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貴州加榜梯田,稻穀即將成熟,田埂裡傳來蘆笙的聲音,當地盛大的傳統節日“新米節”就要開始。這是秋收前的祭祖慶典,也是一場慶賀豐年的狂歡。
加榜梯田是苗族寨子世代耕耘的傑作,根據造型特點被起了不同名字,圖中為“三間房”梯田。本文均為 翁欣 圖
梯田之上
從江到加榜梯田,走的是321國道,很長一段都沿著都柳江邊行駛。兩岸青山對峙,河水清澈碧綠。
過了都柳江上的臘俄大橋,進入重重大山的包圍。接下來是幾十公里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
不知轉了多少個彎,前方終於出現一個帶有“加榜梯田”四個字的木質門樓,穿過門樓,意味著進入梯田的範圍。
儘管花了三個多小時的車程才從縣城來到加榜梯田,但一切車馬勞頓都值得。窗外不時出現波瀾壯闊的梯田群,車上的人紛紛發出驚歎,司機索性把車停在路邊讓大家下來拍照。這裡是加榜梯田入口處的黨扭村。
雖然已在網上看過照片,眼前的壯美景象還是讓我感到震撼。從公路邊放眼望去,腳下的田野如畫布一樣在天地間展開。此時正值秋高氣爽的九月,層層疊疊的梯田像金黃的色塊,依山勢層級而下,連綿不絕至深谷,在Sunny的照射下,熠熠發光,古樸的吊腳樓散落其間。
位於月亮山腹地的加榜梯田海拔800多米,過去一直都很閉塞。手頭舊版的《Lonely Planet:貴州》就根本沒有介紹,近年來公路修通後,這裡才引起外界關注。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來加榜拍攝稻田豐收,這裡開始逐漸為世人所知。
比起雲南的元陽梯田、廣西的龍脊梯田,貴州的加榜梯田至今依舊是一個“非著名梯田”。因為距離最近的縣城路途遙遠,山路崎嶇,來這裡的大多數是扛著長槍短炮的攝影愛好者。
稻穀並不是梯田裡唯一收穫,還有稻香魚。
梯田總面積近萬畝,並非單指某一處,主要由黨扭、加頁和加車(jū)三個苗寨和連綿十餘公里的梯田群組成。因為都屬於加榜鄉,所以也統稱加榜梯田。
來過多次的攝影師說,加榜梯田的景觀主要分佈在黨扭村至加榜鄉的公路沿線,喜歡徒步的可以走路進去,這樣能更好地欣賞梯田風光。於是,我背起行李決定下車徒步。
從黨扭村到景區核心位置的加車村,不到7公里,腳下是新鋪的柏油路。山路和梯田連成一體,行走在綿延不絕的梯田裡,每轉一個彎,都有不同的景色。這裡僅僅剛開始。
加榜鄉的村公路本身就是一條景觀大道。這要感謝修路師傅,他們當初決定不挖山鑽洞,而是沿著山體繞行,就是為了保護梯田景觀。
梯田是苗族寨子世代耕耘的傑作,隨山勢地形的變化呈現出不同的線條。地形地貌決定了這裡無法形成大面積的耕田,多數田只能種上一兩行水稻,呈飄帶狀,被當地人稱為腰帶田,往往一坡就有成百上千畝。還有些大小不一的碎塊田,根據造型特點被起了不同名字。
因為有當地人的指引,我們一路行走,得以看到了不同風貌的的梯田。有的梯田造型像一把彎彎地鐮刀,所以叫“鐮刀梯田”、還有“螺絲梯田”、“葫蘆田”等等。有一處梯田中央正好有三戶農家,當地人就稱其為“三間房梯田”。
九月金秋時節,稻穀逐漸成熟,由於品種的不同,有的已經可以收割,有的稍帶些綠意。梯田裡有人正在收割水稻,路邊有人翻晒著剛打下來的稻穀。村民們非常友善好客,主動對我們微笑。他們介紹,大範圍的收割在新米節之後才會開始,一直要收割到九月底。
新米節是這裡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沒有固定的日期,一般在每年稻穀即將收割的前幾天舉辦,今年的時間定在9月6日。
