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藏到青海,一路走來,無論是看到的、還是聽到的,最多的是和藏傳佛教有關的事情,扎什倫布寺、大昭寺、白居寺、哲蚌寺、布達拉宮,總之,想走青藏線,你就離不開寺廟,在青海,還有藏傳佛教的一大聖地,它就是格魯派六大宗主寺廟之一的塔爾寺。
出省會西寧南行27公里,我們便來到了位於湟中縣魯沙爾鎮西南隅的蓮花山坳,參觀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之一,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蹟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爾寺。
遠遠望去,處在山坳裡的塔爾寺建築巨集偉、氣勢非凡,各種廟宇依山而建、錯落有致,金頂、紅牆交相輝映,金碧輝煌,的確非同凡響。我們在導遊的引領下,來到了寺廟正面,只見兩根高高的風馬旗杆立在寺廟兩側,上面掛滿了五彩的經幡,沿著臺階,我們進入正門,來到寺前廣場,首先看到了南側的八個白色塔,導遊告訴我們,這叫八寶如意塔,是為了紀念佛祖釋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它建於1776年,造型大同小異,塔身高6.4米,塔底周長9.4米,底座面積5.7平方米。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磚砌成,腰部裝飾有經文,每個塔南面有一個佛龕,裡面藏有梵文。
離開了寺前廣場,我們先後參觀了大金瓦殿、小金瓦殿、大經堂、九間殿、酥油花館等地方,感受到了藏傳佛教的神祕。由於遊客特別多,對此也沒有特別的興趣,跟隨導遊走馬觀花的看了一遍,不過塔爾寺的酥油花做的確實漂亮,各種人物造型、奇花異草、廳臺樓閣拿捏的栩栩如生,據說寺裡每年在農曆正月十五都要進行一次規模較大的比賽,把做好的酥油花擺放到寺外廣場上讓人觀賞,許多人為了一睹酥油花的丰采,不辭辛苦,千里迢迢來到塔爾寺參加燈會。
塔爾寺又名塔兒寺,是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而建,藏語稱為“袞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該寺初建於公元1560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佔地面積約600餘畝,塔爾寺諸佛殿裝飾的堆繡、壁畫、和酥油花,被稱為塔爾寺的藝術“三絕”。
相傳,宗喀巴的母親懷孕時在山坳裡放牧,突然腹中一陣疼痛,隨後 “哇”的一聲嬰兒出生了,地上騰起了一道金光,誕生了宗喀巴,當時她的母親忍著疼痛用隨身佩帶的藏刀割斷了臍帶,把胞衣和產血埋在了土裡,不久,埋胞衣的地方竟長出了一株當地不曾有的菩提樹。宗喀巴3歲時就被父親領到夏宗寺學習經文,7歲正式出家到化隆夏瓊寺修行,17歲入藏遍訪名師修習佛法,不久就貫通顯密,名震一時,成為格魯派的創始人。大師22歲時,母親思兒心切,寄書信給宗喀巴,盼他回鄉一躺,並附寄白髮一縷。大師接書信後,由於佛事繁忙,無暇返鄉,特地給母親賜了用鼻血畫的像一軸,獅子吼佛像一張,當家人收到書信及畫像後,那株菩提樹便生出億萬個葉子,每個葉子上都出現了“獅子吼佛像”,樹枝和樹皮上長出了佛像、文字等。大師母親根據大師書信中的要求,在大師出生地即長菩提樹的地方修建聚蓮寶塔,將菩提樹作為塔心中柱。之後,圍繞這座塔逐步擴建成了寺院,因為先有塔後有寺,所以稱之為塔爾寺。
塔爾寺建成後,香火十分興盛,逐漸成為中國西北地區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歷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爾寺的宗教地位。明朝對寺內上層宗教人物多次封號,清康熙帝賜有“淨上津樑”匾額,乾隆帝賜“梵宗寺”稱號,併為大金瓦寺賜有“梵教法幢匾額”。多位達賴和班禪,都曾在塔爾寺進行宗教活動。
現在的塔爾寺不僅是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蹟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入圍“神奇西北100景”。
離開了塔爾寺,心裡竟象打翻了五味瓶,不知道什麼滋味了,輝煌的建築,絕高的藝術,眾多的僧人,虔誠的跪拜者以及全國各地千里迢迢來這裡旅遊的遊客,構成了塔爾寺的繁華,然而在繁華的背後又有怎樣的隱憂,寺廟越建越大,香火越燒越盛,佛教越傳越廣,佛徒越來越多,是一種進步,還是倒退,已然沒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