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9年7月6日,中國世界遺產已達55項,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7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14項,與義大利並列為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國家(55項)。
中國是世界上擁有世界遺產類別最齊全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與澳洲並列,均為4項)世界自然遺產14項位居第一。
中國的首都北京是世界上擁有遺產專案數最多的城市(7項),蘇州是中國至今唯一承辦過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的城市(2004年,第28屆)。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概念上分為有形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文化遺產日。
1、長城
長城(The 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線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長城資源主要分佈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其中河北省境內長度2000多千米,陝西省境內長度1838千米。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1961年3月4日,長城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2、明清皇宮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儲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
北京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裡姆林宮),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3、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驪山北麓。陵墓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現存墓封土高40米。陵園佈局仿秦都咸陽,分內外兩城,內城周長約2.5公里,外城周長約6.3公里。兵馬俑坑位於秦始皇陵東側,是秦陵的大型陪葬坑,1974年被發現。現已挖掘四個坑,面積共2.5萬餘平方米。坑內叢葬大量與真人真馬等同大小的陶製彩繪兵馬俑和當時實戰使用的各種兵器。出土文物達萬件之多。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展現了秦始皇陵的結構佈局、設計思想及秦代科技文化的成就,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蹟"。
4、莫高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5、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1929年,中國古人類學家斐文中先生在龍骨山發掘出第一顆完整的“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震撼了全世界。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是中國舊石器時代的重要遺址。
1927年開始發掘,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洞內曾發現3個完整的頭蓋骨和一些殘骨,是北京猿人和山頂洞人化石的發現地。山頂洞人代表一萬多年前新人的型別,是研究人類進化的重要實物資料。
建國以來,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又陸續發現了北京猿人化石,打製石器和用火遺蹟等新材料,是研究人類發展史和中國原始社會史極其珍貴的資料。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6、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坐落於中國西藏自治區的首府拉薩市區西北瑪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宮殿、城堡和寺院於一體的巨集偉建築,也是西藏最龐大、最完整的古代宮堡建築群。
布達拉宮依山壘砌,群樓重疊,是藏式古建築的傑出代表(據說源於桑珠孜宗堡),中華民族古建築的精華之作。主體建築分為白宮和紅宮兩部分。主樓高117米,外觀13層,內為9層。布達拉宮前闢有布達拉宮廣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廣場。
布達拉宮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聖地,每年至此的朝聖者及旅遊觀光客不計其數。1961年3月,國務院列其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其為世界文化遺產。
7、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承德避暑山莊,是中國著名的旅遊景點,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四大名園之一。
承德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位於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
避暑山莊始建於1703年,歷經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時89年建成。避暑山莊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成為中國現存佔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