在和當地人的聊天中得知,這片梯田裡種植的主要為糯稻(糯米)與秈稻(普通大米),正在收割和收割完的都是秈稻,收割得遲的,都是糯禾。因為它的生長週期長,較之雜交水稻要晚半個月左右。
9月,少量的雜交水稻已經開始收割。
苗民對水稻種植有自己的理念。雖然糯米的產量只有雜交稻的一半,但當地人還是更喜歡種植糯稻,按他們的話來說,因為祖先吃的是糯米,所以必須得種下去。
據我所知,苗族所有的祭祖儀式都需要供糯米,普通大米則被禁止。在他們眼裡,糯米比普通大米更不可替代,糯米既可以用來待客、送禮,也可以釀酒。
糯稻並不是村民們唯一的收穫,水田裡還養著鯉魚。走在田埂邊,不時能聽到魚兒驚動的聲音。《舌尖上的中國—我們的田野》那一集,開篇用了近十分鐘的篇幅介紹加榜鄉的苗民沿襲傳統的農耕方式,在梯田裡收穫稻穀、捕捉稻香魚、放養鴨子的場景。
這種稻魚鴨共作的古老體系,已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新米節的由來
我們在黃昏之前趕到了加車村。加車村是加榜梯田內最大的苗族村寨,這裡生活著兩百多戶人家,是景區裡的最佳落腳點。
被公路一分為二的加車村,公路下梯田裡的老寨,基本保留了當初的面貌,原汁原味的苗族吊腳樓建築。因為旅遊發展,老寨的上面現在又建了新寨,住宿吃飯主要集中於此。
主街不長,二三百米,道路兩邊佈滿了當地村民開設的餐館和客棧,這裡是加榜梯田的商業中心,旅遊業正在這裡快速發展生根。
節日前的加車村熱鬧非凡,村民們忙著洗菜、切肉、蒸糯米飯。明天是新米節,周圍村寨的人都會過來,村民需提前準備好豐盛的菜餚,同時還要給遊客炒菜做飯,忙得停不下來。
加車村的旅遊開發只是近年來的事。早幾年前,村民還想不明白,為什麼村裡的年輕人都跑出去打工,而城市人卻不遠千里跑來這個山溝溝看風景。他們還告訴遊客,“你們大概被騙了。”
坐落在半山腰的加車村老寨基本儲存了原貌
2009年,一些攝影師拍攝的梯田照片開始在網路上傳播,引起反響後,政府加大對加榜鄉的建設。2013年,一條漂亮的柏油公路穿寨而過,旅遊大巴開始出入村寨,帶來一撥撥遠道而來的遊客,加榜鄉進入福斯旅遊時代。
現在,沒有人再對遊客說“這裡沒什麼好看”,不管是否理解,村民們已經接受遊客認為的“這裡不同尋常“。現在,他們更關心的是如何把自家的木屋改造成客棧和商店。
入秋是加榜梯田的旅遊高峰,因為即將到來的新米節,大街兩旁的農戶家裡,住滿了各處來的攝影愛好者。
我下榻的客棧老闆姓樑,本地人,從縣裡退休之後,回鄉經營一家名叫“攝影之家”的旅館,主要接待驢友和攝友。他告訴我,自己是最早在村裡開設客棧的人,客棧走廊的牆上,掛著他本人的攝影作品,多為梯田的四季風光。
“加榜梯田一年四季都很美,不同季節有不同的風景”,老樑對我說。“除了九月豐收季,稻田裡一片金黃。四、五月是梯田注水的時節,注水後的梯田如一面面鏡子,反射出銀白色的光芒。”
“冬天會下雪,白雪覆蓋了梯田,白茫茫的一片”。
冬天有人來嗎?我問。“沒有,冬天下雪的話會封路。加榜的雪景只有當地人能看到。”
晚上,我和其他人一起在客棧吃飯的時候,聽到外面不時傳來鞭炮和吹蘆笙的聲音。老樑說,明天新米節的主要內容是吹蘆笙祭祖,村民們正忙著練習,為即將到來的蘆笙賽熱身。
為新米節換上盛裝
席間有人問,什麼是新米節?老樑向大家介紹,新米節其實和豐收節、吃新節差不多的意思,就是為又能吃上新稻米而慶祝。過節當日,村裡大擺宴席,年輕人吹起蘆笙,周邊村寨的蘆笙隊也會趕來過節。
問及“新米節”的由來,老人介紹說,加車村的祖先在明朝中期為避戰亂四處遷移,帶領族人來到月亮山一帶,發現這裡草木繁茂、水源豐富,便決定在此安家落戶,並開始挖山造田,種植水稻,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才留給了後人那麼多的梯田……
