幾乎看不見那個“黃金時代”的上海。然而這就是魯迅的大氣,更是上海的大氣。30年代的上海之所以是30年代的上海,就是因為上海看得起魯迅,而魯迅卻看不起上海;上海包容魯迅,魯迅卻孤傲地遠離上海的主流社會—這便是一座城市與一位作家最微妙的關係。

為保持街道設施的歷史延續性,現在,山陰路人行道水泥路已經被紅黑相間的舒布洛克磚取代,並配以鵝卵石,而街道兩旁高大的梧桐樹下種植了灌木及小型喬木,以及花草等,讓經過這裡的人覺得倍感舒適,魯迅故居經過修繕後也已重新開放。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自貢仙市古鎮,清朝出了一個武林高手,你知道羅跛三爺的故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