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攪動乳海”(Samudra manthan,churning of the ocean of milk)是印度教史詩(Puranas,往事書)中最著名的故事之一,在《薄伽梵往世書》(Bhagavata Purana)、《摩呵婆羅多》(Mahabharata)和《毗溼奴往世書》(Vishnu Purana)中都有記述。“攪動乳海”是吳哥文明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築中有大量體現。闍耶跋摩七世信仰大乘佛教,但在他興建的吳哥城、聖劍寺的入口石橋都採用了體婆和阿修羅拉拽七頭蛇的石雕裝飾。在崇拜毗溼奴的蘇利耶跋摩二世(1113-1150年在位)興建的吳哥寺中,更是有數十米篇幅的浮雕講述了“攪動乳海”的故事。先來看看這個故事吧。

↑吳哥寺的外層迴廊的“攪動乳海”淺浮雕。居中的手持法器盤坐的是毗溼奴,左邊是88名阿修羅,右邊是92名體婆申明。毗溼奴的化身海龜庫爾馬腦袋面向阿修羅一側,龜背上馱著曼陀羅山,毗溼奴正是盤坐在曼陀羅山上。蛇族之王婆蘇吉纏繞著曼陀羅山,做為攪海的繩索。海里魚蝦鱷魚翻滾,攪海造成大量海洋生物成為犧牲品。浪花飛濺,神女aspara在乳海中產生在天空中飛翔。

↑毗溼奴是這一艱鉅工作的舵手事情起因於因陀羅(梵語:इन्द्र,Indra),因陀羅(Indra)的全名是釋提桓因陀羅(Śakro devānām indraḥ),其全名意思為“能為天界諸神的主宰”,他有個中文名字叫帝釋天(釋是姓,天帝是名字)。因陀羅是吠陀經籍所載諸神明也就是提婆族(Devata,提婆)之首,在《梨俱吠陀》中是出現最多的神之一,出現次數僅次於阿耆尼,曾一度是諸神明的王、雷神和戰神,空界的主宰。因陀羅征服人間和魔界無數敵手,降服太陽、殺死延續季風雨的那伽族(梵語:नाग,Nāga,巨蛇族,也就是漢語文化裡的天龍族)旱災之神弗慄多(梵文/天城文:वृत्र,Vritra)。在《梨俱吠陀》記載了因陀羅最廣為人知的故事:他與弗慄多的決鬥。傳說巨蛇弗慄多阻擋了地下的水流出來,導致嚴重的旱災。因陀羅喝了三大杯祭禮中所奠蘇摩酒來提高其戰鬥能力,準備與巨蛇交戰,並用金剛杵(雷電)殺死了弗慄多和它母親Danu,釋放了被堵住的水流。他的盟友有駕雲降雨的樓陀羅(溼婆的前身)、雙馬童以及毗溼奴,在戰鬥中因陀羅的座騎多頭白象(Airavata )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白象用有力的象鼻將地下之水噴入雲霄,因陀羅再將雨中之水變成雨灑向人間,將天地之水連為一體。因陀羅有一天騎著象路過敝衣仙人陶爾梵剎斯(Durvasa)。仙人(Rishi,ऋषि)是位於神明、人和阿修羅的範疇之外,介於神明與人之間的一個族群。神明們對仙人十分敬畏,時常有求於他們,有時還會遭到他們的懲罰和打擊;連三大主神都要屈服於他們,毗溼奴就因為婆利古仙人的詛咒而在凡間轉世了好幾次。據載,在推選最受人愛戴的主神時,溼婆和梵天都因為怠慢婆利古仙人而落選,獲此殊榮的是對仙人必恭必敬的毗溼奴。仙人最常見的神通是詛咒,這些詛咒具有可以使神明遭殃的威力,而且一旦發出就必然會實現,連發出詛咒的仙人本人也取消不了。《毗溼奴往事書》所述,因陀羅路過敝衣仙人陶爾梵剎斯時,敝衣仙人贈給因陀羅一個特製花環。因陀羅接受了這個禮物,把花環放在象的鼻子上,大概花粉過敏,象在花環香味的刺激下把花環仍在地上,這下惹惱了仙人,因為花環承載著仙人的祝福,是聖物。而陶爾梵剎斯是出名的暴躁脾氣的仙人,很多著名的神明和人受過他的詛咒,人類和神明都讓著他,據說他還是溼婆的分身,說敝衣仙人敝衣仙人是溼婆心中的憤怒所化。雖然因陀羅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並立刻向敝衣仙人求饒,陶爾梵剎斯還是馬上對因陀羅和所有神明發出詛咒(curse),所有提婆神族都會失去力量、活力和時運,就是詛咒神明們失去法力,失去地位,最嚴重的是不能長生不老了。失去法力的提婆神族在與阿修羅(Asuras,魔族)的大戰中被痛擊,阿修羅(Asuras,魔族)在最厲害的阿修羅王伯利(Mahabali馬哈巴利)的率領下獲得了三界的統治權。神明們走投無路,在創造神梵天(梵文: ब्रह्मा , Brahmā ),的指點下求助維護神老好人毗溼奴(Vishnu),毗溼奴建議神明們對阿修羅採取靈活的外交手段,打不過就談判。於是毗溼奴坐中,神明們和阿修羅族簽訂停戰協議,結成神魔同盟,共同攪動大海,以獲得“永生甘露”,得到後大家平分。統治三界多大點兒事啊,這事就算過去了,長生不老比升官發財重要吧。而毗溼奴私下裡告知神明們他們最終將獨得永生甘露(Amrita,the nectar of immortality),他預測未來了,阿修羅沒有得到永生甘露的命,從後來的經過看,這個事是他一手安排的。

