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離開瓦迪拉姆的上午,在沙漠途中,有一個廢棄的火車站,一節節舊的綠皮車廂引來過路遊客拍照。機車,工業革命的象徵,色彩,現代高速鐵路失卻的魅力,都寫在了這斷成幾節的車身上。蒸汽升騰,機械轟鳴的繁華過後,總有落寞時。

這個自然界的規律,適用於你知道的和不知道的地方,亦如我們前方的目的地,佩特拉。

從瓦迪拉姆沙漠到佩特拉要倆小時,離開沙漠中的路段開始走上大路,司機邊開車邊應我的要求講述著約旦的人文故事。他說在亞喀巴機場啟用之前,用的是這裡的機場。我猜,腳下的路不會是機場跑道吧,因為這個路太大,太寬了,寬得有些離奇。他的回答印證了我的猜測,現在我們行駛的這條路是老機場的跑道。

大路結束,進入山區,輾轉于山間,路過小鎮時的胳臂肘彎兒,司機問我們,中國也有這樣的盤山路嗎,我們答道,多的是。

他站在觀景臺上指著遠處的山說,佩特拉遺址就在那些山裡。

經過了180道彎兒的盤山道,車在一個山上的大工地小鎮停下,說我們的酒店到了。離佩特拉景區還特別近,走著幾百米而已,我驚訝地看著周遭,酒店一個挨一個,很多正在建設,塵土飛揚,就是一個大工地嘛。小鎮叫瓦迪穆薩(Wadi Musa),直通佩特拉景區門前的路邊,有一些小餐廳,是鎮上唯一能解決就餐問題的地方了,我們找了一家好看的當地特色餐廳解決午飯。

佩特拉濃縮在眼前,可見一斑

餐後去景區門口免費的佩特拉博物館參觀,如若不是今天,之後也永遠不會進去了。

佩特拉博物館在世界幾大奇蹟中鶴立雞群,那些奇蹟基本都不配備博物館,而佩特拉將景區中無法展示的歷史知識和小件文物,都一一有序陳列保護在博物館中。

從公元前至今的考古發現分成8個部分,讓人們在短短的時間內,對佩特拉古城,甚至約旦的歷史發展有一個概括的認知。古建築上的雕像,生活用的陶器,身上穿戴的首飾,大富人家的馬賽克裝飾,甚至還有含金粉的建築殘骸……稀世珍寶,盡收眼中。在圓形展廳的地上,還用動畫的形式,演出了佩特拉的歷史演變。

出了門,一群遊客正在我愛佩特拉的的大字後合影,調皮的小男孩兒從P的窟窿裡鑽出身子,當我鏡頭對準他時,特別配合地給了我一個笑臉。

步行5分鐘回酒店養精蓄銳,為了明天正等著我們的那藏在山間的壯觀遺蹟,可我們從來不知道要見到它需要經過多少艱辛。

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Petra

據說走佩特拉很累,我們睡足了覺,早餐吃得飽飽的,9點半才啟程。刷約旦通領了票,穿過商街小廣場,二次驗票後正式進入顛沛流離之路。

Historic Remains of Petra in Jordan,一般被認為是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2世紀納巴特王國的首都,佩特拉一詞源於希臘文“岩石”petrus,很可能《舊約全書》中意思也為岩石的“西拉”,和阿拉伯傳統上認為摩西出埃及後“點石出水”的地方都是佩特拉。

陰天,颳風,冬天的約旦不比國內暖和,預報只有7度,體感再降,難怪脖子圍著圍巾,身上披著毛圍脖,穿著長毛衣,揹著雙肩背也不覺得暖和。

要進入古城,首先要走過1.5公里長的錫克(Siq)峽谷,因蜿蜒曲折又狹長也被稱為蛇道。可要走到蛇道入口還要從景區門口走約摸兩公里。就是說如果你只想到達第一個卡茲尼神殿就折返,也要走上7公里。所以一定要穿最舒服的鞋,而且不怕髒不怕壞,扔了不心疼的那雙。路程不僅長,砂土路硌腳,嚴重拖慢了速度。好在我們前一個地方去的是瓦迪拉姆,走過純沙沙漠就會珍惜砂土路。

