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阿爾卑斯山,人們往往想到的是白雲雪山,美麗的牧場、古老的修道院還有會唱歌的姑娘們。這些在電影《音樂之聲》中呈現給人們的秀美壯麗,是很多國人對阿爾卑斯山的普遍印象。但其實,阿爾卑斯山作為歐洲最高大的山,平均海拔在3000米左右,最高峰勃朗峰海拔達到4810米,是名副其實的凶險雪山。
很多國人並不了解的還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匈帝國和義大利曾經在阿爾卑斯山上爆發過激烈的戰爭,這座潔白無暇的雪山對於兩國士兵來說就是死亡的化身,光義大利方面就有53.1萬人死在了圍繞這座雪山的爭奪戰上。所以說義大利人在二戰後不管站在哪方都不大願意出力打仗,和曾經在一戰中的重大傷亡也有一定的關係。
▲被登山愛好者在阿爾卑斯山上發現的義大利老式榴彈炮
近年來,隨著氣候變暖等原因,登山愛好者陸陸續續在阿爾卑斯山的雪線上面發現了曾經戰死的士兵和使用的武器裝備,那些被雪山冰凍的士兵除了衣物損毀外多數都保持著當時的狀態,成為了一具具“冰木乃伊”。
而他們手中的槍械、身旁的大炮等,也都安靜地擺放在戰壕中,似乎災難來臨時這些強大的軍事裝備沒有能夠做出一絲一毫的反應。
那麼是什麼導致這些士兵的死亡呢?除了戰爭中的人為傷害外,最大的外敵就是雪山上寒冷的氣候,還有讓人心驚膽戰的——雪崩!
▲2014年在阿爾卑斯山發現的士兵木乃伊
為防止讀者不適,進行馬賽克處理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義大利本來是“三國同盟”之一,也就是說和德國、奧匈帝國是一個戰壕的。但是戰爭爆發後,義大利卻選擇了中立,其實是待價而沽,看著德國和奧匈帝國在前面拼死拼活。1915年,準備已久的義大利終於參戰了,不過不是為了幫助自己的盟友,而是在後面捅他們一刀。
義大利暗中向協約國達成協議,加入了協約國陣營,對與其接壤的奧匈帝國開戰。究其原因,主要是義大利和奧匈帝國本來就面和心不和,兩國之間還存在不小的領土糾紛,因此奧匈帝國對這個義大利盟友也並不是非常放心,在兩國邊境構建了較為完善的防禦體系。
▲當年義大利軍隊向阿爾卑斯山運送火炮
▲現代登山愛好者重走這條道路
仍然險要無比
義大利人集結了近百萬的軍隊,向北攻擊奧匈帝國。但是對於義大利人來說,首先要面對的就是雄偉的阿爾卑斯山!它的北部邊境是從瑞士到亞得里亞海之間長達600多公里的阿爾卑斯山戰線。這條戰線單就地形而言就足以使人望而生畏,在遍佈沼澤地的伊鬆佐河平原後面,是高入雲端的阿爾卑斯山,這裡由奧匈帝國訓練有素山地軍守衛著。
在這條呈曲線的山脈面前,奧匈軍居高臨下,佔盡了優勢,除了自然障礙之外,奧匈軍在這裡還增添了不少工事,這裡被後世軍事專家稱為“自古以來人類進攻過的最強大的設防地域”。像後來二戰諾曼底登陸作戰中德軍的大西洋壁壘,與之相比都是小兒科了。
▲義大利山地步兵向阿爾卑斯山防線攀爬
從1915年到1917年,義大利人沿伊鬆佐河等先後發起了9次戰役,但除了讓兩軍士兵更加疲乏外,所取得的戰果非常有限。本來希望的速戰速決也最終被拖入了像西線那樣的陣地戰。
在充滿岩石的阿爾卑斯山脈附近作戰,與在比利時和法國的軟土地上相比,由於是多岩石地形,因此炮彈造成的每輪傷亡要多70%左右,這使得很多士兵雖然在戰壕中,也被飛濺起來的岩石擊傷或擊斃。到1917年秋天,義大利的進攻軍隊已經傷亡慘重。
▲奧匈帝國的山地步兵戴著很有特色的軍帽
在阿爾卑斯山中艱難攀爬
戰爭最激烈的地方是阿爾卑斯山的白雲岩山區,這裡現在屬於多洛米蒂地區,是位於義大利和奧地利接壤的地方,以山形崢嶸奇特的灰白色白雲岩山峰為典型地貌。其中義大利多洛米蒂國家公園的山峰尤其壯美,是阿爾卑斯山最著名的旅遊勝地之一,被稱為“世界八大絕壁”之一,每年吸引著世界各地數百萬的高山徒步和滑雪愛好者。
當年這裡兩國戰況激烈,為了保護士兵免受敵人的炮火的侵襲,奧匈帝國和義大利的軍事工程師都建造了不少戰鬥隧道,用於調遣部隊和運送彈藥。這些隧道都是在堅硬的碳酸鹽岩石中開鑿出來的,工程進行地非常艱苦。由於有了隧道等防禦裝置,使得戰場上的傷亡有了一定降低。
▲在雪山隧道中前行的士兵
他們靠人背向山地前線運送物資
但是,很快人們又想到了另一種殺人的方式——雪崩。1916年12月13日,大雪崩襲擊了位於馬爾莫拉達山上的奧地利兵營,造成270名士兵瞬間被埋葬。同一天,其他雪崩也襲擊了義大利和其他奧地利的陣地,總計造成了2000餘人喪生。根據當時的調查,是由於雙方爆發了激烈的炮戰,並故意向山峰積雪處開火,導致大雪崩的爆發。
這一天被稱為“白色星期五”。這還不是唯一的雪崩事件,此後的整個12月份,雙方有超過1萬名士兵在雪崩中喪生,這其中既有炮擊引起的,也有自然災害。雙方還嘗試通過山腳下的無人區穿行到對方的陣地下埋設炸藥,以炸塌對方的陣地。這些炸藥從110公斤到5噸不等,在山區爆破有巨大的破壞力。義大利人就曾經在科爾迪拉納山峰下引爆炸藥,造成了奧匈帝國陣地的坍塌,很多奧匈帝國士兵死亡。
▲被雪崩埋葬的陣地營房露出了一角
現在的管理部門掛上了警告標誌警示登山者危險
山區的戰爭是殘酷的,義大利人傷亡慘重卻沒有能夠前進一步。好在到了1918年,奧匈帝國內部發生了內亂,整個帝國開始分崩離析。義大利乘此機會於1918年10月發動了最後的戰役,他們衝破了薩克利山口的防線,並最終壓碎了這裡由奧地利士兵組成的防線。
11月3日,30萬奧地利士兵向義大利人投降。同日,義大利軍隊進入了特倫託和的裡雅斯特。在奧匈帝國的哈布斯堡王朝被推翻後,奧地利和匈牙利分別簽署了單獨的停戰協定。義大利由此獲得了北部地區的控制權,殘酷的白色戰爭也就此結束。
▲在戰爭中死亡的這些士兵
近年來逐漸從積雪寒冰中露出容貌
作者/虹攝庫爾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