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夕,我們開啟了中東四國(阿曼、巴林、黎巴嫩和卡達)之旅,乘卡達航空班機,在多哈轉機,飛翔在多事的波斯灣上空,到達阿曼首都馬斯喀特。
阿曼的尼茲瓦城堡,中東最大圓形城堡
不論哪個朝代建造,都是戰亂時光的默默書寫者
阿曼全稱阿曼蘇丹國,位於阿拉伯半島,西北和西部與阿聯酋、沙特和葉門接壤,飛地穆桑代姆省與伊朗共同扼守霍爾木茲海峽,東北和東南面頻臨阿曼灣和阿拉伯海。它是阿拉伯半島最古老的國家之一,公元前2000年已廣泛從事海上和陸路貿易活動,造船業和航海業很發達。公元7世紀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11世紀末獨立。阿曼和中國的交往也源遠流長,鄭和七下西洋曾兩次到達阿曼;阿曼古Nautilus艾布·歐貝德·本·卡西姆,在8世紀乘坐雙桅帆船,從阿曼北部港口蘇哈爾出發,經阿拉伯海、印度洋到達廣州。《一千零一夜》中的《辛柏達航海記》不少內容是以他為原型的。另外,據說葡萄牙Nautilus達伽馬所用舵手就是阿曼人。
阿曼的賈卜林城堡
第一天我們外觀了皇宮附近兩個葡萄牙人修建的軍事城堡:傑拉裡和米拉尼。16世紀初,葡萄牙人派兵進犯,在這兒殖民統治了一個半世紀。17世紀中葉,阿曼人把他們趕走,建立了亞爾巴王朝。傳說是得到印度商人的裡應外合,商人把士兵灌醉,阿曼軍隊攻入城堡,端了葡萄牙人的老窩。隔著海水遠望米拉尼城堡,遙想月黑風高的夜晚,醉得七倒八歪的葡萄牙兵士被繳械的場景,像電影中的情節。
米拉尼城堡
1742年,阿曼受到波斯入侵,趕走波斯人,阿曼建立了賽義德王朝,國名“馬斯喀特蘇丹國”。1871年,英國軍隊入侵,1913年,阿曼山區部落舉行反英起義,建立“阿曼伊斯蘭教長國”。英國人先是在上世紀20年代與“教長國”簽訂《錫卜協定》,承認其獨立,使阿曼分為“蘇丹國”和“教長國”兩部分,後又殘酷鎮壓“教長國”的反抗,在50年代支援“蘇丹國”攻打“教長國”,最後支援“蘇丹國”在60年代統一了全國。
賈卜林城堡的暗道和圓形角樓
阿曼號稱千堡之國,城堡很多,據說有500多座遺存。了解了阿曼的歷史,就可掂量出這些城堡的價值,它是戰亂時光的默默書寫者。在國家博物館和私人拜特祖拜爾博物館,都看到有精心製作的城堡模型展示,招待我們的“歡送宴”甚至安排在城堡酒店舉行,說城堡是阿曼的國粹應不為過。
拜特祖拜爾博物館內的城堡和法拉吉灌溉系統模型
城堡模型和老照片
以用途劃分,城堡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用做軍事防禦的,只有軍隊駐守;一類是土豪們居家過日子的,既有百姓又有看家護院的兵丁居住。
我們在城堡酒店內就餐
或圓或方或高或矮,都是冷兵器時代的建築傑作,
第二天,我們從馬斯喀特向西驅車千米,來到古城尼茲瓦,這裡曾是古代亞爾巴王朝的都城,也是近現代“教長國”的首都。在現存的十幾座城堡中,尼茲瓦城堡是最大的,這是一座軍事城堡。它最早建於公元1000至1200年間,只殘存一小部分,後來在17世紀下半葉,亞爾巴蘇丹下令擴建,花費12年時間建成。
仰視尼茲瓦城堡
它的主體部分是一個圓形城堡,號稱中東地區最大圓形城堡。圓堡高26米,周長37米,我們跟著導遊,從底層的大門進去,沿著很陡的臺階盤旋著往上爬,據說有七道門,也就是七道防禦關卡,每道都是易守難攻。有意思的是,每道門都見窄條的鐵篦子似的天窗樣裝置,原來是有敵來犯時,用熬得滾燙的椰棗汁從此處往下澆,阻擊敵人。讓人立即聯想起電影《巴黎聖母院》的敲鐘人,原來雨果老先生不是憑空編造,冷兵器時代各莊都有類似的高招呀!
