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最近閒著在家又刷起了《我的團長我的團》,有人覺得《團長》這部劇看起來不過癮,演員們從頭到尾都是髒兮兮的,全劇色調灰暗,講的也都是些小人物之間的事,可正因不過癮,這才是真正的歷史,真實的戰爭裡從來都不是神劇裡的手撕鬼子,也從來都不是一槍爆頭的神槍手,而是傷亡於敵人幾倍甚至十幾倍的浴血奮戰與艱苦卓絕。然而現在,可以緬懷歷史的地方並不多,之前我寫過騰衝的滇西抗戰紀念館和國殤墓園,這回想寫一寫臺北的忠烈祠。

關於臺北忠烈祠

說到忠烈祠,這是一個被遺忘的地方,大多數大陸游客一般不會來這裡,我去的時候陸客寥寥無幾,反而會有很多南韓人、日本人來參觀。和騰衝的滇西抗戰紀念館、國殤墓園一樣,我推薦大家來這裡看看,他本不該被遺忘。

忠烈祠位於臺北,是蔣中正建立的用來祭奠戰爭中為國捐軀的將士和官兵,無論軍銜大小,哪怕是一個小兵,只要是在戰場上殺敵陣亡的,裡面大部分都是當之無愧的烈士。

那些讓人淚目的尋親故事

至於為什麼會來這裡,除去對歷史的興趣,我還記得,是在知乎看到過一篇文章很是動容,所以第一次去臺灣就特意來這裡看看。

故事講的是,知乎博主在臺北忠烈祠的時候遇見了一對老夫婦,請求他幫忙在牌位裡面找一個人名,老爺爺說那人是自己的父親,自打出生就沒有見過。忠烈祠所有檔案是電子化,只要提供被查人的姓名、籍貫、年齡、軍銜、陣亡地點等資訊,就可以查到結果,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老爺爺真的查到了,他的父親犧牲時還是個年輕的軍人,犧牲於1940年一場沒什麼名氣的戰役。

忠烈祠備好了儀兵、花圈、祭祀品,把牌位請下來,單獨給老爺爺祭祀。老爺爺出門的時候,有儀兵開路,進門的時候,全體敬禮。

老爺爺就跪著給父親磕頭,供桌上還放著他從江蘇老家帶的一袋子土,母親墳上的土,哭著說了很多,最後說:爸爸,這是我最後一次看你了,我老了,走不動了!

忠烈祠管理人員說:他們儘量做到對犧牲軍人完善檔案,以便將來後人們查訪祭祀。

白髮蒼蒼的兒子,照片上英氣勃發的父親,母親墳上的一杯土,幾十年間的世事,風雨飄搖時代的年輕夫妻...

拋開政治,單純的看到這種場景,特別淚目。 臺北忠烈祠雖供奉的多是民國的先烈,卻也是中華民族的先烈,值得瞻仰。多少冰冷牌匾的背後,都是當年一心保家守土熱血灑於故土,威名卻尚未被故鄉承認的英靈。

忠烈祠正殿是由主殿以及其左右兩側的文武烈士祠組成,裡面幾面牆都供奉著牌位,莊嚴而肅穆,這種場景不適合拍照,圖片大家自行搜尋就好,大家熟悉的抗戰英雄有張自忠、戴安瀾等人。

