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背後的故事18期
美國新墨西哥州,有個小鎮叫克洛維斯。別看它只是一個鎮子,人口不多,規模也不大,去美國也沒有旅行團會將其設定為必遊景點,但它的名字在整個考古界可謂是“鼎鼎大名”。在眾多考古學家眼裡,這個地方是文明的“搖籃”,是你了解美洲人、美洲文化傳承必須要知道的地名。
1936年,在這個小鎮行政範圍內,活躍在美國的考古學家們,偶然的從當地的泥土中,發現了1個造型奇異的石頭,遠看跟普通石頭沒有絲毫區別,近看上面有著漂亮的條形紋路。
當考古學家們將石頭帶回考古研究所,用精密儀器計算過後,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那些條形紋路,被判定為了非自然風化造成。
而是被人用工具有意識的打磨而成,可以歸納為是人類遠古時期使用的最重要工具,同時根據放射性碳定年法,石頭的年份被追溯到了1萬3000年前,美洲人使用工具的時間,由此迅速被定格在了1萬年前,並得出美洲最少在進入工具時代,並沒有落後歐亞非三塊相連大陸。
在小鎮被發現的石頭,整體上的形狀呈樹葉狀態,一頭較寬,一頭相對窄。窄的這一頭,被工具打的非常的光滑,且出現了鋒利的尖頭,就算石頭距今已有1萬年以上的時間,當考古專家,從所藏之地取出來的時候,依舊保持著鋒利感。
雖然沒有直接實驗,但從石塊外觀的鋒利程度,不難發現,它依舊可以勝任擊破面板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為了讓石塊可以讓使用者更加趁手,石頭手握之處的細石子被直接磨平,使用者將其拿到手中“非常的舒服”,沒有明顯的顆粒感。
同時石頭尾部的缺口,在經過多次試驗後,也被證明為了是用於繫結棍狀物體。若綁上了“棍子”,石塊長相像極了我們冷兵器時代的“矛”,石塊由此有了自己的屬性名字“矛”。
至於那些條形花紋,功能可以類比我們刀具上的血槽,使石頭插入目標後,不易被拔出了,同時可以最大限度的擴張傷口,加快目標的失血速度。
與此同時除了克洛維斯有這個石塊,在克洛維斯挖出石頭之後,美國其他地方,也相繼挖出了同類型的石頭,除了用的石頭材質、石頭塊頭大小有差異之外,造型和材料都幾乎一模一樣
正是因為這個一模一樣,由這些石塊組成的一系列物件,被定義為了一個文明存在的鐵證,同時為了紀念它的第一個發掘地克洛維斯鎮,在此之後所有出土類似小鎮出土石頭造型的地方,都被稱為了克洛維斯遺蹟,出土的石塊也被形象地稱為克洛維斯矛。
與此同時不光美國各地,美洲最北邊的加拿大、最南邊的阿根廷、智利都有克洛維斯矛的出現,如此一來被稱為“克洛維斯人”的人類,目前被主流觀點,認為是土生美洲人最直接的祖先。
對於這個觀點,專家海恩斯教授,曾這樣說道:目前美洲能夠觸及到的最古老的大規模文明遺址,時間也僅僅為1萬3000年左右。
而這些遺址出土的工具類文物中,不管是使用的材料和造型,都跟“克洛維斯人”使用的工具如出一轍,由此可判斷“克洛維斯人”可能是第一批在美洲大規模生存的人類。
至於“克洛維斯人”從那裡來,用現代的基因檢測技術可得知,它並非美洲土生的人類。而是來自亞洲東北部的東北亞人,它們大約是在1萬5000年前,趁著今天的白令海峽沒有水,亞歐大陸和美洲相互連線的時候,跑到了今天的美洲阿拉斯加,進而征服了整個美洲。
由於中國在東北亞有個版圖叫東北,所以參照上述觀點,我們做個類比,意外的得出這樣的結論,最土生土長的中國東北人,其實和土生的美洲人可能是一個祖先,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