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前言:看到這個標題時,相信你一定很驚愕、也很好奇。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觀念裡,“天下第一”幾乎都與名人、名篇、或者著名歷史事件有關,比如秦皇漢武都朝拜過的“天下第一山”泰山,比如因《滕王閣序》而名揚四海的“天下第一閣”滕王閣,比如有中國佛教祖庭之稱的第一座官辦寺院“天下第一寺”白馬寺。而云南,地處邊疆,與中原相比,幾乎無太多濃墨重彩的歷史,這“天下第一亭”是何來頭?

先給大家看看雲南的“天下第一亭”長什麼模樣。

對,它就是雲南石屏的來鶴亭。

仍記得第一次,我在山腳仰視它的時候,撞入心中的詞是“俊秀”、“輕巧”和“飄逸”。高高翹起的簷角,層層如仙鶴羽翅般在素雅古樸的色彩中於空中展開,我從未見過如此“仙氣”的亭子。

拾級而上,來鶴亭背後還有兩座形制一樣的木結構抬樑式重簷歇山頂建築——文昌閣和魁星閣。

其中來鶴亭與文昌閣後牆相連,工匠的這一巧妙設計,省去了來鶴亭西北兩根簷柱,但外觀造型仍為重簷八角攢尖頂建。

亭兩側倚著文昌閣的後牆修有偏廈,其上蓋有飛簷。這真是神來之筆,將來鶴亭與文昌閣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也猶如仙鶴最有力量的兩支硬羽,讓來鶴亭更為縹緲。

立於亭側,才發現在山下看到的來鶴亭那層層疊疊的飛翹簷角,其中有四個來自亭後的文昌閣。獨特的空間組合,造就了這視覺上疊加而出的飄逸優美。

這種風格獨特,且造型優美的亭閣結合的古建築實屬罕見。

號稱中國四大名亭的滁州醉翁亭、杭州湖心亭、北京陶然亭和長沙愛晚亭,也沒有這般神仙顏值吧!

▲醉翁亭、湖心亭、陶然亭、愛晚亭

來鶴亭頂部內建藻井, 亭中倚著文昌閣後牆有上樑,其上塑有呂洞賓騎鶴吹笛的泥像。

來鶴亭現結構為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重建遺存,始建於明代崇禎六年(1633年),文昌閣脊檁上仍有“明崇禎六年二月建造”的墨書題記。

2013年,來鶴亭古建築群(來鶴亭、文昌閣、魁星閣)被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風伴風鈴,佇立亭前,憑欄遠眺,把袖臨風,異龍湖淼然無際,四野群山擁懷,倒影氤氳煙塵。好氣勢!

流連讚歎時,我看見了亭後的一塊石碑,走進一看,五個大字:“天下第一亭”!

天下第一亭?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筆下的醉翁亭嗎?不是書聖王羲之墨下的會稽蘭亭嗎?

這邊疆之地,竟然也有“天下第一”?莫不是一些不知名的文人墨客在吹牛皮吧!

帶著疑惑,我細細辨讀了這塊“天下第一亭”石碑上的碑文。

長華自光緒已醜公車北上,宦遊十八載,所瀏覽者,如北京陶然亭、萬壽山、頤和園;召殿試時得覽宮中之北海、紫光閣。至山東之泰山、湖北之黃鶴樓、伯牙臺、荊門三泉、承天寺,湖南之岳陽樓,江南之雨花臺、紫荊山、明陵、赤壁、秦淮、莫愁湖,鎮江金山寺、甘露寺、蕉山,揚州平山堂,蘇州太湖、虎丘、滄浪亭、寒山寺、範墳、留園、惠泉、上海愚(豫)園,浙江之西湖,湖南之臥龍崗。“諸多勝景與石屏來鶴亭有較勝者,有不如者,似天然亭景,當以此亭為最。華於江南解組歸時裡,特名之曰[天下第一亭]”,是有足志者。戊午(一九一八年)夏月郡人羅長華敬書題。

原來是一百多年前的一個夏天,一個叫羅長華的石屏當地人,在晚清為官十八載,遊歷了大江南北的諸多勝景,回鄉後為來鶴亭立了“天下第一亭”這塊石碑。

“諸多勝景與石屏來鶴亭有較勝者,有不如者,似天然亭景,當以此亭為最。”這是羅長華認此亭為“天下第一亭”的理由。

何為“天然亭景”?似天生地長,與山川大地融為一體,互不可缺,互為增色是也。

對此,我首先想到的是廬山的觀雲亭。

▲廬山觀雲亭

結構極簡的四角亭子,立於峭壁之上,遠方流雲如瀑布傾瀉而下,青山在下,流雲在上,嫣紅小亭綴於其間,此為天然亭景。

但來鶴亭只是一小土山上的亭子,雖前有異龍湖,旁有乾陽山,但與“天然亭景”感覺仍相去甚遠。

忽想起亭下山門上有一匾——“末束島”,查閱資料後才知,來鶴亭所在的小土山,原是異龍湖中的小島,名“小瑞城”,古稱“末束島”。

只是現在異龍湖的水位較以前已下降了很多。滄海桑田,島已成丘。

原來,一百多年前,羅長華是泛著舟才得以上到來鶴亭。

我不禁閉目遙想那一番景緻:異龍湖琉璃萬頃,小瑞城危島聳峙,湖水縈繞,浪花拍岸,來鶴亭展翅其上,羅長華於小舟之上遠望來鶴亭,如海市蜃樓,近看似瓊閣風清。

清咸豐四年(1854年)四月,邑人吏部主事王綺珍應邀與友人泛舟異龍湖上,飲於來鶴亭中。慨然歌,頹然醉,友人問道:“凡物之美,因人而彰。使此亭在通都大邑,早有名人為之發揮,風景當與浸月留雲,並傳千古,而豈徒為一邑之勝哉!”