↑蛇頭一側盡心盡力拉拽蛇身的阿修羅比較遭殃

“攪動乳海”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首先,曼荼羅山(Mount Mandara)被用作攪海的杵,而那迦(Nāga)蛇族的首領婆蘇吉(Vasuki)充當捆住杵的繩索。阿修羅族要求拉婆蘇吉蛇頭的一側,而提婆族在毗溼奴的授意下,同意拉蛇尾的一側。毗溼奴的“偏心”體現無疑——當婆蘇吉身體被絞緊時,蛇口吐出毒煙,把阿修羅們薰個半死。但蛇尾在空中揮舞,卻形成香雲,時有甘雨撒落,天神們工作輕鬆愉快——當然,這也是阿修羅咎由自取,毗溼奴深知他們多疑,一開始是建議阿修羅拉蛇尾的。如此這般阿修羅和天神們交替拉動蛇身,帶動曼荼羅山旋轉,從而攪動大海。但是曼荼羅山一插入大海就沉底,於是毗溼奴化為他的第二個化身海龜庫爾馬(Kurma),沉入海底以龜背支撐曼荼羅山。

↑提婆族的神明們

↑提婆的神明們態度自然端正,信毗溼奴得永生啊

↑在吳哥寺的“攪動乳海”淺浮雕中,哈奴曼(हनुमत्;Hanuman)是提婆神明手握蛇尾壓軸的。這個哈奴曼到了中國就盡人皆知了,沒錯,齊天大聖孫悟空。別忘了,在印度教裡,毗溼奴的一個化身正是悉達多·喬達摩,釋迦牟尼。眾神向大海中投入了各種草藥,大海經過劇烈攪動,海水變成乳狀,“攪動乳海”生成了14種精華(Ratnas),被毗溼奴、溼婆、提婆小神和阿修羅分享。其中三種女神從浪花中生成,吉祥天女(Lakshmi),她成為毗溼奴永恆的伴侶;仙女Apsaras分給了眾神,包括Rambha和因陀羅的妻子Menaka;谷酒女神梵琉尼(Varuni,Sura),雖然她不情願但還是分配給了阿修羅。隨著攪動還生成了香潔牝牛(Kamadhenu or Surabhi),這個歸了毗溼奴,毗溼奴把牛送給了仙人,以使其牛奶製成的酥油可以用作供品。攪海還生出了五頭白象(Airavata),白象成了因陀羅的座騎,生成的七頭馬(Uchhaishravas)歸阿修羅所有。當世上最珍貴的寶石(Kaustubha)出現的時候,毗溼奴收下做了飾品。接著是樂園大香樹,被提婆族搬到了Indraloka ,而弓箭則成了阿修羅好戰的標誌。另外攪動還產生了副產品,當月輪(Chandra)出現的時候,溼婆順手撈了出來,當作了額頭的裝飾。這時產生了劇毒的毒露(Halahala),幾乎所有生靈都抵擋不了毒露寰宇最毒的毒性。提婆和阿修羅都抵擋不住毒露散出的毒煙,他們因為窒息而瓦解。提婆和阿修羅逃到大神梵天前請求救助,而梵天看著毗溼奴拿主意,毗溼奴則說,只有溼婆可以消解毒露的毒性。兩派來到溼婆修行的岡仁波齊峰(Mount Kailash)向溼婆祈禱請求幫助,溼婆不忍讓眾生受苦,只好硬生生地將毒汁吞進口中,溼婆的妻子雪山神女(Parvati)得知後不幹了,馬上跳出來用自己的手將毒汁阻滯在溼婆的喉嚨,毒性劇烈的汁液流經溼婆的咽喉,把溼婆的脖子燒成青黑色,因此,溼婆得到兩個綽號Viṣakaṇṭha和Nīlakaṇṭha,就是毒喉和青頸的意思。