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唐蕃古道,又叫饅頭嶺驛道。它的地理位置:從唐古都城長安起始至西藏的拉薩為終點,全程長度三千餘公里,也是唐朝和吐蕃之間的交通大道,更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大道,是中原在唐時代通往青海、西藏至尼泊爾、印度等域外國家的必經之路。沿途經過甘肅、青海,到西藏拉薩(古邏些)為終點。古道橫貫整個中國西部、跨越舉世聞名的世界屋脊——珠穆朗瑪峰,聯通有絲綢南路之稱的西南,川藏線近鄰的友邦相交接。

唐蕃古道——七省區範圍:陝西省、青海省、甘肅省、四川省(川藏線);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

唐蕃古道的出現來源始末

唐蕃古道,也稱唐蕃驛道,今天的214國道,是1300年前的進藏之路唐蕃古道就是唐朝和吐蕃之間的交通大道,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條非常著名的道路,也是唐代以來中原內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爾、印度等國的必經之路。著名的文成公主遠嫁吐蕃王松贊干布走的就是這條大道。它的形成和暢通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這條大道的起點是唐王朝的國都長安(今陝西西安),終點是吐蕃都城邏些(今西藏拉薩),跨越今陝西、甘肅、青海、四川和西藏5個省區,全長約3000公里,其中一半以上路段在青海境內。

唐蕃古道是在一千三百年前,唐朝文成公主遠嫁西域吐蕃城王子松贊干布而開築的和親之路,是漢藏民族交好的聯誼之路與貿易流通之路。藏區遊牧部落的的風俗、宗教、文化都與古代唐都城長安有密切交流來往,逐漸形成了一條人文景觀的通商之旅古道:

《送別》-【晚清】-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長城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這是晚清著名藝術家李叔同(1880年)一首送別的著名歌詞,領會其中意涵,在古道中上演了多少離愁別緒,迎來送往的複雜心情場面,令人傷感落淚!

唐蕃古道——唐都城與吐蕃城的聯誼之路

唐都城長安,隋朝稱為大興城,興建於隋朝,至唐時代易名為長安城,意為長治久安之義;是隋唐兩朝的首都,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城市,也是隋唐兩朝的京都——京師。其地理位置:在渭河延岸、秦嶺北麓,古代稱唐長安城,西域人稱唐朝為天朝。別稱為:上京、天都、天京、大興城、長安城、西京、中京等等。是古代中央集權朝廷都城稱謂最多的城市。

長安城:是隋文帝在位時所建,為反映出大一統皇朝的巨集偉氣魄,更為體現天下一統、長治久安的意願,城池、皇城、宮城及城郭,多依據天象星辰、五行八卦方位而築建,其規模巨集大、氣勢非凡,無處不在體現出天人合一與君權神授的神祕色彩。

吐蕃:即西域吐蕃城(今拉薩),是古代藏民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權(618~842)。在吐蕃一詞中,吐為漢語“大”的轉音,蕃從宗教“本”轉音而來。與農業、牧業相對。蕃的具體含義有兩種:

第一,先民在生產勞動時遇到野獸、盜匪突然襲擊時,尋求同夥幫忙發出求救的訊號“蕃巴”類的聲音,稱為蕃巴,時間日久逐漸成為地名。

第二,牧區與農區的區分叫蕃,也稱蕃城,到松贊干布時期,才把全部管轄的土地稱為吐蕃。

吐蕃王朝在漢文典籍中已有明確記載,從最初統治者到松贊干布為止,鬆贊被確認為統一階級第一人,使各部族聚合到一起,勢力更為強大;原來片面、孤立分散的局面,通過健全法律制度得到了改觀,建立驛站郵路,是小部政權和部落聯盟,整合順暢、流通,擴大了層面交往,推動了藏區語言文化的相互交流,在青藏高原文化層次上更加突顯與壯大。

吐蕃社會生產力主要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

農業作物有:青稞(可以釀酒)、小麥,蕎麥、糌粑等品種;畜牧業:馬、牛、羊、犛牛,駱駝等等;手工業有:燒炭、冶鐵、制膠、毛織品等;文化方面有:經卷銘文、碑帖、木簡字,文書等。

吐蕃王朝崩潰瓦解後,宋元兩朝及明朝初期的漢文典籍中仍舊廣泛指為當地本土人為吐蕃或西蕃人。

吐蕃民族的來源與發展

據《王統世系明鑑》記載:西藏區域墾荒、築城邑的子孫後代,被認為是獼猴與巖魔女結合繁衍的結果,第一代吐蕃王贊普出生歸位後,才有君臣子民之分,這種傳說也反映了歷史發展的普遍認同感!《後漢書》有載,吐蕃原屬西羌部族,共是一百五十多種,流落民間各處。據考古認證,青藏高原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存、定居。青藏高原本土居民最初稱孟族,戰國後期,羌族部落逐漸遷移至今西藏地區,和孟族人相融合、繁衍發展,形成了吐蕃一族。

