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春天來了,又到了江南煙雨最美時。在高階宅的日子裡,我們一起來用文字暢遊上海最有名的六大古鎮之一,楓涇古鎮。上海楓涇古鎮是上海儲存的比較好的一個江南水鄉古鎮,也是上海的八景之一,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鎮。

它因地處吳越交匯之處,是上海通往西南的重要門戶,在1500年前已成集市,號曰“白牛市”;元朝正式建鎮,名為“白牛鎮”。

小鎮內水網密佈,河道縱橫,所以古橋便有五十多座,而現存最古的便是建於元代的致和橋,距今將近700年的歷史。而鎮內亦有至今仍完好儲存的和平街、 生產街、北大街、友好街四處古建築群,是上海地區現存規模較大且儲存完好的水鄉古鎮。

然而,楓涇古鎮相對於其他早已名聲大噪的古鎮來說,有種說不出的尷尬,論開發和知名度,楓涇不及其他古鎮,但是也是這個原因,使得楓涇古鎮相對來說,遊客相對少,依然可以尋覓久違的清靜和慢時光。

論美食和人文,楓涇有自己的特色美食,人文也在深度挖掘中。但是相對於其他古鎮早已開啟的名氣來說,楓涇的名號依然不夠響亮。

但是,有一樣,是其他地方所沒有的,在上海的楓涇鎮確實曾有過兩座城隍廟。在這江滬這一帶,枕水而居的水鄉古鎮很常見,然而,一座市鎮居然有兩座城隍廟,這在江南一帶乃至全國可能都不多見。

楓涇鎮地處上海西南,是五區交界之地;在歷史上,更是一半屬於江蘇省松江府華亭縣,另一半屬於浙江省嘉興府嘉善縣;並且有兩個明顯的分界標誌:其一便是西邊的界河,其二則是東邊的牌坊。

現在的牌坊是在原來分界牌坊的舊址上重建的,很好地再現了楓涇古鎮獨特的地理區域。新建的牌坊高大而復古,其上方醒目的“楓涇”二字是已故的國畫大師程十所題。楓涇的南鎮、北鎮分治,其實早在明代便開始了,所以一個楓涇鎮便建有兩座城隍廟,南、北各一座。

位於南鎮的叫做南城隍廟,位於北鎮的卻不叫北城隍廟,而是因為地處東柵(今白牛路附近),所以稱為東城隍廟。東城隍廟現在已被毀壞殆盡,不過橫跨市河的城隍廟橋和河邊的古戲臺都已恢復重建了。

戲臺是古代專供演戲的一種室外舞臺,唐朝便有類似的建築,到宋朝則更加完善。初期的戲臺多建在寺觀等宗教場所附近,主要用途是為了演戲酬神。

後來隨著戲曲的發展,戲臺開始大量出現在鉅富人家的宅院或祠堂之內;普通的農村也會在晒場或近村的開闊地上搭建簡易的戲臺。楓涇的古戲臺便建在城隍廟廣場上,貼街且臨河,所以每逢演戲,不僅岸上是人,水上也都是坐在船上看戲的鄉民。

據載,南城隍廟賽會始於清乾隆癸巳年(公元1773年),並逐漸發展為一年一次,會期定為農曆的四月初四,前後共計三天。

廟會開戲之時,“舟楫雲集,河塞不通”,足可見其盛況。北鎮的東城隍廟賽會開始的時間則稍遲於南鎮,會期卻比南鎮要短,它是定於每年的清明節,為期兩日。

後來到清代中葉時,施王廟賽會開始,會期為每年農曆八月初二,一般維持三天左右。不過熱鬧的年份也有從農曆七月三十開始的,這樣便會一直延續七天之久。那時古戲臺的臺上臺下則更為熱鬧,不過人多了事情也更多。

在楓涇古鎮,最出名的美食要數楓涇丁蹄、楓涇豆腐乾和楓涇狀元糕了。楓涇丁蹄是一道漢族傳統名菜,屬本幫菜系。

到目前為止,已有140多年的歷史,丁蹄色澤紅亮,滷汁濃厚,肉質肥嫩具有冷吃“香”,蒸熟後吃“糯”的獨特味道。曾獲得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質獎章、德國萊比錫博覽會金質獎章等眾多國際大獎。是最早一批走出國門的中華美食。

楓涇豆腐乾,作為楓涇特產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它香味撲鼻,色澤 烏亮,口感則細膩鮮軟,鹹中蘊甜,既可作菜,又可零吃,甚至還可以泡在茶裡吃,所以才會有“茶幹”之名。

楓涇狀元糕原名楓涇元糕,其實早在明末清初,這種糕點便在鎮上小有名氣,。後來因為蔡以臺高中狀元,於是當地的商家便將元糕改名為“狀元糕”,因為既有實情,又有名堂,還有彩頭,所以“狀元糕”所得上實至名歸,這個討喜的名字便流傳下來了。

但是因為直到現在還是沿用傳統手藝製作,加上其他一些綜合元素,目前還未得到更大的推廣,所以要想吃,也只能去到楓涇古鎮才能買到。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全世界最“廉價”的機票,飛行40分鐘僅需15元,竟然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