海拔1000多米的山地峽谷中,兩側被80多米高的峭壁包圍,最寬處約7米,最窄處僅2米。岩石呈現出層層沉積岩的特徵,又顯得那麼柔和細膩。色彩多樣,土黃、褐色、橘紅,夾雜著墨綠甚至黑色。像一層層疊加的橡皮泥,又被螺旋扭曲成波浪。巖壁的牆上不時出現一些壁龕,有些是供奉神靈的,也有紀念先人的,據說那個時代那個民族不喜歡雕刻人像,所以壁龕裡供奉的是長方體石頭。

忽然,蛇路盡頭有光,最震撼的一幕出現了,此時你才知道什麼叫佩特拉,為什麼它吸引了世界犄角旮旯兒的遊客都來此,為什麼它是世界新七大奇蹟。

面前的這座40米高完全在岩石上摳出來的卡茲尼神殿Al-Khazneh,也被稱為寶庫,相傳神殿裡藏著歷代佩特拉國王的財寶,地下也有,但是沒有人敢挖掘,怕動了山體導致不可挽回的後果。另有說法這裡就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的發祥地,需要說“芝麻開門”的地方。古希臘後期建築的典型風格,門簷和橫樑都雕有精細的圖案,殿門上的3個石龕中分別雕有天使、聖母和帶有翅膀的戰士的石像。

1989年《奪寶奇兵》電影中印第安那·瓊斯最後發現聖盃的聖殿就是卡茲尼神殿,拍攝的時候,約旦皇室還來探過班。2009年《變形金剛:復仇之戰》中6位至尊金剛的墓也在此地。

廣場聚集了天南海北的遊客,爭相留影,想要拍一張全一點的神殿那叫一個難。四周絕壁環繞,那些驚豔的大片其實都是從廣場右側的斜坡,爬到側對面的山上拍的,需要體力和小心,位置很險要。拍照最好的時間是早晨和傍晚,Sunny照射岩石,呈現出不同色彩,光線柔和。

佩特拉到底是什麼時候建造的尚無定論,有人根據陵墓半埃及半希臘的樣式估計,應該始建於公元前6世紀後,很可能是埃及托勒密王朝時期,即前3世紀到前2世紀。

納巴特阿拉伯人是一個遊牧部落,大約公元前312年在此定居。儘管塞琉古王朝的國王安提葛諾斯多次試圖控制佩特拉,還是羅馬君主龐貝和希律王最終把佩特拉納入羅馬帝國的版圖。羅馬人大約在公元一世紀取代納巴特人佔領了佩特拉。這個地方在拜占庭時期還有人居住,那時候羅馬帝國把中心轉移到東部的君士坦丁堡。佩特拉一度成為運送絲綢、香料及其它貿易路線的重要樞紐,連貫中國、印度和阿拉伯南部以及埃及、敘利亞、希臘和羅馬。到了2世紀末,交易的中心轉移到幼發拉底河,3世紀起,因紅海海上貿易的興起替代了路上商路,曾盛極一時的商路要道佩特拉開始衰落,7世紀被阿拉伯軍隊征服時,已是一座廢棄的空城。

具體什麼時候消失的因為什麼消失,網上幾乎都用一個詞彙“人間蒸發”,只有一處說公元4世紀,地震導致古城損壞,多人喪生,更多人逃離此地。公元636年古城終被廢棄。

11世紀時十字軍東征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國統治了佩特拉一個多世紀。12世紀十字軍在佩特拉建立了一個堡壘,但很快就撤退了。13世紀末埃及蘇丹拜巴爾一世到過此地……就這麼在人類記憶中消失了近千年的玫瑰之城,直到1812年。