尼茲瓦城堡圓形垛牆拉出優美弧線,映襯在遠山和白雲下
城堡邊的椰棗樹
樓梯向上走到盡頭就來到一個大平臺,已離地18米,小視窗放置著火炮,可向不同方向射擊。這個大平臺上又有大約8米高的垛牆,還可以從垛牆豁口處向外射擊和投擲石塊。每層都分隔出一些房間,用作居住、倉儲等。問起如果被圍攻人們靠什麼生活,導遊說會囤積椰棗作為口糧,靠幾口水井汲水。
美麗小拱門、垛牆和遠處的宣禮塔
接著,我們參觀了拜赫萊城堡和賈卜林城堡。拜赫萊是個長方形城堡,根據地下考古發掘,這裡被認定為阿曼文明的發端地,因而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城堡是用什麼材料建造的?導遊像是看出了我們的疑問,介紹說是用特殊的“水泥”,即用椰棗樹葉和泥。據我觀察,有些用了土坯、碎石和磚,有些像是用土夯實而成,表面抹光。這種就地取材的方式,應是最經濟又實用的辦法,因此阿曼才能建成那麼多城堡。
拜赫萊城堡,可見碎石和磚類建築材料
拜赫萊城堡窗框與中國北方民居很相像
賈卜林城堡是座居住型城堡,整體呈長方形,兩角有兩個圓形角樓。與軍事類城堡相比,更注意了美觀和實用,穹頂和窗櫺都有美麗花紋,牆體刻有經文和壁畫,甚至還有家族尊者安葬在城堡內。
居住型的賈卜林城堡顯然更講究美觀
賈卜林城堡的圓形角樓
參觀阿曼城堡,有種天然的親近感,遠望四周的荒漠和遠山,若不是那些椰棗樹,真恍若站在嘉峪關城頭。建築形制和材質,多是夯土壘起,木質門窗,有牆垛可對外了望和射擊,與中國民間許多土圩子類似。而有高聳鐘樓的西方石質城堡,給人的感覺則是冷峻和孤傲。
賈卜林城堡樓梯穹頂上雕刻的花紋
賈卜林城堡窗櫺的美麗圖案
城堡的生命線法拉吉,相隔遙遠的人類創造了相同文明成果
在尼茲瓦,我們還參觀了一項阿曼的世界文化遺產——法拉吉(又譯作阿夫拉季)水利灌溉系統,類似中國新疆吐魯番和哈密等地的坎兒井。這才明白城堡裡的水井都是這個系統的一部分,或說法拉吉是維繫城堡的生命線。
法拉吉灌溉系統蜿蜒的水渠和幾近光禿的遠山
尼茲瓦城堡內與法拉吉系統相連的豎井井口
遠山光禿禿的,附近田野也沒有多少植物,只有渠水汨汨流淌,渠邊綠樹成蔭。來到一段法拉吉的地上水渠旁邊,只見幾個小男孩赤裸上身,在渠中打鬧嬉戲。我拍了幾張後就沿著水渠往前走,沒走多遠,遇到渠邊有一對母子,再往前看,渠中還有一對父子在洗澡,原來這是一家人。於是我比劃著與他們商量,能不能讓我拍兩張渠水蜿蜒的照片。他們表示同意,水中的藏起來,樹下的背過身去就可以拍了。
孩子們在水渠中嬉戲打鬧
阿曼常年乾旱少雨,多數平原被沙漠覆蓋,沒有常流河。因此古代先民想出開挖地下水渠的辦法,利用地勢的落差,將東北部山區的降水保留並引向平原,灌溉農作物,也將平原地區的降水引入地下避免蒸發。阿曼區區30萬平方千米國土,竟有4500多條法拉吉,目前有3000條還在使用,總長度上萬千米。開挖法拉吉是個技術活兒,且有塌方和溺水等危險,因此,從事這一活計的工匠很受民眾尊敬。
拜赫萊城堡也有圓形角樓
那阿曼的法拉吉和咱們的坎兒井誰排老大?也就是誰的歷史更久呢?答案是都算不上老大,真正的老大在伊朗!世界上最早的坎兒井在伊朗的克爾曼省雅雅丘遺址,開挖於公元前840年至公元前410年。伊朗波斯坎兒井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全境現有3.63萬條,地上地下渠道總長38萬千米。緊隨其後數量排老二的是阿曼,但開挖時間要晚200年左右。而中國坎兒井的申遺,還在路上。
水渠大約一米多寬
農業收成的好壞,與灌溉的時機和水量的控制息息相關,人們的衣食住行也與水源密不可分,因此,圍繞法拉吉的開挖、維護、管理和共享,可說是個系統工程。阿曼人在這方面也顯示了聰明才智:通過選舉產生管理人員,通過類似股份制的形式籌集維修資金,用配額制即根據地塊大小分配水量。具體操作上廣泛使用輪流制,即設定一個時間段,依次灌溉張三李四王五趙六的地塊,田裡豎起木柱,按日照刻度來計算時間。還有用水的規矩:水渠露出地面後,一是生活用水區,二是洗澡區,三是洗涮區,最後才去灌溉農田。
為了給美女團友拍照,我有點拼哈
有專家認為,放眼全球,從北非、西亞、中亞到中國新疆吐魯番和哈密等地,在乾旱半乾旱的衝擊扇緣地帶,廣泛分佈著以地上地下水渠和豎井組合的傳統水利灌溉系統——坎兒井,更有意思的是,還與之伴生了一種傳統音樂文化藝術——木卡姆。
城堡外成片的椰棗林
介紹世界文化遺產法拉吉的標識碑
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入選的,還有塔吉克、烏茲別克、亞塞拜然、伊拉克和伊朗的木卡姆類傳統藝術(伊朗稱拉迪夫)。專家認為,存在著一條坎兒井—木卡姆文化帶。這就解釋了為什麼相距遙遠的人類產生了相同的文明成果,因為他們都生活在北緯30度上下、相似的自然地理環境中,這一現象稱為同構性的文化地理現象。
原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