溼婆的喉嚨炙熱難當,用他的三叉戟掘地取水,形成了尼泊爾的聖湖Gosaikunda湖。經過數百年的攪動,終於創造出手持永生甘露(Amrita)瓶子的醫神檀凡陀釐(Dhanvantari)。提婆族的神明和阿修羅隨即展開爭搶甘露的激戰,為避免功力仍然佔優的阿修羅奪得甘露,毗溼奴的座騎神鳥迦樓羅(Garuda)從戰場叼走甘露的瓶子。迦樓羅飛越地球的時候,四滴甘露濺落人間,分別落在現在印度的安拉阿巴德,烏賈因,Haridwar和納西克。但阿修羅羅睺(Rahu,卡拉)還是想方設法得到了甘露,驚恐萬分的神明們再次請求毗溼奴幫助,毗溼奴化身美女Mohini,迷惑了阿修羅取回甘露分給了神明。永生甘露的誘惑基本等同於唐僧肉,阿修羅羅睺(Rahu)對命運如此的安排並不死心,喬裝成體婆小神還是喝到了一口甘露,但羅睺的偽裝被蘇利耶(Surya)和月神旃陀羅(Chandra)發現,他們馬上向Mohini舉報,羅睺的一口甘露剛嚥下喉嚨,Mohini(也就是毗溼奴)擲出法輪血滴子(Sudarshana Chakra)砍下了羅睺的頭和手臂。羅睺大吼一聲,身首異處。他的身體升入天空,化做不祥的彗星記都(Ketu),頭顱卻得到了永生。從此,羅睺對日神月神恨之入骨,無休無止地追逐日月,不時吞噬他們。又因為他沒有身體,被吞下的日月,又從他的喉部漏了出來——這就是日蝕月蝕的由來。羅睺(Rahu)的圖案出現在吳哥很多門楣的浮雕中。“攪動乳海”是個驚心動魄的創世故事,三大主神中的維護神毗溼奴親自操盤,並動用了化身巨龜,破壞神溼婆當仁不讓吞下毒液拯救蒼生,創造神梵天旁敲側擊指點眾神。提婆一族的眾小神(印度教中神明的人口在三千萬這個級別)在這場無妄之災中束手無策,曾經很強悍因陀羅顏面掃地。阿修羅短暫的達到權力頂峰,在大小神們的陽謀、欺騙和美人計下又被打回原型,僅有羅睺(卡拉)的頭和手臂獲得永生。太陽和月亮則因為告密遭到羅睺(卡拉)永久的追蹤和復仇。仙女(Apsara)是“攪動乳海”創造的,在漢語文化中,這些神女就是飛天。而“攪動乳海”中,牛的神性再次體現...在“攪動乳海”中,神魔力量的來回拉扯是動態平衡,這個拉扯的力量創造了這個運動的世界。“攪動乳海”這個史詩故事在吳哥這個地方成為了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併為吳哥的建築和藝術提供了題材和靈感。而“攪動乳海”即便僅作為一個神話故事,也仍值得我們品位。

↑吳哥寺的路攔也採用了七頭蛇裝飾,這個符號在吳哥的建築中大量運用。

大小吳哥窟各種寺廟和城門口有很多類似的攪拌乳海雕塑護欄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帶你直達甘肅,神祕之境就在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