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建於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巨集大水利工程。兩千多年來,它一直髮揮著防洪灌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是世界文化遺產,AAAAA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都江堰水源是長江的重要支流岷江,岷江發源於岷山弓槓嶺和郎架嶺,全長735公里,水量充足,那麼除了農耕用水外,長年不斷流的水又流到哪裡去了呢?我們從下面四個方面知道它的來龍去脈:
一、寶瓶口的作用
眾所周知寶瓶口是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率眾開掘的,主要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進水三大部分構成,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首要的是解決了四川西部地區的農耕灌溉,灌溉區域已達40餘縣。該大型水利工程現存至今依舊在灌溉田疇,是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其以年代久、無壩引水為特徵,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背景:李白在《蜀道難》這篇著名的詩歌中“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人或成魚鱉”的感嘆和慘狀,就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這種狀況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惡劣”的自然條件造成的。在古代每當岷江洪水氾濫,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災,又是赤地千里,顆粒無收。岷江水患長期禍及西川,鯨吞良田,侵擾民生,成為古蜀國生存發展的一大障礙。
都江堰的建立,也就是為什麼號稱“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
二、內江分流
都江堰水利工程從魚嘴將岷江分成了內江和外江,內江灌溉成都平原,外江經新津流往樂山,在樂山與青衣江和大渡河匯合成為岷江。
內江再經過兩次分流,分為4條河,江安河、走馬河、柏條河、蒲陽河從不同的方向灌溉成都平原。
都江堰的建立,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
都江堰的水是川西高原雪山融化的雪水,順著岷江支流匯合流入到岷江上游,經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巧妙分配,一部分用於灌溉,另一部分則向南流至樂山,大渡河與青衣江匯入之後繼續向南流到宜賓,匯入金沙江(長江)。
三、人工造渠
後世,經過各代人修復與治理,成都平原成了人們心中的糧倉:“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江邊夜晚吹著微風,吃著麻辣火鍋、搓著麻將、喝著茶是都江堰的偉大之處,估計李冰也不曾想到的。
然而新中國成立後都江堰的水又繼續延伸,相繼擴建的工程為造福人們做出了功績是誰,可能很多的人就不知道了。
上面說的都江堰的水一部分流入長江,另一部分用於灌溉,這個引水灌田的功臣就是建國之初開始修建的人工渠道東風渠和人民渠。
東風渠、人民渠均是四川省大型水利工程,分別於50年代初動工修建的人工引水渠道,後經過十多年的不斷擴改建使這兩條人造天河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回顧當年人們為了喝上都江堰的水,充滿著與天鬥、與地斗的精神氣概,引水盤山鑽洞,彩虹飛架開掘了數百公里的人造天河,書寫了開渠引水的巨集偉篇章。目前兩條引水渠道日均輸水流量達到每秒150立方米左右,控灌區域至成都、德陽、綿陽、遂寧、眉山等市縣的3000多平方公里的平壩與丘陵農田數百萬畝。
四、長藤結瓜
引入農田灌溉的這部分水,可以說是川西大地人民的感情水,血汗水和救星水,是來之不易的珍貴水,為了留住不讓白白流走,從70年初代開始,灌區各級政府和群眾行動起來,在引水渠道沿線先後修建了魯班水庫、繼光水庫、團結水庫、黑龍灘水庫、三岔、石盤等數十座大中型水庫來囤蓄,將珍貴的都江堰水全部儲存起來,實行冬蓄春用,平常兼顧發電、人畜飲用的綜合效能。
原來一部分水被水庫裝起來了。
都江堰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那麼,東風渠,人民渠水利工程同樣是繼都江堰之後又一人們經濟發展和生活的生態工程。今天,在生態旅遊的旅途中不妨去人民渠七期工程領域一下這頂工程和這些水庫的壯美。(部分圖片來於網路)
-
1 #
-
2 #
都江堰的水,造富四川。
-
3 #
古人就能引岷江之水,造就天府之國。今天,生產力成萬倍增長,咋不能引雅魯藏布江之水入疆,再造幾個天府之國呢
-
4 #
漲知識了!謝謝筆者!。
-
5 #
怎麼常年都有那麼大的水流出呢?
都江堰的水從魚觜分內外後,內江的蒲陽河、柏條河流入金堂趙鎮匯沱江,外江才是到宜賓匯長江,那麼內外兩江的水最終又匯在一起是在瀘州市的館驛嘴長江沱江交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