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南端,北部灣東北岸。西北距首府南寧206公里,東距廣東湛江198公里,東南距海南海口市147海里。地勢總體呈北高南低,地形平坦開闊;氣候屬海洋性季風氣候,具有典型的亞熱帶特色;下轄3個區、1個縣,總面積3337平方千米;2017年總人口175.42萬人。
北海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港,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重要組成城市。北海區位優勢突出,地處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和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處於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區域結合部的中心位置,是中國西部地區唯一列入全國首批14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也是中國西部唯一同時擁有深水海港、全天候機場、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的城市。
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在廉州設提舉市舶司,專事海運與外國船隻並收“船頭規”時為全國六大市舶司之郡,逮揚州,統11個縣。
明洪武元年(1368年)設兩廣總督後改名為廉州府,統合浦,石康,靈山,廉州。
清康熙元年(1662年)設北海鎮標(軍事建)。乾隆年間,北海市開始形成。咸豐五年(1855年)珠場巡檢司移駐北海,標誌北部灣中心從廉州(合浦)移至北海,北海港口商業城市開始形成。光緒六年(1876年)中英簽訂《煙臺條約》北海與宜昌、蕪湖、溫州、一併闢為通商口岸。
1949年12月4日解放,當時為鎮,歸合浦縣管轄(屬廣東南路專區)。1951年1月前為廣東省轄市,同年5月委託廣西省領導。
1952年3月,正式劃歸廣西。
1955年5月,重歸廣東。
1956年,降為縣級市。
1958年,降為合浦縣北海人民公社(屬湛江專區)。
1959年,改為縣級鎮。
1964年,恢復為縣。
1965年6月,又劃歸廣西。
1983年10月,提升為地級市。
1987年7月1日,合浦縣劃歸北海市管轄。
1995年2月,撤銷郊區,設立銀海區;增設鐵山港區,以合浦縣屬的南康、營盤2個鎮歸轄,增設興港鎮。
北海市位於廣西最南端,地處低緯度,瀕臨:北部灣。北海市的氣候屬海洋性季風氣候,具有典型的亞熱帶特色。冬半年(10月至次年3月)主要受偏北季風控制,夏半年(4—9月)主要受熱帶高壓、強風和偏南風影響。秋春相連,長夏無冬,夏無酷暑,氣候宜人。北海的風向分佈具有典型的季風特徵。夏半年盛行偏南風,冬半年多吹偏北風。4月和9月為冬夏季風交替期。4月份由冬季風轉為夏季風,最多風向由偏北向偏南過渡;9月份由夏季風轉為冬季風,最多風向由偏南逐漸轉為偏北。正常年份,10月份至次年3月份以偏北風居多,4月至9月以偏南風為主。
截至2018年7月,北海市轄海城區、銀海區、鐵山港區和合浦縣,共計23個鄉鎮、7個街道、341個村、86個社群。北海市人民政府駐地海城區東二巷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