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安徽,從南至北,

徽州文化、皖江文化、淮河文化、中原文化等交相輝映,

留下了無數承載濃厚記憶的美好古鎮,

一起來看看12個最美小眾古鎮。

1 慎城古鎮

潁上縣是春秋時期大政治家管仲的故鄉,慎城鎮歷史悠久,漫漫的歷史長河給慎城留下了管鮑祠、駐驛亭、清真寺、文廟大成殿、魁星閣、管墩步月、東堤柳浪、梧風疏雨、飛龍橫亙等豐富人文景觀。花鼓燈、彩車燈、綵船、舞獅、舞龍、馬叉會、彩轎、肘閣、三仙會、跑驢等數十種民間藝術,在慎城久演不衰。眾多的遺址古蹟是慎城歷史演進的見證,頗具特色的民間藝術是潁城人民智慧的結晶。

鎮上管仲老街最為出名與美好。集南北建築於一體,又兼有古今風貌,顯得既粗獷又婉約,既古樸又現代,已是潁上縣對外的一張名片。

老街大門非常巨集偉氣派,上面正中央寫著“管仲老街”四個大字,當地人千百年來把管仲作為潁上的驕傲,為之紀念。漫步老街,夜景時分也尤其美好。

正陽關鎮屬淮南壽縣,名列中華八大關之一。曾經是淮上重鎮,素有“小上海”之稱。自民國到解放前夕為安徽八大要城之一。在其解放後,大批的商賈,資本家及軍人,前往海外及寶島臺灣,其古鎮人民海外親屬眾多頗為壯觀。

正陽關鎮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有始建於唐貞觀年間的玄帝廟,有建於清同治年間的三座古城門和許多古街古巷、古民居等。

正陽關,曾經繁華於淮河岸邊的古鎮,素來有“七十二水歸正陽”的美譽。鎮內古城門,上面寫著“鳳城首鎮”四個大字。古城門上斑駁脫落的青磚彷彿向人們訴說著她所經歷的滄桑。

位於馬鞍山。運漕古鎮距今1700多年曆史,“過街木樓石板路,青磚小瓦馬頭牆”是其典型風格。位於含山縣城南40公里,總面積70.3平方公里。

運漕鎮建置之始可上溯至魏晉南北朝時期,距今近1500年。公元530年左右,南朝梁武帝派東魏大將軍候景引兵渡江,開發了這片荒蕪的土地,取名“蓼花洲”。明成化年間,“運漕鎮”鎮名由漕河衍化而來。

明清時期,運漕鎮以其集鎮規模和繁華程度位居“江北八大鎮”之首,佘氏宗祠、李鴻章當鋪、明清古民居、運漕老街等一批珍貴文化遺產一直保留至今。

4 烏江古鎮

烏江鎮位於馬鞍山的和縣東北隅,距縣城21公里。地處蘇皖兩省交界處,面臨長江,與南京、馬鞍山市形成鼎足,素有金陵門戶之稱。公元前202年, 西楚霸王項羽終不肯過江東, 於烏江自剔,結束了楚漢之爭, 烏江也因此名揚天下。項羽死後,當地曾為其修築了 “衣冠冢” 。

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命名烏江項羽廟為 “英惠廟” 。歷代屢經修茸與擴建,有正殿、青龍宮、行宮、水靈富等共99間半。殿內有項羽、虞姬、范增等人塑像井有石獅、早船、鍾、鼎、匾、碑等文物。 唐宋詩人孟郊、杜牧、蘇舜欽、陸游、王安石、李清照等均有題詩。後屢遭兵賽,大部建築物被毀。 清同治七年(1868年),重塑霸王像。懸 “拔山蓋世” 匾額,並有楹聯曰"山襟水帶,虎嘯龍吟” 。

小鎮街道縱橫, 建築多呈低矮的深巷, 青石板的路面,狹窄而長, 鎮上商業發達, 有棉花行、米行、商店、茶館、客校等近百家。 烏江是千年古鎮, 文化底蘊深厚,是唐代著名詩人張籍,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張孝祥、張孝伯、張即之,以及當代草聖林散之的故鄉。

