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全疆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第二座亞歐大陸橋中國西部橋頭堡和中國向西開放的重要門戶。她地處亞歐大陸中心,天山山脈中段北麓,準噶爾盆地南緣。全市轄7區1縣(天山區、沙依巴克區、高新技術開發區(新市區)、水磨溝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達阪城區、米東區、烏魯木齊縣),總面積14216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區面積365.88平方千米。
【自然地理】
烏魯木齊東有吐哈油田,南有塔里木油田,北有準東油田,西有克拉瑪依油田。地下煤炭儲量在百億噸以上,可採煤層總厚度80米,素有“油海上的煤城”之稱。湖鹽、芒硝、石膏、油頁岩、銅、錳、鐵礦也有很大儲量。擁有耕地5.4萬公頃、牧草場60萬公頃、野生草原植物300餘種、可養殖水面1604公頃。熱力、風力資源極為豐富,擁有中國西部最大的風力發電廠。
烏魯木齊市位於亞歐大陸腹地,地處北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南緣,地處東經86°37'33"-88°58'24",北緯42°45'32"-44°08'00"。面積:全市面積按新區劃調整後為14216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區面積365.88平方千米。海拔580米~920米。自然坡度12‰~15‰。地處天山山系北天山西段與東段的結合部,東、南、西三面環山,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北為準噶爾盆地南緣。海拔680-920米,市區平均海拔800米。有烏魯木齊河、頭屯河、白楊河、柴窩堡湖等水系,烏魯木齊河自西南向北斜貫市區。
烏魯木齊市位於新疆中部,轄區東以恰克馬克塔格至大河沿一線與吐魯番市接壤;西以頭屯河與昌吉市為界;南以喀拉塔格-克孜勒伊接南山礦區,突出部分折向東南,沿未日洛克-阿拉溝以東與托克遜縣相連。在夏澤格山脊線3以南與和碩縣毗連;西南與和靜縣為鄰;北部沿博格達山脊與吉木薩爾縣、阜康市、米泉市分界。
【風景名勝】
烏魯木齊市區有著名的紅山、鑑湖、閱微草堂等“八景”,市郊有南山風景區、天山天池等旅遊勝地。
南山風景區在烏市以南的烏魯木齊縣境內,是一個地處亞歐腹心極度乾旱區的以冰雪景觀、蔥鬱林草、奇特山石、優越旅遊氣候、高山林牧區風光和濃郁少數民族風情為主要特色,並展現了現代人文景觀的省級風景名勝區。這裡雪峰高聳,山巒起伏,林木蔥鬱,花草遍地,泉水淙淙,景色迷人,是避暑與遊覽的勝地。其中較著名的去處有東、西白楊溝、後峽、甘溝、燈草溝、水西溝、廟爾溝和板房溝等。各景區具有天山北坡自然景觀的共性,但個性也比較明顯。
【區劃】
行政區劃(2018年末)
單位:個
【歷史文化】
烏魯木齊是個歷史悠久的城市。遠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在這裡生息繁衍。最早進入此地的為古姑師-車師人。
東漢時期,這裡是東師六國的一部分。西漢初年,漢朝政府即置戊己校尉在烏魯木齊近處的金滿(吉木薩爾)設營屯田,維護絲路北道安全。
公元640年,唐朝政府在天山北麓設定庭州,轄4縣,這一帶被稱為輪臺縣。現烏魯木齊市東南郊烏拉泊水庫南側的古城遺址,就是當時的軍事重鎮輪臺縣城。邊塞詩人岑參曾在輪臺生活過三年,寫下了“戍樓西望煙塵黑,漢兵屯在輪臺北”的詩句。
烏魯木齊的大規模開發始於清代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政府鼓勵屯墾,減輕糧賦,烏魯木齊成為“繁華富庶,甲於關外”的地方。清軍於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在今南門外修築一座土城,城“週一裡五分,高一丈二尺”,就是烏魯木齊城池的雛形。
後來到了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又把舊土城向北擴充套件,達到周長五里四分,竣工時,乾隆賜名“迪化”。清光緒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清政府設在新疆的軍政管理中心由伊犁轉到迪化,迪化成為省會。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迪化市人民政府成立。1954年2月1日,迪化正式恢復使用原名烏魯木齊。現在,這座具有1300多年悠久歷史的城市已經是一座現代化的大都會,市中心的紅山是它的標誌。
【人口民族構成】
烏魯木齊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城市。主要民族13個。除漢族外,還有維吾爾、回、哈薩克、滿、錫伯、蒙古、柯爾克孜、塔吉克、塔塔爾、烏孜別克、俄羅斯、達斡爾族。目前,烏魯木齊市有少數民族51個。全市人口中,漢族人口2331654人,佔總人口的74.91%,各少數民族人口780905人,佔總人口的25.09%。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764092人,增長了48.74%;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266633人,增長了51.85%。
烏魯木齊少數民族遍佈市轄7區1縣。有75% 的少數民族人口居住在城市裡,維吾爾族、回族有相對集中居住的區域,其他少數民族則是分散雜居,全市每條街道都有少數民族居住。
海內外賓客一來到這裡,就會被這座城市獨特的、色彩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所吸引。從城市建築到庭院設定,從傢俱器皿到飲食服裝,從長幼禮儀到婚嫁習俗;你隨時隨地能感受到一種濃郁、獨特的民族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