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馬龍三官橋(盧志章/攝)

我與橋有不解之緣。

小時候在曠野裡看見橋,就知道那裡一定有風景,一種親切感就會油然而生。成年後,我調查了我生長的縣城一一富源縣城周邊的橋,寫了《富源城的那些明清古橋》。上一次看橋,是和幾位文友去看位於馬龍區張安屯的三官橋。看了《徐霞客遊記》,我懷疑那裡明清時曾經是富源縣的飛地(飛地就是與本土不接壤,飛插於別的行政區域的屬地)。

我們在三官橋邊上一個荒廢的寺廟裡,看見鑲嵌在土牆裡的一塊碑,名為“三官橋碑”,用水衝去碑面的浮灰後,發現碑上刻有“嘉慶十三年(1808年)平彝縣(今富源縣)貢生秦國師……”時,我激動地說:“這就是張安屯在清朝時屬於平彝縣的證據。徐霞客寫遊記時,是明代,富源縣當時稱平夷衛,所以他寫兔街子這一帶‘屯屬平夷’,徐霞客文字和三官橋碑上的文字證明張安屯明清時屬富源縣”。不久,我寫的的《馬龍三官橋和富源的歷史淵源》發表於《曲靖日報》。

又是一個週末,富源文聯主席盧志章打電話來說,富源營上鎮都格村有一座古橋,據說是曲靖一中創始人謝顯琳主持修建的。也許他認為我對馬龍區的三官橋都那麼認真研究,那麼,這個位於我們本縣、又是謝顯琳修建的橋,就更值得研究了。所以他說,關鍵的關鍵是謝顯琳留在富源縣的遺蹟。

謝顯琳先生遺像

提起謝顯琳,我們心懷敬意。謝顯琳,1887年生於平彝縣(今富源縣)十八連山慕樂村,1909年從雲南省優級師範博物學系畢業後在省會中學堂任教,1912年被任命為雲南省立第三師範學校(今曲靖一中)校長。1913年他來到曲靖把當時稱為迤東道臺的署衙改建為省立第三師範學校。他一生從教,擔任省立第三師範(曲靖一中)校長長達45年,為曲靖地區培養了無數人才,曾被民國政府授為“迤東教育家”。他的老家慕樂村位於富源縣南部,而他在富源縣中部的營上都格建大橋,這是有原因的。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平夷衛(今富源縣北部)和亦佐縣(今富源縣南部)合併為平彝縣。羊腸營(今富源縣營上鎮)橫亙於中部,是沾益州(今沾益區)的飛地,民間習慣上把羊腸營作為分隔段,把明代平夷衛地域稱為上半縣,把亦佐縣地域稱為下半縣。上半縣和下半縣的人們來往都要經過羊腸營。

謝顯琳家住下半縣慕樂村,去縣城、曲靖、昆明都要步行經過羊腸營都格,然後過河,進入平彝縣 。建橋修路屬於大事,地方人士習慣於勒石紀念。我想知道都格大石橋是否有碑文記載修橋之事,回話說,橋頭的碑被毀了,但是都格村有老人能回憶碑文。

我們一行人到達都格村,村幹部耿紅良向我們引薦了退休老幹部卯建柏老人,已經八十歲的卯建柏老人是都格村的寶,是一個有文化的老人。在老人帶領下,我們來到了都格大石橋上。

卯建柏老人講述古橋故事(盧志章/攝)

在橋上,卯老人動情地說,都格大石橋,又稱小格基大橋、謝家橋,是貴州興義、富源下半縣黃泥河、老廠、雨汪、富村和營上的人們到曲靖、昆明的必經之地。這個地方,在謝顯琳之前就有人建過橋,但因年久失修,不牢固,洪水一來就被沖毀,人們只好涉水過河,因此還有人被洪水捲走喪生。