5 蘇埠古鎮

位於安徽六安。蘇埠鎮,自宋代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境內古蹟眾多,歷史文化資源豐富。

千年老街儲存完好,青磚黛瓦、重樑高脊訴說昔日蘇埠的繁華,街內儲存完好的古建築有白麻會所、劉銘傳當鋪、匯康錢莊、肖隆盛米行、王大忠私宅等。徐帥銅像和蘇家埠前線指揮埠舊址永慧寺以及蘇家埠戰役總指揮部舊址朱家大院牆講述著當年紅軍戰史上“圍點打援”的輝煌勝利,永慧寺和朱家大院牆已是省級文保單位。

巍巍大別山,滔滔淠河水。蘇家埠鎮位於大別山東北麓、淠河中游、安徽省西部。始建於元,興於明,繁盛於清,迄今已有千年歷史。蘇家埠的繁榮,緣於淠河的舟楫之利,起始於一位姓蘇的人在淠河上擺渡,人稱“蘇家渡”。後來,隨著社會進步、生產不斷髮展,大批竹木、茶麻等在此集散、轉運,於是漸成碼頭、商鋪,宋代始稱“蘇家埠”。

街道以十字街為中心,四方延伸,分東、西、南、北四條主要大街和數十條后街小巷。十字長街,四通八達,縱橫交錯,曲徑通幽,一排排木質結構的商鋪老宅,一個個高牆大院的奇聞軼事,在這裡留下了永不磨滅的痕跡。

是時,南來北往,東進西出,三教九流,五花八門,無所不有,大有解放前上海大世界和南京夫子廟的味道。難怪至今在蘇家埠老人們口裡盛傳著“買不到的在這裡買得到,賣不掉的在這裡賣得掉”的俗語。買賣興隆,可見一斑。

朝暉夕映入閣樓,樓上誰影似嬌羞,深閨暗處藏幽夢,夢寐晨昏倦梳頭。別看現在這一番凋零殘敗之景象,曾幾何時這可是大戶人家才有的特權景緻。深閨小姐,落魄書生,販夫走徒……多少花前月下,濃情蜜事,在閣樓高處寂寂地深鎖著。

古風猶存映滄桑,十字長街聽寂寥。老街的歷史一天天被淡去,老街的故事一日日被掩映,但那些繁榮的印記,那些鮮活的軌跡卻不會磨滅,它是老街的根,老街的魂。

鎮中的老街始建於元,興於明,繁盛於清。而現在,一半街巷一半蕭條,沒有了車水馬龍、繁花似錦,卻有了歲月刻下的不滅痕跡。

位於安徽六安。毛坦廠明清老街位於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毛坦廠鎮,地處舒城、霍山、金安三縣區交界外。老街始建於明初,全長1320米,呈南北走向,是皖西地區迄今儲存的最為完整的一處古民居。

老街全長千餘米,寬不過三五米,南北走向,現在大部分房屋是晚清的建築,臨街房屋有750多間,民宅近百戶,有些門面闢為商鋪。

街道中間為長青石板,兩邊鋪鵝卵石,青石條上有深深的轍印,是舊時獨輪車留下的痕跡。

老街始建於元末明初,朱元璋攻佔下南京後,為抗擊元朝騎兵,施行了“馬政”,在蘇皖一帶的州縣養馬輸軍。此地依山傍水,草場肥美,適合養馬,於是州官便設廠飼馬,稱為“茅灘廠”(明朝稱養馬用的棚子為“廠”),後漸漸變為“毛坦廠”,音型的轉變緣故,不可考了。

明朝統一後,毛坦廠商旅雲集,漸成重鎮。清朝實行了“茶馬政策”,以茶換馬,使這裡的茶經濟發展迅猛,出現眾多商賈大戶。2007年毛坦廠老街被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稱號。