對此,王綺珍答道:“不然,子不見歌合舞榭或為瓦礫殘灰矣,畫舫香車或為榛野火矣……而此亭特以僻在一隅,依然無恙,使吾儕得優遊其間。豈非山水之幸歟?而亦遊人之幸歟。”

確實,如果在通都大邑,定有名人騷客為其不吝筆墨,也早已名揚天下,但也如王綺珍所言,不一定能百年無恙流傳千古。

例如廣為人知的因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而得譽“天下第一亭”的始建於北宋的醉翁亭,曾與其周圍的建築群盡數毀於清末的太平軍兵火,現存的醉翁亭由曾國藩等名仕出資重建。

▲滁州醉翁亭

但“凡物之美,因人而彰”這話不假,就好比廬山,千百年來,不計其數的文人為它寫下數萬首詩詞,使其聞名天下。但放之四海,又有多少山川能有這樣的運氣呢?

就像前引裡所說在傳統文化觀念裡,我們判定名勝古蹟的標準更多的是名人加持,而非古建築的本身,也非意境。

由於雲南長期遠離政治中心,來的文化名人本來就少,還多是貶謫之身。這些客觀現實讓來鶴亭顯得寂寂無名,但從意境、美學、古建築的價值來說,來鶴亭又是十分出色的。

▲來鶴亭古建築群區域性細節

這讓我想起被建築學家樑思成林徽因夫婦於1937年“發現”的,被譽為“中國第一國寶”的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它是第一個被發現的唐朝建築,也是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等級最高、儲存最完整、藝術造詣也最高的唐朝建築。

唐朝遺構,如此國寶,為何久遭世人遺忘?應該也是由於太過偏僻而阻隔了文化人的腳步和筆墨吧!

▲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

這也讓我想起曾由《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評選出的中國最美十大名山,讓大家意外的是,傳統名山僅有黃山、泰山和峨眉山入選,這其中名次最高的黃山僅列第五。

其實山川並沒有改變,只是評選的標準不一樣了,就像歷史上對雲南的認識,只是個邊遠的流放之地,而現在雲南已成為旅遊聖地。

讓我們再從典籍史料中一覽來鶴亭昔日勝景吧!

清代石屏舉人朱庭珍(1842-1903)於一秋夜泛舟至來鶴亭有詩:“危亭湧出湖中央,兩島浮青遙頡昂。白蘋洲外晚霞媚,紅藕花中風露香。萬頃金波月盪漾,一聲玉笛天蒼涼。空明不夜浣心跡,扁舟容與凌秋光。”

清代石屏二次翰林張漢(1680-1759)晚年辭官回鄉,時隔幾二十年再游來鶴亭贊曰:“一海三山共,風光聚一亭。鵝群秋水白,雁字遠天青。未有遊仙興,空傳畫鶴形,羽人之我夢,弄笛與誰聽?”。

清末經濟特科狀元袁嘉榖(1872-1937)為來鶴亭題書對聯:“憶三島舊遊,願與飛鶴輕鷗訂南山北山之約;讓西湖一步,試問秋蘆春柳比蘇堤白堤何如?”。

從前人的筆墨文章裡,我們看到,來鶴亭因異龍湖而顯得格外惹眼,異龍湖也因來鶴亭更添秀魅。

▲大理洱海觀音閣

只是末束島湖水縈繞,浪花拍岸的景緻早已不在,但我們能從大理洱海上的觀音閣的意境中,遙想一番。

末束島比洱海觀音閣所在小島要高大的多,也更為險峻,且來鶴亭古建築群也更具規模,更有氣勢與美感,能想象的到當年的來鶴亭是何等縹緲仙境般的存在。

從“天然亭景”這個角度來說,來鶴亭擔得起羅長華為其題下的“天下第一亭”之名!

後來才知曉,羅長華,也是個傳奇人物,他是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科舉武進士,為中國晚清水師(海軍)將領。他的同胞兄弟羅長春、羅長林也都是武進士,“一門三進士”說的就是他們家。

古建築的寶貴,在於其寶貴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但人們往往忽略了古建築本身的美,只尋“名氣”。默默無名並不意味著不好,走進它,一樣會讓你歎為觀止,比如雲南石屏的“天下第一亭”來鶴亭。

來鶴亭背後還有些什麼故事呢?來鶴亭與滇南“文獻名邦”石屏還有著哪些千絲萬縷的關係呢?敬請期待下一篇。

參考文獻:

[1]石屏縣誌 // 雲南人民出版社,1990

[2]張漢. 留硯堂詩選 // 雲南人民出版社,2017

[3]朱庭珍. 穆清堂詩鈔續集 // 雲南人民出版社,2017

[4]李乾朗. 穿牆透壁 剖視中國經典古建築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圖/見識雲南、易水寒冰、額骨阿寶、廿一生等

謹以致謝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貴州被忽視的美景地,獨攬世界五最之稱,卻很少有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