19世紀初,穆斯林世界的佩特拉與西方世界完全隔絕,由於戰亂,1806年,一名德國學者試圖溜進佩特拉而慘遭殺害。1812年,一位年輕的瑞士探險家Johann Ludwig Burckhardt約翰·路德維格·貝克哈特,學會了適應當地的飲食,講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語,在敘利亞和約旦進修了伊斯蘭教知識,打扮得也像一名穆斯林,留了大鬍子,改名為埃布拉罕·依布·阿布道拉。當地人都認為他是伊斯蘭教學者,毫不懷疑。

1812年8月22日,嚮導帶著伯克哈特沿著蛇道,終於看到了驚人的一幕,但他不能露聲色,只是匆匆巡看了法老寶庫和亞倫墓,馬上斷定這座城市就是傳聞中的佩特拉。他未敢久留,只呆了一天就離開了。他成為了第一個證實傳說中的佩特拉卻有此地的歐洲人,這個發現的過程就夠拍成驚心動魄的電影了。

餘秋雨在《千年一嘆》中寫道:約旦也是沙漠之國,百分之八十是不毛之地。有時,我們在路邊見到一叢綠草便會疼惜萬分地停步俯下身去,爭論著它屬於哪個種類,卻沒有人敢拔下一根來細看,因為它活得很不容易。

佩特拉城堡以它驚人的美麗,對此提出了否定。它說,人類有比常識更長的歷史、更多的活法、更險惡的遭遇、更寂寞的輝煌。

從廣場再繼續前行,道路變寬了,兩旁是著名的皇家陵墓,這個我很避諱,所以沒拍,剛開始不知道,後來知道了給刪了。有的建築二層是陵墓,一層是宴會廳,真的不理解那個年代這個民族的獨特做法,在樓下歡歌是什麼心境。

道路兩旁不時有小商販販賣當地無人問津的工藝品,零星的水吧餐廳也罕有人光顧。時不時竄出一隻小貓跟遊人嬉鬧。很多人頭上、身上都包著貝都因人的圍巾,我想,概不是因為喜歡好看,而是因為“冷”。10JD一條一次性的保暖應急品,值了。

又走了得一公里多,進入羅馬遺蹟集中區,列柱大街,有如土耳其以弗所古城一樣,只是殘留的建築沒有那麼多和完整。真是感慨,古羅馬的威力真是強大,到處都是他們留下的石頭城。

一座能容納6000人的羅馬式露天劇場看臺,依山勢呈扇形散開。神奇的是,在音響系統尚未發明的久遠年代,居然有天然的音響效果,站在舞臺前的中心點選掌、說話,便能形成強烈的迴音。劇場內每隔10層階梯就有一個通道。城中還有許多羅馬柱,聖母像、壁畫、寺院、住宅、浴室等。

又走了得一公里多,我決定放棄爬1800級臺階才能見到的巨型希臘式代爾修道院,找了一塊大石頭後避風,看包。琳琳一個人去探索了,所以那個照片是她拍的。回程途中,遭遇沙塵暴,累傻了的倆人走走停停,找地兒就坐。所以奉勸來此玩兒的朋友們,買單日票就夠了。

這一天用時6小時,走了12公里,她說再累也要去佩特拉之夜,因為約旦行的起因,就是有一天在網上看見燭光映襯下的玫瑰色山岩中嵌著雄偉的神殿。我果斷放棄了。

那個夜晚,我還記得她從外邊風塵僕僕回來,跟我分享這兩張照片時的感動,在卡茲尼神殿前進行的燈火與岩石的神聖之旅,歷史的瑰寶,留給當今世人的震撼,更在內心。

這一天我在寒冷、不平、下陷、風沙的環境裡,走了12公里,她21公里。

今天,很難忘,累得難忘。

注:佩特拉之夜和代爾修道院圖拍攝者:琳琳

多平臺認證、簽約旅行家,美食達人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中國最適合養老的地方有3個在雲南,這座小城排第一,比昆明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