大通位於銅陵市中部,古名瀾溪,建鎮已有千年,歷史上曾是一座名蜚中外的江岸重鎮,與安慶、蕪湖、蚌埠並稱安徽“四大商埠”。

大通鎮始建於西漢時期,古名“瀾溪”,唐代在此建“大通水驛”,成為著名的交通要道。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建鎮,距今已有千年歷史。

清末民初時期,大通鎮作為《煙臺條約》的重要通商口岸。其和悅洲曾為鹽務招商局、長江水師、安徽臨時軍政府駐地,繁盛一時,時有“小上海”之稱。至今,瀾溪老街上仍有儲存完整的桿秤製作、漁網編織、藤藝編織等傳統手工藝。

據史志記載,大通唐始設水驛,曰大通水驛。南宋時期,“日出而市,及午而散”的集市活動已由“鎮”所代替。詩人楊萬里在《舟過大通鎮》中有“漁罾最礙船”、“魚蟹不論錢”的詩句,為漁鄉留下了生動的寫照。

走在老街上恍惚時空穿越,這裡沒有高調的叫賣聲,它像個未睡醒的孩子,悠靜地躺在長江懷抱!我們也是放緩了平日裡匆匆腳步,閒閒悠悠地踱著,靜靜品味著歲月的蒼桑。

古鎮的天主教堂鐘樓為西班牙人所建,已經歷近70個寒暑,雄姿仍不減當年。與遠處的大士閣遙向呼應,讓東西方文化在此互相交回、成為大通鎮的一大人文景觀。

位於安徽淮北市濉溪縣臨渙鎮境內,是一座具有千年歷史的古鎮。著名的景點有古城牆、文昌宮、城隍廟、蹇叔墓、嵇康舊居、傳統老街、特色古茶館、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等,是安徽省歷史文化名鎮”,“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安徽省特色景觀旅遊鄉鎮”等榮譽稱號,是安徽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

臨渙古鎮,古稱銍,又名古茶鎮。在當地,茶館就印證著歷史。鎮中心一里多長的街面上匯聚了16家茶館,茶座300餘張,茶壺600多把。古鎮茶館始於明代,臨渙人飲茶的習慣已經持續了600年。現在,臨渙鎮的茶館仍然保留著明清時期老舊的木桌,土黃色的粗砂碗和鏽跡斑斑的銅茶壺,每天老茶客帶著菸袋悠然到來,喝茶、打牌、聊天,享受悠閒時光。

章渡古鎮也稱涇溪古鎮,位於皖南涇縣縣城以西20公里處,在青弋江上游北岸,章渡古名漆林渡,有一千多年曆史。古鎮依青弋江而建,房屋一面臨江,用木柱懸空支架在青弋江上,河水從其下潺潺流過,極具江南水鄉情調。此建築一戶接一戶,延綿約1、2華里,所用木柱逾千根,故稱“江南千條腿”——吊腳樓,又稱吊棟閣。

章渡古名漆林渡,有一千多年曆史。唐代詩人李白遊歷涇縣時還曾譽章渡為皖南之“西來一鎮”,他遊歷章渡南面的大藍山,寫下詩作。“藍岑竦天壁,突兀如鯨額。奔蹙橫澄潭,勢吞落星石。沙帶秋月明,水搖寒山碧。佳境宜緩棹,清輝能留客。恨君阻歡遊,使我自驚惕。所期俱卜築,結茅鍊金液。”

唐代那時的章渡是涇縣的水陸重鎮,在此設埠置州,管轄三縣。滔滔青弋江的水從鎮邊流過,航運的發達使得小鎮興旺,便有“千足吊腳”之稱。而章渡老街建於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章渡鎮的“江南千條腿”是一處獨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築,瓦房木板結構,前店後宅。由於宅房主要粱架是用木柱支撐在空中,故又被稱為吊棟閣,位於章渡老街南側,均為臨街店鋪。另一側則臨青弋江,每當發大水的時候,水一直能漫到街上,遠遠望去,吊棟閣就象一排浮在水上的房子。

