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境門與山海關、居庸關、嘉峪關並稱為萬里長城“四大名關”,有意思的是,雖然同列名關,可就它的名字裡沒有“關”字,卻叫“門”。究其原因,是因為當年的大境門外是中國北方國際貿易的內陸口岸,清廷以長城“境門”為界,外族人只能在城外交易,不得入城——“境門”亦即邊境之門,平時兩戶洞開,遇險則砰然關閉,方便又實用。
起名“大境門”,是較之於“小境門”而來在大境門的東側有一個小門,上書“西境門”。這個發現不免讓人心生疑惑——明明此門在大境門的東側,為什麼竟然叫“西境門”!原來,這個“西境門”是早於大境門兩百多年就開鑿而成的。
2008年4月底,張家口市對大境門東段長城的搶救性修復工程正式啟動。在對該段長城進行發掘清理時,發掘出高3米、寬1.62米的小境門。由於遭受破壞,其南北跨度僅剩1.5米。門洞西側,有一個門軸,東側有一塊將軍石。門洞通道中,有兩道車轍。此次發掘還發現了一塊長1.3米、寬0.7米刻有“西境門”字樣的匾額石碑——石碑是從小境門上塌落下來的。因此,“西境門”也就是“小境門”。
大境門門上兩處題字,均系皇族大吏所書大境門原是一道隔絕的長城垛牆,滿清入關以後,滿蒙交好,襲擾及戰爭威脅漸無,京城與西北地區的貿易往來更加頻繁,這道制約南北交流的壁壘急需開通。清順治元年(1644年)這裡被拓出一個出入口——“大境門”就此誕生,成為長城上極具特點的一道“門”。 門額之上單薄稚嫩的“大境門”三個字給它留下了歷史的印記——這可是時年六歲的順治皇帝御筆親題。
羅哲文先生的字在這裡成了“御筆”2016年的時候,曾在這裡看到了一處新建的石碑,碑上題寫了“大境門”三個大字。看題款得知,這是文物及古建築研究專家羅哲文先生題寫的,一切都沒有問題。可是仔細一看碑上竟是盤龍碑頭,中間竟還刻著篆書的“御筆”二字!就一下子“蒙圈”了——何來的“御筆”?難道羅老被張家口追認為“皇帝”了?咱文化低,也不敢問!
毋庸置疑,在中國建築界和文物保護界,羅哲文先生是一位永遠值得銘記的人——他是世人公認的“萬里長城第一人”,是中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的提案人,是中國設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倡議者。即使這樣,他的字也不能美其名曰叫“御筆”啊——也不知現在是否還是這樣!
還有一事,也感覺不吐不快:2016年8月的一天,在大境門廣場舉行了一次“萬里長城第一門”石碑的安放儀式。這塊石碑正面 “萬里長城第一門”七個字仍為羅先生所寫,碑高3.5米,重15噸,選用整塊花崗岩鐫刻而成。費工、費時、費錢應該不少,如果換作不在老景點置放新標誌物,而是把這錢花在坍塌的長城修復上,感覺應該更好——當然,這如果當初就是羅老的意思,算我沒說啊!
新老建築交相“幹架”,昔日古樸寧靜之美被打破大境門彷彿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以他博識、睿智的性格給世人講述著跌宕起伏的傳奇故事。那些與大境門有著各種關聯的故事在這裡被拍成影視作品,如吳樾的電影《武術班》裡的背景就是大境門;抗日題材電影《烽火少年》很多外景地選在了大境門;電視連續劇《大境門》更是以此為著眼點進行拍攝……
但隨著景區一些新旅遊標誌的設定,以及周邊新樓盤的拔地而起,景點原本的寧靜被打破,即使現在遊人想在這裡拍張大境門的照片,這些後期新增的東西都會擠進鏡頭,十足的違和!既然景區喜歡羅哲文先生的題字,那也應該領會他有關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一貫思想。幾十年前他就對城市大建高樓有著一番不同見解:
高樓絕不就是城市現代化的標誌!他認為,高樓在中國自古有之——幾千年前中國就有過高達數十米、上百米的高樓。他舉例說,黃帝時期就曾造有高樓,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相互以高臺榭、美宮室來誇耀,秦始皇的鴻臺高達百米,秦二世的雲閣“高與南山齊”等等。
這幾件事乾的確實不漂亮啊……當然,現已建好的樓盤不可能被拆除,但如果還有在周邊繼續搞建築的規劃,那就該休矣了!
大境門是“準國際旅遊城市”張家口的根和魂,更是張家口的標誌性景點,隨著2022年第24屆冬奧會一天天的臨近,屆時四方的遊客必將要來到這裡,一睹大境門的迷人風采,欣賞張家口的嶄新變化,遠眺塞外美麗的大好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