苗家人崇敬祖先,所以“新米節 " 一方面是對即將到來的豐收表示慶賀,另一方面也是告慰祖先,糧食獲得豐收,請其放心。
對於加車的村民來說,新米節是僅次於春節的重要節日。加車村的年輕人基本都在外打工,但新米節這天是一定要趕回來過的。
蘆笙祭祖
第二天一早,我沿著村裡的小路往寨子高處走去,到了山頂的觀景亭,發現視野開闊,整片梯田盡收眼底。此時,山谷裡的雲霧尚未完全散去,梯田在清晨Sunny的照耀下顯得層次分明,它們從山頂自上而下層層展開,從最高到最低,有好幾百米落差。
一陣悠揚的蘆笙曲傳來。遠處公路邊是加車村的蘆笙隊,好幾十人排成佇列,正緩緩向村外的稻田裡走去。新米節即將開場。
我從老樑處了解到,新米節分三部分。首先,本寨蘆笙隊在梯田裡吹蘆笙慶賀五穀豐收。然後,迎接其他村寨的蘆笙隊進村,舉行祭“社堂”活動。最後是所有人去寨子高處的蘆笙堂祭祖。
蘆笙是苗族的主要吹奏樂器,所謂“苗不離笙”,民間也有“蘆笙不響,五穀不長”的說法。
金黃色的稻田裡,加車村的青年們個個手執蘆笙,齊聲吹奏,邊吹邊擺動身體,曲調悠揚婉轉,笙曲響徹田野上空。在田間吹奏是為了感謝天地,祈禱來年風調雨順。
蘆笙比賽中忘我的人們
“新米節” 當日,加車村周圍的加頁、黨扭、從開、平引等村寨的人,都要帶著蘆笙彙集到加車村,參加祭祖活動。為什麼周圍的村寨都來加車過新米節呢,因為加車村是加榜梯田這一帶苗寨的發源地。先有加車村,後來再有從加車遷出去的其他村。
活動第二項內容是祭“社堂”。社堂位於加車大寨下寨的村委會辦公室前,那裡有一塊平整的院壩,是村裡平常舉辦活動的場所。院壩的一角,設有兩個土石徹成的石堆,呈圓形,相當於加車村的祭壇,旁邊擺有糯米、肉、酒、香紙燭等祭品,據說這裡面住著土地神和祖先的靈魂,
祭“社堂”的重要內容是吹奏蘆笙。隨著各房族人先後抵達,十餘支蘆笙隊圍在會場中間齊聲吹奏,雄壯渾厚的蘆笙曲響徹全村,此時,村民們紛紛從自家屋裡出來彙集於此,把這裡圍了個水洩不通。
蘆笙隊吹的是一種節奏明確、旋律雄勁豪放的曲調。所有吹笙者都非常投入,動作時而左右搖擺,時而跳躍起伏,簡單的旋律似乎可以無限重複。
一個多小時的吹蘆笙祭“社堂”後,加車村的的蘆笙隊抬著祭物沿寨道繼續往上,後面跟著數十支其他各村蘆笙隊和男女老幼,目的地是位於寨子高處的“蘆笙堂”。
所謂蘆笙堂,並非建築物,而是後山上的一小片楓樹林。楓樹是苗族的祖神樹,或者叫護寨樹,凡有苗寨處,皆有古楓樹。苗族人崇拜自然,深信萬物有靈,所以蘆笙堂也是代表祖先神靈的寄居之處。
加車的蘆笙隊一進入楓樹林,便在在大樹下襬好了祭祀用品,接著由長老燒香敬酒,唸唸有詞,告慰先祖今年收成豐碩,祈求保佑來年風調雨順。
人們從四面八方不斷向蘆笙場湧來,使得這前原本不大的場地更加擁擠,一些人不得不站到山坡上觀看。
在山坡上觀望的村民
所有蘆笙隊都入場以後,大家各自圍成一個個圓圈,繼續開始吹奏,霎時間,雷音滾動,上百支蘆笙在樹林裡齊鳴,雄壯而洪亮的樂聲幾裡外都能聽到。
我期待著過程中能否有一些變化,但沒有,和之前祭社堂吹的旋律差不多,只不過現在吹的更大聲,更用力。
這才知道所謂的蘆笙祭祖,真是一項運動量極大的比拼。各支蘆笙隊,比得是哪一隊吹得更響亮整齊,聲音傳播更遠,為此目的,每個人都拼盡了力氣,鼓起腮幫,奮力吹奏。
蘆笙祭祖之後,是吃長桌宴。苗家人粗曠豪放,來的人多,桌子不夠,就把牛肉和糯米飯擺在地上蹲著吃。之前男人們負責吹蘆笙,現在女人們負責灌酒,最後全體喝得暈暈乎乎,宴席結束後,山路旁躺著不少醉酒的人。
新米節之後,再過七八天,糯稻進入成熟期,大範圍的開鐮收割即將開始,加榜梯田也迎來秋收最忙的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