章渡老街,街寬4米,青石鋪面,中有條石為軸,舊時為方便獨輪車行走而鋪就。一條約百米長的窄窄街道,靠江這邊就是“吊棟閣”,另一邊大都是破舊和廢棄的房屋。據介紹老街在古代是涇縣西南商賈雲集之地,抗戰期間又成為新四軍轉運物資的重要集散地。

10 赤灘古鎮

赤灘位於安徽涇縣城北7.5公里琴溪河與青弋江交匯處,是青弋江航道上一個古老的水上重鎮,自明、清以來一直就是鄉(鎮)政府所在地,成為遠近數裡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曾是涇縣歷史上知名的十八古鎮之一,現隸屬琴溪鎮。

赤灘古鎮始建於宋代,完好儲存著明清一條街古建築群,卵石路面,青磚黛瓦,馬頭牆,四水到堂,具徽派建築風格,古樸典雅。

青石板上留下的獨輪車輒溝槽,記錄著古鎮昔日的輝煌。建有民俗文化陳列館,展出千餘件塵封已久的民俗實物,再現昔時民間生活縮影。

另外巖龍寺僧來俗往,鐘聲悠揚。佛教文化陳列館廣欽大和尚舍利子晶瑩莊嚴致臻。

陵陽鎮在安徽青陽縣南部,因位於陵陽山麓而得名,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原國家副主席董必武途徑陵陽時,留下了“富貴陵陽鎮、風流謝家村”的讚美詩句。

“富貴陵陽鎮”是家鄉人的一句“口頭禪”,也是陵陽人的一種驕傲的自足心態。客觀上是由於地理環境形成的山多田地少,外出經商多。陵陽的商人是徽商中一支勁旅。他們的足跡遍佈上海、無錫、南京、武漢、蕪湖、蚌埠、大通、徽州、屯溪等地。在外埠經商的大多數只是小店員、管帳、小朝俸。也有一些能人逐步發展成為資本家。這些人在本地陵陽鎮仍有店鋪,有他們的代理人。陵陽鎮的高樓大廈,都是他們的家屬安身或回鄉駐足之所。

陵陽鎮地處安徽“兩山一湖”旅遊腹地。自古即為江南重鎮和山區土特產集散地,是徽商北上南下的重要通道。境內有“3A”景區神仙洞等岩溶洞群,被省內外稱為“小九寨溝”的黃石溪,聞名的神龍谷旅遊勝地,其中苦妹潭瀑布高近百米,氣勢壯觀。境內還有明清徽派古建築多有留存,全鎮156棟古民居,40餘座古橋,尤以太平山房、李氏宗祠、寧氏宗祠和南流橋為代表。

12 孔城古鎮

孔城古鎮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鎮,到現在已經有近2000年的歷史了。位於安慶市桐城。這裡曾經是連線巢湖地區和長江地區的重要水運碼頭,異常繁榮,歷經千年風雨飄搖,現在只有一條老街,平靜又有世俗熱鬧。

這座小小的徽州古鎮歷史悠久。經過三國的戰亂,還是當年東吳的陸遜可是駐紮在此地區呢。水,給孔城鎮帶來了繁榮。經商的、開飯店的、跑單幫的、開雜貨鋪的、打魚打鐵的;行船走碼,說書賣藝,南來北往,據清末不完全統計,各種商號和店鋪,多達254家。

古鎮並沒有被商業化,還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老鎮風貌。現在留下來的孔城老街,是太平天國以後建的。孔城老街的規模首屈一指,是江北地區儲存最完整的一條老街。店鋪房舍皆為青磚灰瓦,多具飛簷翹角,木鏤花窗,櫛次鱗比,頗具江南水鄉特色。孔城老街的徽派建築集山川風景之靈氣,融風俗文化之精華,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為典型,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歷來令中外建築界所歎服。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在雲南有個邊遠的縣城,這裡被稱為水做的民族,還能吃到酸螞蟻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