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有人說,了解一座城市,不是去走過一條街,吃一道地道小吃。也並非去所謂的名勝古蹟,而是去當地的博物館,在那裡可以花最少的錢,深入地了解一座城市的古往今來。

如果你說天府廣場就只有一個廣場,有什麼可玩的,那你就錯了。天府廣場旁邊成都博物館是成都綜合性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也是作為成都周邊必去的七大博物館之一。成都博物館坐落在成都市區中心天府廣場西側的小河街西側,與四川科技館隔空相望,毗鄰四川美術館和四川圖書館,攜帶有效證件方可入內。

博物館要安檢,因此為了方便,少帶行李,不要攜帶打火機、食物品等。若帶了可以去展館旁邊的寄存區寄存。成都市博物館新館的總建築面積將達64945.87平方米,這將是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城市博物館,而將這樣的一個博物館安放在城市中心地帶,可謂體現了一個城市的內涵、眼光和遠見。

博物館有地上六層,地下一層,其中有一到五層為博物館的主展廳,地下一層是臨時畫展,時尚展的所在區域,每隔一段時間都會不同。六層為辦公區域,也是城市觀光和四樓展廳,主要展覽的是隋唐五代宋元時期的成都,四樓為近代成都的風俗民情,五樓為成都的川劇皮影文化。​

我們進入博物館後,最先到達就是我們博物館的一樓展廳,這裡主要一個休息區域,一旁是一個臨時展廳,有兩個購物點,在裡面有很多關於成都特色的小物件,比如川劇變臉的小人,油紙傘等等。

乘坐扶梯,就來到了二樓的展廳,這一層主要介紹的是先秦到三國時期的成都,像展廳裡面戰國的船棺,巴蜀圖語的銅勺,秦漢的石犀,都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寶墩文化是迄今為止能追溯到的最早的考古學文化,是成都平原的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寶墩文化可能是由營盤山文化發展而來的。寶墩文化在其自身的發展過程中,陶器製作工藝有所創新,同時還可能接受了來自其它考古學文化的影響。遠在距今4500年左右,在成都平原就已經產生了作為蜀文化源頭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寶墩文化”。寶墩文化是文明孕育時期的考古文化,寶墩遺址既是這一時期成都平原時代最早的古城址的典型,也是四川即將跨進文明門檻的歷史見證。

在成都平原上相繼發現的新津寶墩村、都江堰芒城村、崇州雙河村和紫竹村、郫縣古城村、溫江魚鳧村等六座史前遺址群為代表。當時,古人的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也能製作陶器了,主要有繩紋花邊陶、敞口圈足尊、喇叭口高領罐、寬沿平地尊為標誌。對上述6座古城的發掘與研究證明:它們與三星堆遺址的第一期屬於同期文化,它不僅大大豐富了三星堆一期的文化內涵,能夠再細分為若干期,並且可以以三星堆古城為代表的夏商時期的三星堆文化或古蜀文明相銜接。於是按考古學文化命名規則被稱為“寶墩文化”。

來到秦並巴蜀展區,偶然聽到這樣一段話“這就是天府廣場挖出來那個犀牛嘛,好壯實,長得乖得很。”在二樓展館,兩位老人圍著天府廣場石犀仔細地轉了一圈,覺得它憨得可愛。

其實外表呆萌的石犀牛,可是大有來頭。它最早被發現的時間是在1973年,天府廣場鐘樓挖地基時就被發現之後又被回填,這一“睡”又是幾十年。2010年10月7日,代表一代人記憶的鐘樓被拆除,將在原址修建天府大劇院。為此,2013年1月8日,石犀牛從大劇院工地請了出來。

它的耳朵、眼睛、下頷和鼻子仍然清晰可辨,區域性裝飾捲雲圖案,四肢短粗,身體渾圓,造型極萌。雖是呆萌可愛,但其個頭卻不小,石犀牛長3.3米,寬1.2米,高1.7米,重達8.5噸。

據考證,石犀牛由整塊紅砂岩雕刻而成,埋藏在西晉地層以下。最早埋於秦朝、最晚埋於西晉,但它的製作年代早於西晉。是目前成都市區出土的最早最大的圓雕石刻,具有極高的考古與藝術研究價值。出土之時,前國家文物局局長、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曾現場檢視並感嘆:“(石犀)在一定程度上改寫了中國雕塑史。”​

走完幾層樓的展廳,我最喜歡的還是第五樓的皮影戲。這一展廳主要是民俗文化的展覽,不僅有皮影戲、川劇變臉的展示、還有同一時期北方地區的民俗文化科普。白天走進這裡,覺得每一處都很新奇,不同的劇影人物,它們身上各式各樣的穿戴都覺得十分有意思。可是若晚上一個人走在這個展廳,就覺得是在上演恐怖片。

逛完博物館,可以看一看,旁邊的皇城清真寺。它是中國西南地區著名的清真寺之一,簡稱皇城寺,皇城清真寺總平面採用中國傳統寺廟園林佈局,南側有幽深的庭院。建組造型雖為清初風格,但裝修卻嚴格遵守伊斯蘭教規,不用動物飛禽,僅採用植物和伊斯蘭經文。1997年6月,因建設需要被夷為平地。新寺融阿拉伯建築風格與仿明清建築風格為一體。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中國廣西的一個黑金沙灘,世界級罕見,更為驚奇的是具有美容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