忠烈祠整點換崗儀式

忠烈祠每逢整點有憲兵換崗儀式,臺北中正紀念堂的換崗儀式大家可能都比較熟悉,除此之外,忠烈祠、國父紀念館還有大溪慈湖也都可以看到換崗儀式。

圖:中正紀念堂換崗儀式

圖:大溪慈湖換崗儀式

圖:忠烈祠換崗儀式

相比中正紀念堂和慈湖的換崗,忠烈祠的換崗儀式規格來的更高,也要正式複雜許多,整個過程莊嚴肅穆,也是時間最久、行程最長,遊客最少的。

從大門口的牌坊到供奉牌位的正殿,這一段的地上留下了筆直的印記,這正是久而久之儀仗隊們的長靴踏步磨出來的。

當然,來這裡不僅僅是看憲兵換崗,更大的意義在於對民族先烈的緬懷。

從建築環境來看,忠烈祠不像大陸的烈士陵園那樣墓碑林立,水泥方磚,陰森寂靜,而是育古典建築雄偉莊嚴和園林的溫婉精緻於一體。

看完了正殿還可以四處逛逛,原本遊客就不多,長廊裡更是沒有人。

長廊裡還有很多關於戰役的介紹,從東征北伐開始,我想把這些戰役寫在這篇裡,整理了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後比較大規模的戰役,臺灣與大陸的史料相結合,查閱了很多資料,儘量說的通俗客觀,個人觀點不喜勿噴,我不是專門做這方面研究的,也只是興趣而已,不嚴謹之處,請指出。

抗日戰爭部分主要戰役介紹

先放一張中國抗日戰爭主要戰役的表。

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始於1937年8月13日 ,又稱八一三戰役,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盧溝橋事變後,蔣中正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了主動反擊,淞滬會戰由此展開。

至十月初,日軍增援達三十萬眾,由鬆井石根指揮,大舉進犯,我軍為掩護長江下游物資之後撤,並籍以改變日軍作戰方向,亦增調五十餘師,不顧一切犧牲,毅然使主力於淞滬血戰三個月。

此役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面對第一場大型會戰,中國軍民沒有後退半步,反而表現出了空前的凝聚力,打亂了日本之前的計劃,最終以60%精銳部隊損失殆盡的代價打破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話語。

時間: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12日

地點:上海

主要指揮官:中:蔣中正 日:鬆井石根

結果:上海失守

戰役意義: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為中國民族工業內遷爭取了時間。

徐州會戰

徐州會戰發生在1938年1月至5月,1937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後,為貫通南北兩地日軍之交通線,須打通津浦路(天津至浦口),自1938年2月起,以華北方面軍之第二軍及華中派遣軍有力一部分,分沿津浦路南北兩端,以徐州為目標,實施作戰。

該戰役為了延遲日軍西進武漢時間,並消耗日軍戰力為目的,於會戰初期,兼採攻勢持久,主動打擊日軍,圍殲日軍一萬餘人,獲致臺兒莊大捷。迄五月二日,雙方在北線於臺兒莊東西支線,在南線於淮河兩岸成對峙狀態。

時間:1938年1月-5月

地點:江蘇徐州

主要指揮官:中:李宗仁 日:寺內壽一

結果:徐州失守

戰役意義:為武漢保衛戰贏得時間,鼓舞中國軍民抗戰信心。

武漢會戰

1938年5月,日軍于徐州會戰後,轉由長江仰攻,企圖深入武漢,殲滅我軍。日軍侵佔南京後,國民政府部分機構遷至武漢,該地實際成為政治經濟中心,日本認為“只要攻佔漢口、廣州,就能支配中國”,於是日本決定發動武漢會戰,迅速攻佔武漢,以迫使中國政府屈服。遂糾集十二個師,配合海軍陸戰隊,及飛機五百餘架,分四路進犯。

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在武漢外圍沿長江南北兩岸展開,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由於我軍各處頑強、持續的阻擊,各路日軍在付出慘重代價後,遲至10月底才完成由東、南、北對武漢的三面包圍。至10月25日,放棄武漢,撒至鄂西山地,以屏衛我大後方之安全,我軍從持久抗戰的戰略角度出發,未與敵決戰,而是從武漢地區撤退,儲存了有生力量。

時間:1938年6月11日-1938年10月25日

地點:湖北、安徽、河南、江西

主要指揮官:中:蔣中正 陳誠 李宗仁 日:岡村寧次 畑俊六

結果:日軍慘勝

戰役意義: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被徹底粉碎,戰爭轉入長期相持階段,有力遲滯日軍沿長江進攻

第三次長沙會戰

日軍突襲珍珠港以來,在太平洋地區所向披靡,月餘之間,連佔關島、香港、馬尼拉,直迫緬旬,橫掃南洋,唯在中國戰場遭受挫折。

1938年10月,武漢陷落,長沙作為捍衛西南各省的門戶,其軍事戰略地位愈顯突出,1941年12月24日,日軍自湖南嶽州南侵長沙,集十二萬之眾(也有說六萬),分兵八路強渡新牆河,我軍於長沙周邊佈置口袋,侯其深入後,再予包圍測擊。(也就是薛嶽所創的天爐戰術,依託各陣地逐次抵抗,給日軍造成相當的損耗和遲滯)