松贊干布繼承贊普王位後,首先平息本族內部叛亂,誅殺害死父王贊普的凶手。使原來叛逃離散部落,又重新迴歸贊普王的統領之下,這一時期的生產力也大為發展、近鄰部族友好往來增強的趨勢下;在唐貞觀七年(633年),松贊干布贊普王把原政權集散地遷都邏些(今拉薩市)。正式建立吐蕃王朝國,其實力日益強大。

松贊干布繼位後,多方面大刀闊斧改革,鞏固建立、健全了從中央集權到地方政治軍事的制度法。為迎合要求,又制定出嚴酷的法律制,並根據天竺、雨田現文等字創造了土蕃文字(今藏文),成了本土的適應性文化文字。

唐蕃古道——唐都城與吐蕃城的和親之路

文成公主(625~680年),唐朝宗室之女,吐蕃尊稱為甲木薩(意為女神仙)。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年),太宗李世民封李氏為文成公主,公主原本是李唐遠支宗室女,出生于山東濟寧市任城,並非皇帝親女;唐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奉旨遠嫁吐蕃,成為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王后。

文成公主:出生于山東濟寧市任城,其父為江夏郡王李道宗(推測,漢典籍無記載)。李道宗是唐高祖李淵的堂侄,因有戰功被封為任城王,他的女兒自然也就出生在任城。

唐貞觀八年(634),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遣使臣至大唐,唐太宗遣朝臣馮德遐隨行出使吐蕃。隨後松贊干布又再次派遣使到唐朝,提出要求:欲娶一位唐朝公主,遭到唐太宗的拒絕。事情的原委當時吐谷渾王諾曷缽入唐朝覲見皇帝,吐蕃特使回來後便告訴松贊干布,唐朝拒絕這個婚約的原由是吐谷渾王從中作梗——進讒言而被拒婚。

唐貞觀十二年(638),松贊干布只得藉口吐谷渾從中作梗(指講壞話),出兵擊敗吐谷渾(地名)、党項、白蘭羌,直逼唐朝鬆州(今四川松潘),併發出揚言若不能和親,就要親率重兵大舉進犯唐朝。唐將軍牛進達率領唐軍先鋒部隊擊敗了吐蕃軍,松贊干布非常懼怕,在唐將侯君集率領的唐軍主力到達之前,自願退出吐谷渾、党項、白蘭羌,並派遣使臣請罪,又再次提出與唐都婚約之事,派大論薛祿東贊攜帶黃金五千兩和數量不一樣的其他珍Bora正式下聘禮,唐太宗隨其應允將一宗室之女封為公主,嫁給松贊干布。

貞觀十五年(641年)正月十五,唐太宗將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之事就緒,下詔令江夏王李道宗持節(文書等物件)護送。文成公主在唐朝送親使臣江夏王,即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親專使祿東讚的伴隨之下,出使前往吐蕃。文成公主一行從長安出發,沿古道途經西寧,翻越日月山,長途跋涉到達拉薩。松贊干布親率部族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瑪多縣境內)迎接文成公主,謁見李道宗行子婿之禮(由此推出公主之父)。隨後與公主同返邏些(今拉薩),為文成公主築城、修建宮室。

在出使西域和親的公主中還有一位金城公主(689~739年),名李奴奴,選定唐朝和親公主。唐中宗李顯養女,生父為邠王李守禮。唐景龍四年(710年),唐中宗命左驍衛大將楊矩護送金城公主入蕃和親,嫁給吐蕃贊普赤德祖贊,之後金城公主在吐蕃生活近三十年之久,對唐蕃兩地交往做出很大貢獻,也鞏固了文成公主進藏入唐蕃連姻之盟。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雖然是宗室女,不是皇帝的親生女兒,但她們在吐蕃地位很高、特別受人尊祟、敬仰。唐蕃古道——唐都城與吐蕃城的商貿文化交往之路

隨著唐蕃關係交往日益精進、密切之時,大批漢族人進入西藏,了解藏人的生活習性、風俗、宗教習慣,民族風情和各種人文交流往來;吐蕃貴族子弟也進入長安城國子監國學學習漢文化。雙方派遣使臣往來修好!吐蕃向唐朝進貢、會盟等活動。漢民族的文化輸入對西域吐蕃社會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波助瀾和促進作用;吐蕃文化對漢族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當時吐蕃的馬與形制特色的優美奇異金銀器物品類也源源不斷地傳往內地;吐蕃的赭面風俗裝飾女也被漢族婦女所橫仿、佩帶,這是一種健康、豐腴的美。在唐蕃古道還有一支商貿交易勁旅,這即密切了兩地雙方文化、商貿,加深了雙方之間的情感聯絡紐帶。

唐朝統治階級為了駕馭統治西域各方部族,用盡了各種手段,使的哪種山高皇帝遠,鞭長莫及的管轄、管控得加強和鞏固!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班公湖為何如此“偏心”?中國一側水草豐茂,印度一側卻寸草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