避暑山莊分宮殿區、湖泊區、平原區、山巒區四大部分,整個山莊東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國自然地貌的縮影,是中國園林史上一個輝煌的里程碑,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傑作,是中國古典園林之最高範例。
1961年3月4日,避暑山莊被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同時公佈的頤和園、拙政園、留園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
1994年12月,承德避暑山莊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8、曲阜孔廟、孔府、孔林
曲阜孔廟被建築學家樑思成稱為世界建築史上的“孤例”。孔廟始建於公元前478年,以其故居為廟,歲時奉祀。西漢以來歷代帝王不斷給孔子加封諡號,孔廟的規模也越來越大,成為全國最大的孔廟。現存的建築群絕大部分是明、清兩代完成的,佔地327畝,前後九進院落。廟內有殿堂、壇閣和門坊等460多間。
孔府,位於山東曲阜城內孔廟東側,是中國現在唯一較完整的明代公爵府。
孔林是孔子及其後裔的家族墓地,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家族墓地。
9、武當山古建築群
武當山古建築群,敕建於唐貞觀年間,明代達到鼎盛,歷代皇帝都把武當山作為皇室家廟來修建。明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大建武當山,歷時12年,建成9宮、8觀、36庵堂、72巖廟、39橋、12亭等33座建築群,嘉靖年間又增修擴建。
整個建築群嚴格按照真武修仙的故事統一佈局,並採用皇家建築規制,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宮,丹牆翠瓦望玲瓏,樓臺隱映金銀氣,林岫迴環畫鏡中”的“仙山瓊閣”的意境,綿延140裡,體現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堪稱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奇觀,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成就的博物館”和“掛在懸崖峭壁上的故宮”。
10、平遙古城
巍峨古老的城垣厚重深沉,古城內的街道、店鋪和民居依舊保持著傳統的佈局和風貌,濃郁的晉商文化氣息,淳樸的晉中民風,平遙散發著安靜而內斂的悠久氣質。
南大街為平遙古城的中軸線,北起東、西大街銜接處,南到大南門(迎薰門),以古市樓貫穿南北。街道兩旁,老字號與傳統名店鋪林立,是最為繁盛的傳統商業街,清朝時期南大街控制著全國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機構,被譽為中國的“華爾街”。
11、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位於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又名大研鎮,坐落在麗江壩中部,始建於宋末元初(公元13世紀後期),地處雲貴高原,面積為7.279平方公里。
麗江古城內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紅色角礫岩鋪就,有四方街、木府、五鳳樓、黑龍潭、文昌宮、王丕震紀念館、雪山書院、王家莊基督教堂、方國瑜故居、白馬龍潭寺、顧彼得舊居、淨蓮寺、普賢寺等景點。麗江為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國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兩座古城之一。
12、蘇州古典園林
蘇州園林始於春秋時期吳國建都姑蘇時,形成於五代,成熟於宋代,興旺鼎盛於明清。蘇州園林源遠流長,全盛時200多處園林遍佈古城內外,至今儲存完好的尚存數十處,代表了中國江南園林風格。
蘇州園林在世界造園史上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和價值,以寫意山水的高超藝術手法,蘊含濃厚的中國傳統思想和文化內涵,是東方文明的造園藝術典範。
13、北京皇家園林——頤和園
頤和園,中國清朝時期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區15公里,佔地約290公頃,與圓明園毗鄰。它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儲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也是國家重點旅遊景點。
咸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燬。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稱頤和園,作消夏遊樂地。
1961年3月4日,頤和園被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同時公佈的承德避暑山莊、拙政園、留園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4、北京皇家祭壇——天壇
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
外壇古柏蒼鬱,環繞著內壇,使主要建築群顯得更加莊嚴巨集偉。壇內還有巧妙運用聲學原理建造的迴音壁、三音石、對話石等,充分顯示出古代中國建築工藝的發達水平。天壇公園,是中國儲存下來的最大祭壇建築群。
15、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境內,為唐、五代、宋時所鑿造,明、清兩代亦續有開鑿。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分佈於該縣西南、西北和東北的扇區,共23處。較集中的有寶頂山、北山等19處。其中以寶頂山摩崖造像規模最大,造像最精美。除佛像和道教造像外,也有儒、佛、道同在一龕窟中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造像所佔比例最大。