日軍知其已陷危地,仍妄圖取長沙,然我各路包圍兵團已完成圍擊態勢,自1942年1月4日至15日間,各軍奮勇血戰,全部肅清新牆河以南之敵,日軍死傷達五萬六千餘人,是為第三次長沙大捷,亦為同盟國的第一次勝利。

注:第三次長沙會戰關於日軍的傷亡人數記載中日雙方資料差距懸殊,中方資料五萬六千餘人,日方資料六千餘人。

時間:1941年12月24日-1942年1月15日

地點:長沙 瀏陽河

主要指揮官:中:薛嶽 日:阿南惟幾

結果:中國慘勝

戰役意義: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盟軍與日軍交戰的首場勝利戰役,對國內外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緬北滇西作戰

緬北滇西戰役發生於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是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美、英軍的協同下,在緬甸北部和雲南省西部對日軍緬甸方面軍的進攻戰役。

日軍於1942年攻佔馬來西亞後,泰國附敵,飯田祥二郎率十餘萬眾,以一部經泰國侵入越南,主力登陸仰光,向緬北竄犯,中國應英國之請,派遠征軍第一路司令羅卓英率三個軍入緬,協同英軍作戰,挫敵於同古,破敵於仁安羌,解英軍之危,但終因敵強我弱轉進印度。也是這一役,戴安瀾師長於1942年5月26日在緬北茅邦村以身殉國。

日本繼侵臘戍,陷龍陵與騰衝。至1944年春,我為打通中印公路,以駐印軍指揮官鄭洞國率新一軍及新六軍開始反攻緬北,得盟國空軍及工兵之協力,越崇山峻嶺,進出新平洋,與敵激戰於太白家。三月五日攻佔孟關,次第克復孟拱,密支那。同時,遠征軍衛立煌亦指揮約五個軍,強渡怒江,發動滇西攻勢策應駐印軍之作戰,迭克敵堅固據點龍陵、騰衝,直搗畹町,至1945年1月27日,滇西軍與駐印英軍會師芒友,完成打通中印公路任務。

緬北滇西反攻戰役,歷時一年半,是抗戰以來正面戰場第一次獲得徹底勝利的大規模進攻作戰,被後來的軍事學家稱為“東方諾曼底之戰”。

時間:1943年10月24日-1945年3月

地點:緬甸北部和雲南省西部

主要指揮官:中及同盟:衛立煌 黃琪翔 史迪威 日:本多政材

結果: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交通線,收復滇西淪陷失地,揭開反攻序幕

戰役意義:重新打通滇緬公路,保證戰略物資運輸;解除大後方側背威脅,極大的配合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大反攻,加速全國大反攻。

長衡會戰

又叫湖南會戰,長衡會戰中在長沙的戰鬥是1944年5月27日至6月18日,在長沙及湘北地區進行的,又稱第四次長沙會戰;在衡陽的戰鬥是1944年6月19日至9月14日在衡陽及湘中地區進行的,又稱衡陽保衛戰。

1944年夏,日軍在海上節節挫敗,國內厭戰情緒高漲,為了提振民心士氣,也是為開拓大陸交通線,俾與南洋聯絡、牽制我軍協同盟軍對滇西緬北的反攻,五月,日軍糾集十七萬眾,由永建佐比重指揮,作第四次進犯長沙,由贛北鄂南以廣正面向南作鉗形突擊,我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率領16個軍先挫敵兩側於古港、益陽,繼激戰於長沙。這時,日軍第二線兵團雖已推進,但尚未使用,我軍兵力顯得很單薄,於是放棄長沙反擊計劃,決心在衡陽與日軍決戰。