民國十二年(1923年),謝顯琳從曲靖來到這裡,實地察看地形後決定捐銀元2500元修一座牢固的大石橋。他公務在身,就請父親來監修石橋。當地人稱他父親為謝老太爺。謝老太爺住小格基村晏家。小格基村位於河的北岸,當時隸屬平彝縣的長治區(後稱大河區),河的南岸就是當時沾益縣羊腸營的都格村。這條河是平彝縣大河區和沾益縣三區的自然分界線。謝老太爺走訪沿河兩岸村寨,與兩縣百姓商談建橋事宜。1923年冬,啟動建橋,兩岸村民熱情高漲,自願出工出力參加建橋。

富源營上都格謝家橋(耿紅良/攝)

當時平彝縣下半縣還有一個人,叫伍文淵,也捐了500銀元。伍文淵是當時的一個師長,他老家在黃泥河。黃泥河伍家,一提起來,當地人都知道伍家人才多,伍文淵的侄兒子伍純武是富源縣歷史上第一個留洋博士,時人稱其為伍博士。

伍文淵路過都格時,村民正在建橋,他被謝顯琳父子和當地民眾的義舉感動,當場捐銀元500元。當地鄉紳又捐銀元500元。修建好的大橋全長36.6米、寬4.8米、高6.8米。1924年底,大橋將要完工時,謝老太爺生病不得不返家治療修養,大橋填補工程因此擱置。後來,都格保長晏漢清牽頭,動員當地百姓投工,將低窪之處全部用石頭砌平。

富源營上都格謝家橋(盧志章/攝)

卯老人說,他小時候在橋上玩時,還看見橋頭的石碑。村裡一位識字的老人回憶,碑文的主要內容是:波瀾壯闊,洪水一浪高過一浪,行人渡水艱難,有人被洪水捲走喪命,深感惋惜。今平沾兩屬(平彝縣和沾益縣兩縣的人)共建大橋,以利行人過往方便也。大橋投工兩萬個,捐銀4000元,其中,本人2500元,伍文淵師長500元,其他知名人士合為1000元,予以刻石立碑紀念……

碑文落款是民國十三年建功,擬稿謝顯琳,撰寫李希和。

李希和是當時羊腸營(時稱沾益縣三區)的區長。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平彝縣以羊腸營飛插於縣內,請求雲南省府准予從沾益縣劃歸平彝縣。平彝縣派盛少荃為代表駐省請求說:羊腸營飛插於平彝縣境,百姓到沾益辦事,步行往返要幾天,羊腸營人民也要求劃歸平彝縣,羊腸營官紳也積極爭取羊腸營劃歸平彝縣。沾益縣的縣長張融和對李希和非常惱怒,派武裝人員抓捕李希和到沾益縣府問罪,行至大河起堡一帶,羊腸營村民幾百人手拿木棒鋤頭,追趕營救,擊敗抓捕人員,救了李希和。幾經努力,1937年,沾益縣在平彝縣境中部的飛地羊腸營3鄉1鎮共41個村寨,2.99萬人,經雲南省主席龍雲批准,劃歸平彝縣,結束了平彝縣長達242年南北分割的局面。

紅軍從這條古道踏上謝家橋(盧志章/攝)

都格大橋還留下了紅軍的足跡。1935年4月,紅一方面軍、中央軍委縱隊和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紅軍總司令朱德,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經過營上鎮的海丹鐵索橋,又經過都格大石橋。

富源營上都格謝家橋(耿紅良/攝)

可惜的是,建橋石碑、橋頭獅子、橋兩邊的石欄都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被毀掉了。橋下方懸掛的一柄寶劍,也被無知的村民比試著誰能最先用石頭打中,結果寶劍被打掉落。

今天, 都格大橋已整整九十五個年頭了,它縮短了兩岸人們來往的距離,承載了一段歷史;水因它而生色,山因它而壯闊;它是教育家謝顯琳捐銀主持修建,又是紅軍長征途經地,是一座非常有紀念意義的古建築。

【作者簡介】

楊平原,女,供職於雲南省曲靖市體育訓練中心,副高職稱,曲靖市作協會員,作品散見於《中國地名》《雲南政協報》《曲靖史志》《曲靖日報》《勝境文藝》《玉美人》《富源文物志》《曲靖M》《掌上曲靖》等報刊雜誌及新媒體。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柬埔寨別樣的風景|暹粒美好的鄉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