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是人類石窟藝術史上最後的豐碑。它從不同側面展示了唐、宋時期中國石窟藝術風格的重大發展和變化,具有前期石窟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並以規模巨集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儲存完好而著稱於世。1999年12月,以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五山”為代表的大足石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6、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17、明清皇家陵寢
明清皇家陵寢是明、清兩朝皇帝悉心規劃營建的文物建築。陵寢分佈於北京、河北、遼寧、安徽、江蘇、湖北等地,主要建築儲存完整,反映了明清皇家陵寢原貌。
明清皇家陵寢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3年7月,明十三陵和明孝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一部分收入《世界遺產名錄》。2004年7月1日,盛京三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充套件專案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明清皇家陵寢依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量眾多的建築物巧妙地安置於地下。它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產物,體現了傳統的建築和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五百餘年的世界觀與權力觀。
18、青城山-都江堰
青城山因其四季常青,滿目青翠,諸峰環峙,狀若城廓而得名,素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譽。
都江堰兩千多年來一直髮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巨集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19、皖南古村落(西遞、巨集村)
皖南古村落是指分佈在中國安徽、江西境內,長江以南的一些傳統村落。
西遞始建於公元11世紀宋朝的元祐(宋哲宗)年間,由於河水向西流經這個村莊,原來稱為“西川”。因在村西古有驛站,稱“鋪遞所”,故而得名“西遞”,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稱。
巨集村位於中國安徽省南部的黃山腳下,是一座有著大量明清時期歷史建築的古村落。
20、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巨集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
21、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體現了人類創造和智慧的傑作;作為歷史早期建造的都城和墓葬,它反映了漢民族對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以及風格獨特的壁畫藝術;它也體現了已經消失的高句麗文明;高句麗王朝利用石塊、泥土等材料建築的都城,對後來產生了影響;它展現了人類的創造與大自然的完美結合。
22、澳門歷史城區
澳門歷史城區是中國境內現存年代最古老、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東西方風格共存建築群,當中包括中國最古老的教堂遺址和修道院、最古老的基督教墳場、最古老的西式炮臺建築群、第一座西式劇院、第一座現代化燈塔和第一所西式大學等。
23、安陽殷墟
殷墟,古稱“北蒙”,是中國商朝晚期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甲骨卜辭中又稱為“商邑”、“大邑商”。殷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併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由殷墟王陵遺址、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等構成。
24、開平碉樓與村落
開平碉樓是世界先進建築技術廣泛引入中國鄉村民間建築的先鋒,是中國社會轉型時期不可多得的主動接受外來文化的重要歷史文化景觀。開平碉樓大規模興建的年代,正是中國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過渡的階段,外來文化對傳統文化的衝擊方式各不相同。
25、福建土樓
福建土樓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是中國圓士樓古民居的傑出代表,素有“土樓之王”“國之瑰寶”之美譽!
土樓遵循了“天人合一”的東方哲學理念,就地取材,選址或依山就勢、或沿循溪流,建築風格古樸粗獷,形式優美奇特,尺度適當,功能齊全實用,與青山、綠水、田園風光相得益彰,組成了適宜的人居環境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景觀。
26、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古蹟
“天地之中”歷史古蹟包括太室闕和中嶽廟、少室闕、啟母闕、嵩嶽寺塔、觀星臺、會善寺、嵩陽書院、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等8處11項歷史建築。
古蹟歷經漢、魏、唐、宋、元、明、清,綿延不絕,構成了一部中國中原地區上下2000年形象直觀的建築史,是中國時代跨度最長、建築種類最多、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代建築群,是中國先民獨特宇宙觀和審美觀的真實體現。
27、元上都遺址