6月28日至7月20日,日軍兩次進攻衡陽,均因我軍頑強抵抗,日軍傷亡慘重,被迫停止攻擊。8月3日,日軍增調部隊對衡陽發起第三次進攻,我第十軍(軍長方先覺)與日軍反覆爭奪。苦戰至8日,日軍突破陣地,雙方展開白刃戰,至我軍堅守第47日時,由於外圍反攻軍協同不良,8月8日衡陽失陷。

時間:1944年5月-8月

地點:長沙 衡陽 湘北 湘中

主要指揮官:中:薛嶽 方先覺 日:橫山勇

結果:長沙 衡陽失守

戰役意義:遲滯日軍打通粵漢路,正面交戰時間最長的城市攻防戰

桂柳反攻作戰

1945年5月,日軍在湘西會戰失敗後,在中國大陸一蹶不振。這時盟軍已攻戰琉璜琉球諸島,日本國內日漸危急。我軍美械裝備各軍大半完成,即將開始桂柳戰場之反攻,第二方面軍(張發奎)一部出桂東,奪取邕寧;第三方面軍(湯恩伯)一部,沿柳宜路直取柳州;第三方面軍主力沿桂穗路越城嶺山脈進攻桂林,日軍望風披靡。我軍於5月27日攻克邕寧,繼而收復柳州、桂林諸重鎮,進展700餘公里,前鋒直逼粵西,此時,日本國內外窘境交迫,於1945年8月15日,對同盟國接受無條件投降。

時間:1945年4月-8月

地點:桂林 柳州等地

主要指揮官:何應欽

戰役結果及意義:桂柳反攻作戰是中國抗日正面戰場的最後一次大戰役,先後收復南寧、桂林、柳州等重要城市

以上就是我總結的部分重大戰役,儘量做到準確客觀,作為歷史,每個人的看法不會完全一樣,單純分享,不喜勿噴。

忠烈祠實用資訊

開放時間:9:00-17:00

門票:免費

地址:臺北中山區北安路139號,圓山飯店附近

每逢整點有換崗儀式

結束語

如果你去臺北,不妨去這裡看看,無關政治,只是因為為了民族存亡抵禦外敵、保家守土熱血灑於故土的先烈們應該被銘記。

最新評論
  • 1 #

    不是不去,去臺旅遊,對方都不推薦這些聯接兩岸血脈的地方供大陸同胞憑吊,而大陸多數人不知此處!

  • 2 #

    很欣慰還有作者這樣的90後妹子沒有忘記歷史

  • 3 #

    不該忘記的英雄們!

  • 4 #

    統一了,我一定要去看看臺灣抗戰將士忠烈祠。

  • 5 #

    每一個為了中華民族奉獻的人都應該被銘記

  • 6 #

    蔣亦是一代偉人,單從逝世於清明,天意啊

  • 7 #

    都是中華民族的英雄,值得每一位中國人敬仰,烈士英靈永垂不朽。

  • 8 #

    尊重歷史,也是一個民族成熟的表現

  • 9 #

    應該拋棄意識形態的爭執,凡近代,為中華民族國家,做出貢獻與犧牲的英雄,都是英烈!應該紀念!

  • 10 #

    去瞻仰過南嶽衡山忠烈祠,未來去臺灣的也就拜謁1945年前的抗日先烈。

  • 11 #

    這……才是真正的中華傳統!

  • 12 #

    民族英雄是不應該被遺忘,但蔣介石喝這些烈士的血可恥。還有人以此推崇國民黨也是可恥。

  • 13 #

    抗日戰爭勝利他們犧牲巨大,是不屈的中華英魂。

  • 14 #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

  • 15 #

    忘記了過去就意味著背叛!

  • 16 #

    大家只知道阿里山,誰知道為國捐軀的忠烈祠。而且立場問題在很多人眼裡那裡是國民黨反動派。幸好歷史是後人寫的,他們只會是民族英雄

  • 17 #

    忘記歷史就是背叛,刻意抹掉先輩的功跡,無疑是背叛民族。蔣某人名譽上是統一,其實軍閥林立的情況下,能堅持抗戰的勝利,就有功於民族,只怪內戰不如人。

  • 18 #

    人民英雄紀念碑代表了他們的豐碑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世界十大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