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東興圍:興寧境內年代最為久遠之圍龍屋,值得一看
———漫談客家圍龍屋的格局美
曾祥裕 曾海亮我梅州之行再次登上興寧神光山頂,俯瞰粵東北最大山間盆地興寧縣城一馬平川,這是一個客家千年古邑和精華所在地,其大地上分佈的圍龍屋林林總總,各具特色,構成圍龍屋博物館。
下山後我與羅家通書傳承人羅錦炎以及珠海風水名師姚成林一起考察了興寧東興圍九廳十八井,據說這是規模且儲存較好的客家圍龍屋。興寧圍龍屋反映了客家人在南遷過程中“族聚而居”特有的民俗建築文化象徵。
從我們住的賓館到九廳十八井不遠,開車僅六分鐘。我們在興寧文化廣場附近下車後步行通過一條小巷子,轉至一開闊處,見到高樓擠壓下的興寧東興圍(九廳十八井),見到這座始建於1127年宋元時期的客家圍龍屋,我們對它的建築形式如此工整有序而讚歎不已。
東興圍又稱“九廳十八井”,座北朝南,經測坐山壬兼亥,院門立甲庚向。建築主體呈半月形,整體佈局如滿月形。建築用地近6000平方米,內有九廳,四廊,一百多個房間以及配套的天井、天街等。上中下三個正廳的兩側有花廳六間廳,九廳即由此而得名,屋前有禾坪、半月形池塘。
據介紹,該屋始建於元代初期,有700餘年歷史,系羅氏四十六世洪德公第十八子小九公興建。小九公,名君姿,字盛齡,南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生,卒於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年),原籍福建寧化石壁村,派分江西寧都鴉鵲林,南宋末,由貢生任廣東循州(今龍川縣)學正,任滿返家途經興寧,見此地山水秀麗,沃野豐裕,遂在縣城東郊築室落業,起名九廳十八井,意為紀念其父洪德公九妻十八子盛事。門前有禾坪和水塘,分佈面積917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闊83.8米,進深 76.1米,建築佔地面積5850平方米,有9廳190間房18個天井。禾坪左端有斗門,牆基以三合土夯牆,上部為土磚、木、瓦構築,硬山頂。九廳十八井經1884年及2004年修繕,現為興寧境內年代最為久遠之圍龍屋,2009年8月評為“興寧十大古民居”,2011年2月評為“梅州市客家古民居”。
九廳即指門樓、下、中、上、樓上、樓下、左花、右花、天廳等九個正向大廳,十八井包括五進廳的五井、橫屋兩直各五井、樓背廳三井。九和十八,只是一個表多數的詞,不一定就只是九個廳十八個天井,往往很多民居都有超過九廳十八井的格局。其廳、井佈局科學合理,各廳各有功用。上廳供祭祀、族長議事,中廳接官議政,偏廳接客會友,樓廳藏書課子,廂房橫屋起居炊沐,家族聚居,集政、經、居、教於一體。
"九廳十八井"設計構思秉承"先後有序、主次有別"的傳統觀念,縱主橫次、廳、廂配套,主體、附房分離,通風、採光、排水、衛生,連同子孫的發展都納入規劃之中。
另外,它能夠使各種人才施展在建築技術方面的藝術才能,造出飛簷翹角、雕樑刻柱。它繼承了中原的宗族府第式的建築風格,沿中軸線兩邊展開,層層遞進,左右對稱,佈局嚴謹,這種民居規模大的可以容納一個家族上百戶人家居住。
我們先入正大門,此門以石為框,門楣書寫“九廳十八井”屋名,大門左右置一對石鼓及石墩,門聯“龍門奪錦 鳳閣鳴珂”。入得大門,可見上中下三堂,間以天井,寬敞明亮。天井放水是兩側廂房天井水排入中廳天井,匯合後排出。天井內來水右庚左艮,中廳三個天放水均出午口。一般來說陽宅放水須宜在甲、庚、丙、壬、乙、辛、丁、癸和乾坤艮巽幹維上 忌十二地支放去。但是“九廳十八井”放水出午口。可見法無定法,可變通為用。
我們邁進中堂,滿滿的貴氣充盈著,看到左邊樑架懸掛“文魁”匾,右邊為“舉人”、 “欽點進士”及“內閣中書”匾。
羅錦炎自豪地誇耀祖先洪德公的陽剛之氣,說他有九妻,生十八子。據《興寧羅氏族譜》總譜及《小九公右八房》載,小九公之父洪德公,字必元,行任郎,福建汀洲人,生南宋寧宗嘉定八年(1215年),為南宋景定年間進士,曾官湖北咸寧縣令,嗣擢撫州太守、桂林太守,官至朝散大夫等職,配九妻,生十八子。
我欣賞著陳列的對聯,覺得寫得工整,又雅緻,如下堂屏風柱聯“春深碧海騰龍甲 花滿丹山起鳳毛”;中堂堂面聯“五百星迥留舊澤 三千驥展發新猷”,中堂聯“九廳毓秀七百春秋留芳史 十八井泉無數風流頌古今”;上堂堂面聯“忠孝流芳千千世 詩書傳家萬萬年”,上堂聯“澤沛先儒當思永繩仲素業 源流學士還期遠接孟郊風”。
化胎下方立金木水火土造型石頭,並有香爐我們從上廳神位後面的小門走到外面,見到宅後隆起的化胎則像椅背一樣,為人工風水,以此為圍龍屋提供安穩堅固的靠山,土質紅黃色,較為寬闊,有650餘平方米。化胎飽滿隆起,象徵女人腹部,這就是圍龍屋獨有的“化胎”(亦稱花階、花頭腦,背湖嶺)。顛沛流離的客家人,把他們對孕育子孫庇護後代的懇求,託付給"化胎”。“化胎”上鋪的石塊越多,寓示子孫後代越興旺,所以“化胎”寄託著客家人世代興旺的美好願望。
化胎是客家圍龍屋的必備構件。學者江金波、樑德新認為, 客家圍屋一般坐北朝南,房屋的主體群建築與圍牆之間的露天部分呈半圓形,稱為"花臺"或是“化胎”。其從後向前傾斜的半月型坡地,用作種植花木或以碎石、鵝卵石鋪砌,而不用石塊或三合土鋪平,寓意龍氣閉塞,是全屋的風水寶地。
東興圍化胎外有原有三圍圍龍,外圍龍部分已拆,僅在左後側仍存三圍與橫屋相連成勢。屋右前端有口古井,井圍以石打造,累年磨損,井沿磨得凹凸不平。
圍龍屋建築服從風水學上的“左青龍右白虎”之說,一般右邊第三層圍龍縮短了一些,以減少虎的殺氣;左邊三層圍龍均比右邊凸出,以增加龍氣。
圍龍屋的設計與建造,充分體現了客家人的生存智慧,融風水玄機於其中,並具有實用性、觀賞性。
我們面對這座走過了七百多年的歷史的圍龍屋,雖經滄桑鉅變,儲存至今,感到與後人的珍惜和維護分不開。現在,古老的圍龍屋,空空蕩蕩,僅留幾戶人家,其後代繁衍至百萬人口,分佈在海內外,遵照“駿馬騎行各出疆,任從隨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早晚勿忘親命語,晨昏須顧祖爐香。蒼天佑我十八子,九妻孩兒共洪徳”的祖訓,四海為家,走向遼闊的世界,尋找人生新的發展平臺。現在的圍龍屋成為一種宗族歷史的遺蹟和遊子歸鄉祭祖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