元上都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草原,曾是世界歷史上最大帝國元王朝的首都,始建於公元1256年。
北依龍崗山,周圍是廣闊的金蓮川草原,形成了以宮殿遺址為中心,分層、放射狀分佈,即有土木為主 的宮殿、廟宇建築群,又有遊牧民族傳統的蒙古包式建築的總體規劃形式,體現出一個高度繁榮的草原都城的巨集大氣派,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融合的產物,是草原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融合的傑出典範。
28、中國大運河
大運河始建於春秋時期公元前486年,由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共三大部分、十段河道組成。
中國大運河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縱貫在中國最富饒的華北大平原與江南水鄉上,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對中國乃至世界歷史都產生了巨大和深遠的影響。
29、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線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因為這條路上主要販運的是中國的絲綢,故得此名。
傳統的絲綢之路,起自中國古代都城長安(今西安),經中亞國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而達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公里。
30、土司遺址
中國土司遺產分佈於南方多民族聚居的湘鄂黔三省交界的武陵山區,現存的主要遺址型別包括土司城遺址、土司軍事城址、土司官寨、土司衙署建築群、土司莊園、土司家族墓葬群等。
土司遺址不僅給人們帶來藝術美感,也讓人們更加了解當時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活狀況、生產力水平和管理體系,從而了解中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發展脈絡。
世界文化景觀遺產
文化景觀遺產是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文化景觀,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自然和人類的共同作品”。
31、廬山國家公園
江西廬山世界地質公園,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山”之美稱。佔地面積500平方公里。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詩人李白曾這樣讚美廬山:“予行天下,所遊山水甚富,俊偉詭特,鮮有能過之者,真天下之壯觀也”。
20世紀30年代,地質學家李四光在廬山首先發現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從而創立中國第四紀冰川學說。
32、五臺山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與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和四川峨眉山並稱為四大佛教名山,並以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規模巨集大的寺廟建築群位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五臺山還是當今中國唯一兼有漢地佛教和藏傳佛教的佛教道場。每逢盛夏,海內外遊人香客前來遊覽觀光、燒香拜佛、絡繹不絕。 五臺山奇峰靈崖隨處皆是,著名者達五十餘處。其中寫字崖,用水灑溼以後,拿手帕仔細擦拭,崖面會顯示出類似篆隸體字跡,水乾字隱。
33、西湖
西湖以其秀麗的湖光山色和眾多的名勝古蹟而成為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並被世人賦予“人間天堂”的美譽。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寫道:“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
西湖擁有三面雲山,一水抱城的自然風光,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山水秀色,點綴杭州. 西湖舊稱武林水、錢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稱西湖。
34、哈尼梯田
元陽梯田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傑作。元陽哈尼族開墾的梯田隨山勢地形變化,因地制宜,坡緩地大則開墾大田,坡陡地小則開墾小田,甚至溝邊坎下石隙也開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數畝,小者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萬畝。
35、左江花山岩畫
花山岩畫是左江流域巖畫群的代表,也是目前為止中國發現的單體最大、內容最豐富、儲存最完好的一處巖畫。位於寧明縣城中鎮耀達村明江西岸,是戰國至東漢時期嶺南左江流域壯族先民駱越人巫術活動遺留下來的遺蹟、國內外著名的古代塗繪類巖畫點,至今己有1800—2500年的歷史,以規模巨集大,場面壯觀,影象眾多,成為廣西左江流域巖畫的典型代表而聞名於世。
世界自然遺產
屬於下列各類內容之一者,可列為自然遺產: ①從美學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由地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 ②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劃定的瀕危動植物物種生態區; ③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只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定的自然地帶。
36、黃龍風景名勝區
