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關機場1953年7月1日正式通航,為3C級民用機場。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以敦煌為龍頭的絲綢之路旅遊在國際、國內日益升溫。敦煌、嘉峪關還先後成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為了儘早恢復嘉峪關機場正常執行,使絲綢之路旅遊渠道更加暢通,嘉峪關市政府、民航甘肅省局、民航西北管理局、長安航空公司等部門經多方協商,最後確定由酒泉鋼鐵公司出資包機,嘉峪關市政府每年向酒鋼公司補貼100萬元,承包長安航空公司飛機,開通西安-蘭州-嘉峪關往返航線,開啟了嘉峪關機場發展的第一步。2010年嘉峪關航站區擴建工程正式竣工並交付使用後具備了4E級國際備降機場的能力,預計年旅客吞吐量達到160萬人次,從此嘉峪關嘉峪關機場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但是人們只知道嘉峪關現代發展史,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嘉峪關機場還是西北民航歷史最悠久的機場之一。
現在大家所了解的甘肅航空歷史都知道著名的蘭州空戰,但在抗日戰爭時期嘉峪關機場曾經為抗日戰爭做出過巨大貢獻。 嘉峪關機場其前生是酒泉航空站,最早建設時間可以追溯到1932年,"歐亞"在蘭州修建機場的同時,在酒泉北鄉離城區20公里處的新天墩修建了臨時機場,只有一條土跑道和接送飛機人員用的臨時性土房兩間,供德國製造的四座小容克斯飛機起降。地面運輸工具是馬拉車,不僅往返時間很長,而且過河涉水極為不便。
1932年6月改擇酒泉南郊離城4公里處的礫石灘,開闢新機場。解放前的16年中,酒泉民航因裝置簡陋,飛機少、線路少、旅客少,基本只滿足政府及軍事要員需要,且無安全措施,經常發生事故。1938年,一次大風使10架SB型飛機迷航,其中四架勉強著陸,6架失事,毀於酒泉附近;1947年,一架軍用C─47運輸機撞於酒泉西山,造成機毀人亡。解放前夕,國民黨軍隊,拆走裝置毀壞房屋,機場成了百孔千瘡的爛攤子。解放時,機場由人民解放軍接管。
1949年10月至1950年7月中蘇聯合對南郊機場進行了修整工作,基本具備了通航條件。雖然酒泉機場幾經建設維修,但是基礎等級較低、距離西山較近,不能滿足民航發展的需要。1953年經遷站新建,建成了後來屬嘉峪關市界內的新機場並啟用(今嘉峪關東北方向戈壁灘上),更名為中蘇民航酒泉航空站,原酒泉機場廢棄不再使用。但一直沿用酒泉航站站名到1983年為止,現在在嘉峪關旁邊就有當年建設的機場舊址。
那麼嘉峪關機場在當時的到底起到了多大作用呢?據記載,1937年抗戰爆發中國向多國發出援助請求,僅蘇聯當時願意對中國進行援助,為了接受蘇聯的援助,中蘇雙方協商決定由中方建設一條從霍爾果斯至內地的公路,通過這條交通大動脈經嘉峪關向蘭州、西安運輸抗戰物資,嘉峪關機場當時的日吞吐量飛機起落架次就有幾十架甚至上百架,而且蘭州、酒泉空戰的飛機都是從這裡起飛的。據統計,從9.18事變——7.7事變——1941年的十年間,通過這條大動脈經嘉峪關運往全國的物資就有飛機1235架、汽車2000輛、1600門各口徑火炮、槍支6萬餘支、子彈上億發,遠超"滇緬公路"的數量。
由於這個機場是當時中國和前蘇聯合作修建的,所以航站樓、工作區、生活區都是蘇式建築,房子牆體厚實堅固,採用歐式壁爐取暖,有的房間還鋪有木質地板,目前是全國佔地面積最大、歷史最悠久、儲存最完整的機場遺址,2013年被嘉峪關市確立為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