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青巖,不僅以其600多年前就成為軍事要地而聞名,同時其地處“高原明珠'花溪腹地,又以其明·清古建築儲存完好形成獨具特色的人文旅遊景觀而著稱。
青巖鎮位於貴陽花溪以南,是通往惠水,羅甸,廣順等地的交通咽喉。鎮容佈局沿襲明清格局,四條主要街道呈十字縱橫,大部分古建築舊觀猶存。青巖歷史可上溯到600多年前的明朝洪武年間,公元1378年,貴州開設屯堡,留軍屯田,貴州前衛在今青巖東北一公里處設青巖堡,民國3年設鎮。
青巖在歷史上曾設立府學,廣順州學,青巖書院以及眾多的私塾。歷史名人周漁璜,清末狀元趙以炯,孫中山先生大元帥府祕書,老同盟會員平岡等均出自青巖。1935年4月,紅軍長征路過此地,再此建立指揮所,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石達開部也曾攻打過青巖城。
在青巖,古蹟交錯,密佈於城內,九寺·八廟·五閣·三洞·二祠,一院(溶洞現在已經隨著鎮容建設難覓其蹤),城內今存兩座石牌坊,與地方建築特色的兩重簷民居,石梯坎街道以及古建築群排列的錯落有致,交相輝映,成為到黔中旅遊必遊景點。
關於青巖的一名的來歷,據明《貴州圖經新志》載:“青崖,在治城南五十里,貴州前衛屯田其下。”。其中,治城指今貴陽老城區一部分,青崖不是指今青巖古鎮所在地地名,而是指山名。屯田其下里的“下”不僅指高低,也是方向的意思。古語,向南為南下,向北曰北上。因此,青巖堡得名是因為堡在青巖之下。而青崖這座山指的就是今青巖鎮主峰獅子山,獅子山海拔約1300多米,其狀峻峭挺拔,形如“雙獅”而得名,據說登上獅子山峰,可以極目遠眺數十里開外。民間也有流傳,自青巖而至南明區南嶽山為一條山脈相連,系貴陽的龍脈。
青巖下的青巖堡,是明代屯田駐軍的地方,洪武四年,置貴州衛於城西隅(大致今次南門婦幼保健院),將其千戶所置於衛南。一方面防範土司干擾,同時確保川·滇·湘·桂驛道的暢通和安全,從而為進軍雲南做準備,平定雲南元樑王后,出於鞏固交通安全的需要,於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添置貴州前衛(大致今望城坡),置千戶所於東·西二境。明代衛所編制,衛轄左·右·中·前·後五個千戶所,千戶所下轄十個百戶所,百戶所下轄總旗,小旗。通常以百戶所為單位建立屯堡,。貴州前衛在今青巖境內設立青巖堡,歪腳堡,餘慶堡等。隸屬貴州前衛左千戶所管轄,平時耕田自給,戰時聽令作戰。明天順年間“東苗之亂”和天啟奢安事件之前,青巖常駐人口在冊人數達千餘戶,經過兩次戰火浩劫,人口銳減。
關於青巖地區的行政建置,除去青巖堡,還先後在青巖設立青巖司,青巖外委土舍和青巖鎮,青巖司設立時間為隆慶六年(1572年)即貴陽府設定後的第三年,青巖司隸屬於貴陽府,成為其直轄司·裡之一。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成為貴陽南郊的衛星和門戶,也是貴陽府直轄領地的擴充套件。儘管如此,朝廷還是設立土官治理青巖,原因在於土官“世居西南”,深諳當地風土人情,如能“委心效順”,遠比派遣語言不通,風俗不熟的外地流官有效得多。同時,由於當時整個貴州是夷多漢少,如採取激進的改土歸流,勢必造成社會動盪不安。當時青巖司管轄大致範圍是“東起高坡甲定,今黔陶鄉大·小馬場,孟關上·下板橋,以及今桐木嶺。土司衙門設定在今青巖文化站。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青巖司降級為”外委土舍“,轄地併入貴築縣,似乎意味著青巖延續數百年的土司制度即將壽終正寢。土舍,土目已經不再擔任地方行政或者軍事的正職,只能作為外派流官的助手存在。民國三年(1914年),貴陽府直轄地改置為貴陽縣,在青巖設立青巖鎮,駐第六區;民國二十年改為第四區;民國三十年,設貴陽市,另置貴築縣於花溪,青巖隸屬貴築縣燕樓區。原廣順州之青巖城西門及青巖場,龍井寨等村寨劃入青巖鎮,結束了青巖城內分而治之的歷史並擴充了行政版圖。
明天啟四年,班麟貴以土兵身份在協助朝廷平定奢安之亂中解貴陽之圍有功,授指揮同知,第一次修建青巖城,控制八番十二司,即用為土守備,準世襲。班麟貴土司衙門位於今青巖文化站,建四門,奠定青巖城的雛形,亦稱老城。班麟貴死後,其子班應壽襲職,以戰功升為貴州前衛副總兵。於順治十七年對青巖城進行擴建。班應壽不是對老城的修補,而是重建。在保留南城門的基礎上,向東門擴充套件,增修一座城門,叫定廣門,這座城門現在是青巖最氣派的一座城門,城門外尚存一段古時的茶馬古驛道。樹立了整座城池的巨集偉規模。清嘉慶三年,武舉袁大鵬重修青巖城,為定廣協青巖汛把總所駐,形成貴陽府與廣順州分治青巖的局面。清咸豐四年貴築縣團練趙國澎第二次修補城垣,均採集當地巨石加工為條形方石壘砌,城牆上方建約4米過道外側建敵樓垛口,定廣門上方還架設炮臺,北城到東城牆外挖寬3米,深2米的護城壕。咸豐十一年,石達開部攻克定番(今惠水)後,一部迂迴廣順,進攻青巖,終而不克,可見城牆的防禦工事之堅固。
據傳青巖城是依據“..........因天時,就地理,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的古代建設城池的原則而建。獅子山屏障於北,青巖堡,餘慶堡,歪腳堡鼎峙城東北,龍井河,板橋河,青巖河,新哨河環繞城北·東·西三面,亦為天然護城河,所謂三面環水,一面靠山,披山帶河,形勢險要,進攻退守,遊刃有餘,即體現軍事防禦的原則,亦具生產經營的佈局和功效,是黔中地區儲存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古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