黃龍以彩池、雪山、峽谷、森林“四絕”著稱於世,是中國唯一的保護完好的高原溼地,這裡山勢如龍,又稱“藏龍山”。這一地區還生存著許多瀕臨滅絕的動物,如大熊貓和四川疣鼻金絲猴。
37、九寨溝風景名勝區
“九寨歸來不看水”,是對九寨溝景色真實的詮釋。泉、瀑、河、灘108個海子,構成一個個五彩斑斕的瑤池玉盆,飛動與靜謐結合,剛烈與溫柔相濟,能見度高達20米。長海、劍巖、諾日朗、樹正、扎如、黑海六大景觀,呈“Y”字形分佈。 翠海、疊瀑、彩林、雪峰、藏情、藍冰,被譽為九寨溝“六絕”。
38、武陵源風景名勝區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由張家界市的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慈利縣的索溪峪自然保護區和桑植縣的天子山自然保護區組合而成,後又發現了楊家界新景區,總面積500平方公里。
武陵源屬世界上罕見的砂岩峰林地貌,這裡的風景沒有經過任何的人工雕鑿,到處是石柱石峰、斷崖絕壁、古樹名木、雲氣煙霧、流泉飛瀑、珍禽異獸。置身其間,猶如到了一個神奇的世界和趣味天成的藝術山水長廊。有“大自然迷宮”、“天下第一奇山”之美譽。
39、三江並流保護區
三江並流位於滇西北青藏高原南延的橫斷山脈縱谷地區,孕育了數千年的“江邊文化”。 三江並流是指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並肩在祟山峻嶺中奔流。同時,該地區還是16個民族的聚居地,是世界上罕見的多民族、多語言、多種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並存的地區。
40、四川大熊貓棲息地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由世界第一隻大熊貓發現地寶興縣及中國四川省境內的臥龍自然保護區等7處自然保護區和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等9處風景名勝區組成,涵蓋成都、雅安、阿壩和甘孜共4市州的12個縣,面積9245平方公里。
它儲存的野生大熊貓佔全世界30%以上,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貓棲息地,是全球所有溫帶區域(除熱帶雨林以外)中植物最豐富的區域。
41、中國南方喀斯特
中國南方喀斯特由雲南石林、貴州荔波、重慶武隆、廣西桂林、貴州施秉、重慶金佛山和廣西環江七地的喀斯特地貌組成。
“中國南方喀斯特”擁有最顯著的喀斯特地貌型別(如尖塔狀、錐狀喀斯特)以及如天生橋、天坑之類的雄偉奇特的喀斯特景觀,是世界上最壯觀的熱帶至亞熱帶喀斯特地貌樣本之一。
42、三清山國家公園
三清山以自然山嶽風光稱絕,以道教人文景觀為特色,經歷了14億年的地質變化運動,風雨滄桑,形成了舉世無雙的花崗岩峰林地貌,“奇峰怪石、古樹名花、流泉飛瀑、雲海霧濤”並稱自然四絕。
43、中國丹霞
丹霞,這個術語指的是一種有著特殊地貌特徵以及與眾不同的紅顏色的地貌景觀(即“丹霞地貌”),像“玫瑰色的雲彩”或者“深紅色的霞光”。
最後上報的提名地由湖南崀山 、寧夏西吉火石寨、廣東丹霞山 、福建泰寧 、江西龍虎山、貴州赤水 、浙江江郎山等中國西南、西北地區7個著名的丹霞地貌景區組成。
44、澄江生物群
澄江生物群是儲存完整的寒武紀早期古生物化石群。她生動地再現了5.3億年前海洋生命壯麗景觀和現生動物的原始特徵,為研究地球早期延續時間為5370萬年的生命起源、演化、生態等理論提供了珍貴證據,澄江生物群的研究和發現,不僅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這一非線性突發性演化提供了科學事實,同時對達爾文漸變式進化理論產生了重大的挑戰。
45、新疆天山
新疆天山具有極好的自然奇觀,將反差巨大的炎熱與寒冷、乾旱與溼潤、荒涼與秀美、壯觀與精緻奇妙地彙集在一起,展現了獨特的自然美;典型的山地垂直自然帶譜、南北坡景觀差異和植物多樣性,體現了帕米爾—天山山地生物生態演進過程,也是中亞山地眾多珍稀瀕危物種、特有種的最重要棲息地,突出代表了這一區域由暖溼植物區系逐步被現代旱生的地中海植物區系所替代的生物進化過程。
46、湖北神農架
神農架因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在此架木為梯,採嘗百草,救民疾夭,教民稼穡而得名。神農架是中國首個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世界地質公園、世界遺產三大保護制度共同錄入的“三冠王”名錄遺產地。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又名複合遺產,是同時具備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兩種條件者。早期複合遺產的登入名單當中,有先被登入為自然遺產或文化遺產,之後也被評價為另一種遺產,因而成為複合遺產。
47、泰山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嶽、泰嶽,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嶽之首”、“五嶽之長”、“天下第一山”之稱。
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代帝王引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48、黃山
黃山是中國十大風景名勝唯一的山嶽風光,天下第一奇山。黃山原名“黟山”,因峰巖青黑,遙望蒼黛而名。後因傳說軒轅黃帝曾在此煉丹,故改名為“黃山”。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臨黃山時讚歎:“薄海內外之名山,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被後人引申為“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49、峨眉山-樂山大佛
建造於唐代的樂山大佛,真實的官方名稱卻一直是迷。事實上,根據後來諸多專家考察證實,這座被稱為“樂山大佛”的石刻雕像的真實官方名稱應該是: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
樂山大佛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大佛體態勻稱,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
