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文|郭佔軍

我說宜賓是沒有權威性的,但我還是要說。想說就說,直抒胸臆,即使說錯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誰叫我生在宜賓,長在宜賓,今天還賴在宜賓,將來我還要埋在宜賓呢!好,說就說吧。

宜賓作為一個地方,是全宇宙獨一無二的,即使也許有同樣稱為“宜賓”的地方,那亦非本宜賓。

從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來說,本宜賓沒有什麼了不起的特色,海拔不如喜馬拉雅高,也沒有塔里木盆地低;緯度不如北冰洋高,也沒有赤道低。見不到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聽不見海洋文明的濤聲。即使同農耕文化排列,也被中原文化甩出幾條街。正現在天看到的一則微信,講宜賓某地用“夷都”的名義搞了個慶祝活動,對!應該叫“夷都”。

古籍記載

以前,我強調的是以前,宜賓的人很少,我沒資料說它是多少,但我知道肯定是很少。那時人的數量還沒有老虎多,很多生下來還未養大的孩子,很大部分是被老虎吃掉的。那時沒有槍,老虎來了只能跑。孩子怎麼跑得過老虎呢?人們只好尋找安全點的地方生活。

有一個地方的人總結了經驗,他們選擇的地方對大人小孩都較安全,只是對死亡的人麻煩。他們把棺木放在崖壁上,叫做“懸棺”,老虎看得到吃不到,氣得老虎幹叫喚。至於他們是如何把棺木弄到懸崖上去的,我就不知道了,我沒學過考古。

這群人真的很聰明,他們生活越來越好,逐漸地從山崖地帶往丘陵地帶和平壩地帶發展,最好的時候到達了長江邊上,可惜他們面對自然聰明卻面對政府無知,以至於到了公元1573年時,被十幾萬官軍“剿滅”了,不,應該說是驅散了。因為滅掉的是他們的族名,人是不可能滅的。據說有的人改了姓,至今還在宜賓這個地方生活著。

話說回來,宜賓這地方還是有優勢的,最大的優勢就是可屯犯人或移民。犯人和移民是缺乏公民資格的,正適合與宜賓的夷人住在一起,故而把宜賓稱為“夷都”也還有據。

夷都的“夷”,主要是區別了中原文化。中原文化是腹地文化,它承載積累了不知多少代人的生活總結,形成了農耕文化的標識。宜賓雖然也有“耕”,但其規模和形式就算不上老幾了。有一點進步的是可以屯兵禦敵,羈縻邊陲,所以給安排成了戎州。“戎”字就說明了那時宜賓-----一個兵員手執一戈。至於能產的那點糧食或農產品,就不指望了,能夠自己吃都不錯了。

岷江邊的村莊

屯兵必屯械,更要屯糧,這就得修城牆,城牆內是官府,城牆外是市場。在城牆外的市場可以用紅苕換鹽巴。這種結構有序、實用、自然而形成,後來叫“城市”。

當秦王滅古蜀時,也想到了宜賓這一塊地方,雖沒啥油水,但戍邊還是不錯的,據說他還下令設縣。由於沒看到依據,我只是聽說,此事有待方家考證。

由於城有抗土匪的功能,所以人們不約而同在城牆邊做生意,這就要求在這大山大水的“西南半壁”尋找出能運輸農產品的交通。看看宜賓這地方,修條馬路都難上加難,最方便的就只有水運了。

水運好辦,以江為主道,以河、溪為支道形成運網,但必不可少的是要靠船通行,修碼頭就成了首要任務。以宜賓為例,除了西門靠山無法修碼頭外,其他三個方位全是碼頭。南面有潼關碼頭、大南門碼頭、小南門碼頭,東面有洋碼頭、合江碼頭、水東門碼頭,北面有春暢壩碼頭、半邊寺碼頭等等。與碼頭配套的還有棧房,因而有了棧房街,還要有馬廐,因而有了走馬街……

江邊的半邊寺

碼頭有了之後,碼頭就成了交易中心(市場)。市場有了,市場的規矩也隨之而成,不僅作交易要按規矩,平時生活中的為人處世也得按市場規矩來;不僅在市場區域按規矩,在運輸途中也得按規矩辦事;不僅買方賣方要按規矩辦,連擋道的土匪也要按規矩辦,否則,以後就別在宜賓這“塘根”混了。

連小孩遊戲打賭,也得認這規矩,輸了就“是筢屎都要吃了!”

這碼頭規矩也可稱為宜賓文化。

宜賓人講面子,絕不“拉稀擺帶”。

話說回來,市場還沒形成的宜賓,那二年天高皇帝遠,幾乎沒什麼資訊,有時連皇帝死了多少年了還不知道。什麼“子曰”,什麼“忠孝禮儀”,不知道。人們只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該不該幫忙?該不該激忿?全憑自己的感受,全憑自己的條件和本性,全憑農耕過程中與大自然的對話來確定。因為既沒有皇上的聖旨傳來,也沒有教授苦口婆心的指導,最多有一點的是上輩人的遺訓或抱團取暖時的感悟。

就這樣,不知過了多少年才開始有了走親串友的交流,才開始在擺“龍門陣”的過程中統一了該與不該。有人說是“道”和“德”,我不信,因為現在的人許多都不知什麼是道德,那時的人更沒概念。

那時最尊崇的是木匠,因為木匠不僅能做傢俱,還能造房。好木匠做的傢俱不僅好看、好用,而且“經事”,就是結實,其他人造的房要不了多久就被風吹垮了。

木匠有什麼本事呢?人們仔細關注,原來木匠手不離規和矩,每次建房都用規和矩在木料上反覆比劃,於是人們開始講究規矩,並運用在其他方面。

在鄉紳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市場規矩一直沿續到今天。今天的宜賓人好客,實際上是好面子,這面子就是“紳”的味道。

即使在“文革”砸爛舊文化的形態下,宜賓人也捨得付出。一典型的例子是:為了“劉、張、王、郭”的結論,不惜從文鬥發展為武鬥,以至於中央專門出了個“紅十條”來解決這一糾紛都還不行,還牽引了“武裝支瀘”的戰爭!你說這事幹了能漲工資嗎?

“改革”以後,宜賓人動作更快,碼頭立馬就忙起來,只不過此時的“碼頭”還要包括車站、馬路、鐵路、空港在內,時代不同了嘛。

碼頭文化也沸沸揚揚,不僅“三張牌”打響了,個體戶也來了精神,整個西南半壁就看著宜賓最扎勁!遍地是酒,到處是茶。筠連的商幫,江安的竹幫,南溪的豆幫,高縣的廚幫,屏山的茶幫,硬是一個比一個扎勁!

就在今天,宜賓人也該“歪”!市場有序,GDP高漲,能拼能創,宜客宜商,臨港繁榮,新區鳴響,就連房價也傲居川南第一,能不歸功於宜賓的大山大水碼頭文化嗎?

最新評論
  • 1 #

    有點宜賓。宜賓人不拉稀擺帶你曉得拉稀擺帶是咋來的不?

  • 2 #

    古往今來,具體有趣!

  • 3 #

    每個地方,都是“全宇宙獨一無二的”!至少座標不一樣啊!

  • 4 #

    南充市~成渝第二城 !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雞鳴三省的古鎮,遍佈明清古蹟,風景秀美,還免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