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弄堂,是上海的特有的民居,就像北京的無數小衚衕一樣。而石庫門則是上海的代言詞。

如果你來上海,想要感受一下真實的上海生活和體驗原汁原味的上海生活,那就不得不提到上海這裡一種很特別的建築,它是上海獨有的產品,那就是石庫門。多少故事典故、多少名人記憶,都在這裡交織,在這裡發生,在這裡上演。

​石庫門是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築,通常被認為是上海近代都市文明的象徵之一。在新天地、在自忠路、田子坊附近有很多石庫門老房子。經過政府重新規劃修整後,已經搖身一變成為時尚範,但是對於來遊玩旅行的朋友來,這個欣賞度只能停留在表層,想要感受真實的上海,還是得到上海的老城區去真實的感受一下現在還依然住有尋常百姓家的石庫門。

當你在上海走街串巷的時候,在那些老城區裡,隨處可見到一處處弄堂,已有年代感的房子,伸出的晾衣竹竿,從視窗窺進去,擦得晶亮的灶臺和聞得到的飯菜香味,如果在春夏,推開窗,不用抬頭就可以平視得到的梧桐,這才是真實的上海生活。

石庫門可以說是大上海社會的一個縮影,在漫長的歲月裡,上海的市民曾在此辛苦度日,革命者曾在此祕密活動,文人、學者、藝術家曾在此孕育他們的作品。

石庫門住宅起源於19世紀中後期,上海開埠,租界形成。社會戰亂,迫使大量的江浙富商、官僚紛紛聚集啊湧入上海租界。尋求庇護。外國的房地產商,乘機建造了大批聯排式木板房,出租給華人居住。

石庫門住宅脫胎於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十九世紀後期,在上海開始出現用傳統木結構加磚牆承重建造起來的住宅。由於這類民居的外門選用石料作門框,故稱“石庫門”。這種中西建築藝術相融合的石庫門作為建築和文化的產物,在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它的出現是一種城市生活的必然。

在格局上,石庫門完全是中西合璧的產物,西式的連線排列和歐式屋頂、花紋,這些都明顯是西方文化的烙印;江南民居的元素也被大大吸取在其中:用漆黑的實心厚木做大門、石頭做門框;當然,天井、客堂間這件典型的海派風味也融合其中。絕對是一件有歷史代表性的、中西合璧的“混血建築”。

石庫門多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有著江南傳統二層樓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式,一般進門就是一小天井,天井後為客廳,之後又是一天井,後天井是灶臺和後門,天井和客廳兩側是左右廂房,一樓灶臺間上面為“亭子間”,再往上就是晒臺。坡形屋頂常帶有老虎窗,二樓有出挑的陽臺。

大門採用二扇實心黑漆中式木門,以木軸開轉,常配有門環。門楣做成傳統磚雕青瓦頂門頭,外牆細部採用西洋建築的雕花刻圖。樓與樓之間採用歐洲聯排式風格。紅磚外牆,外牆細部常採用西洋建築的雕花圖案,門上的三角形或圓弧形門頭裝飾也多為西式圖案。弄口有中國傳統式牌樓。

在當時,那種石庫門裡弄是上海弄堂裡最有權勢之氣的一種,它們帶有一些深宅大院的遺傳,有一副官邸的臉面,它們將森嚴壁壘全做在一扇門 一堵牆上。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演變,這種外形效仿西方聯排別墅,內裡保留中國傳統格局的新型石庫門住宅在當時很受小中產階級家庭青睞。

但隨著抗戰爆發,一些收入中等的家庭也開始拮据,把房子割出一些空間租賃成了最簡單有效的賺錢方式,於是,當初講究格局與文化美感的石庫門被隨意、急切地改造。讓原有的居住空間急速擠壓,大量難民的湧入,讓石庫門的階層也有不小的改變。

在20世紀10年代以後,老式石庫門逐漸被新式石庫門取代。洋場風情的現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傳統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適合單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庫門弄堂文化。

由原來設計是一個門牌號一戶人家,到後來住了許多戶,再加上多數石庫門的公用面積被幾家佔用,比如天井裡搭衛生間,沒有佔到的人就沒辦法搭了。現在的石庫門都是外面石庫門,裡面卻顯得擁擠不堪,非常的逼仄。所以今天我們看到的場景,很難從現在的石庫門生活想象它當年從肉優雅的生活原貌。

現在城市更新,不捨晝夜。與上海開埠歷史幾乎同步出現的石庫門老建築,已被政府列為保護區。與其他受保護的文物是不同的,這是一種在持續使用中的、有生命力的東西,而不是博物館陳列展廳裡的冷冰冰的展品。每一片石庫門因各自的建造年代,居住的樣態千差萬別,採取的模式也不一樣,總的原則就是把舊里弄中的精華部分保護好,再把屬於現代生活的新的要素放進去,使之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

紹興路96弄的石庫門是上海儲存最完整的石庫門之一,許多表現老上海題材的電影電視劇都喜歡到這裡來取外景,這裡的居民都是見過大世面的,看到有人扛著攝像機或攝影機在弄堂裡竄來竄去,也都見怪不怪,一副氣定神閒的模樣,似乎紹興路上的文化氣已浸潤了他們的骨髓裡。

如果有時間的話,不妨到紹興路走走,參觀完石庫門之後,再好好地感受一下這條充滿人文氣息的知名馬路。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2019年9月,15天新疆之行遊覽記錄(9.獨庫公路、那拉提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