50、武夷山
武夷山西部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分佈著世界同緯度帶現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東部山與水完美結合,人文與自然有機相融,以秀水、奇峰、幽谷、險壑等諸多美景、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眾多的文物古蹟而享有盛譽;中部是聯絡東西部並涵養九曲溪水源,保持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區域。
51、青海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蒙古語“青色的山樑”之意,位於中國青藏高原東北部,青海省西北角。
青海可可西里世界遺產位於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曲麻萊縣境內。提名地核心區面積約為37356.32平方公里,緩衝區面積為22909.04平方公里,總面積超過6萬平方公里,是中國面積最大的世界遺產。涵蓋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部、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索加-曲麻河保護分割槽一部分。
52、鼓浪嶼:歷史國際社群
“鼓浪嶼:歷史國際社群”是世界文化遺產,符合(II)-(IV)遴選標準,遺產主體位於中國廈門市的九龍江出海口,是一座面積僅1.88平方公里的海島。
2008年11月2日,廈門市政府決定正式啟動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2014年3月27日,福建省文物局向國家文物局申報2016年鼓浪嶼世遺專案。2015年9月30日,申報文字編制工作基本完成,並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預審文字並通過格式審查。2016年1月29日,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祕書處正式推薦“福建鼓浪嶼”作為2017年文化遺產專案。2017年7月8日以“鼓浪嶼:歷史國際社群”為名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53、梵淨山
梵淨山得名於“梵天淨土”,位於貴州省銅仁市的印江、江口、鬆桃(西南部)3縣交界,地處北緯27°49′50″—28°1′30″,東經 108°45′55″—108°48′30″,靠近印江縣城、江口縣東南部、松桃縣西南部。系武陵山脈主峰,是中國的佛教道場和自然保護區,位於銅仁地區中部。
梵淨山總面積為402.75平方千米,緩衝區面積372.39平方千米。主要保護物件是以黔金絲猴、珙桐等為代表的珍稀野生動植物及原生森林生態系統。森林覆蓋率95%,有植物2000餘種,國家保護植物31種,動物801種,國家保護動物19種,被譽為“地球綠洲”、“動植物基因庫“、人類的寶貴遺產”。
梵淨山於2018年10月17日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5] 於2008年6月30日被評為中國十大避暑名山,中國著名的彌勒菩薩道場,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網”(MAB)成員,同時也是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認定的世界自然遺產。2018年7月2日,中國貴州省梵淨山在巴林麥納麥舉行的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54、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位於江蘇省鹽城市,主要由潮間帶灘塗和其他濱海溼地組成,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潮間帶灘塗,是瀕危物種最多、受威脅程度最高的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關鍵樞紐,也是全球數以百萬遷徙候鳥的停歇地、換羽地和越冬地。
該區域為23種具有國際重要性的鳥類提供棲息地,支撐了17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物種的生存,包括1種極危物種、5種瀕危物種和5種易危物種。
2019年7月5日,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獲批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55、良渚古城遺址
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內,是中國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的一個區域性早期國家的權力與信仰中心所在。
良渚古城遺址,是長江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城址,在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發現之前,是中國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譽為“中華第一城”。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壩。
良渚文化的年代為距今5300-4300年,持續發展約10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考古學文化。2018年1月26日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祕書處致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正式推薦“良渚古城遺址”作為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專案。
2019年7月6日中國良渚古城遺址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