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京杭大運河北起點通州,上千年的漕運歷史為通州區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蹟和美景佳談。昔日“一枝塔影認通州”、“倒影山河月影搖”等讚美詩句始終繞耳不絕,讓人浮想聯翩。
歷史上的通州景美故事也多,像“古塔凌雲”、“長橋映月”、“柳蔭龍舟”等風景,讓人心馳神往;歷史傳說故事,讓人回味悠長。這裡有著了不起的人物,了不起的歷史古蹟,了不起的大運河。想知道歷史上的通州到底有多了不起,你得往下看。
通州自西漢初建置以來,通州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金、元、明、清四朝定都北京,京杭大運河為漕運命脈的800年間,通州是京城門戶、倉儲重地。
通州自西漢設縣建治,名稱屢經更迭,西漢稱路縣。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唐、五代稱潞縣,遼時分為潞縣和漷縣。金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海陵王取京杭大運河“漕運通濟”之意在此設州,正式稱通州。此後雖通州所轄地域多有變化,但一直稱通州。
通州,通天下之州也。州通天下,有賴於舟;舟行天下,有賴於水……這水就是三千里京杭大運河。在中國,大運河是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其意義足以媲美長城。
於世界,在人工河道中,大運河不僅開鑿最早,而且長度最長,其長度相當於16個蘇伊士運河或是33個巴拿馬運河。
千年滄桑,眾多俊傑英才在通州的歷史上閃爍光芒。像元代名臣李秉彝,為都江堰水利工程作出傑出貢獻。明代思想家李贄客居通州,遺著流傳。巡按御史吳仲疏浚通惠河,促進通州經濟繁榮。
清代,“北方才子”劉錫信博學多才,考古成就卓著。近代社會賢達投身革命,湧現出李德全、劉貫一、張克俠等傑出人物。
說到漕運,不能不說京杭大運河。它是中國漕運最重要的河道,是漕運的母親河。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運河。
從公元前486年始鑿,至公元1293年全線貫通,前後共持續1779年,成為世界工程史上的奇蹟。里程全長1794公里,北起北京(涿郡),南達杭州(餘杭),它和萬里長城並稱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兩項工程。
自秦代以下,歷代帝王利用古通州地區自然河道開發水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後,為加強漕運,將原繞道洛陽的大運河裁彎取直,修建了濟州、會通、通惠等河,最終形成了今日的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的輝煌是在明清時期。明代每年經運河北上的漕糧有400萬石,漕軍12萬人,並在通州設有多座倉群儲存。清代“漕糧為軍國重務,白糧系天庾玉粒。”
故清政府投入巨大入力、物力和財力,用於運河河道的治理和沿線漕運的管理。當時運河上“商船往返,船乘不絕”,一派繁忙熱鬧景象。
京杭大運河經歷了500多年的輝煌之後,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遂令停止漕運,有著千年歷史的漕運終於壽終正寢。隨著漕運的廢除,大運河的輝煌逐漸變成了歷史的記憶,沒有漕運的大運河多處淤塞,許多地段已不能通航,運行了2000多年的漕運也成為歷史記憶。
老北京有一句諺語:“北京城是從河上漂來的”,意思是說,建築北京的各種材料都是從河上運來的,主要是通過京杭大運河運抵北京,無論是元大都,還是明清北京城的修建,所需的大量木材和磚石,大多是通過大運河運輸。
上好的木材來自南方的深山老林,磚石來自山東、河南、江蘇。山東臨清土質細膩,燒製技術好又臨近運河,那裡燒製的磚“不鹼、不蝕、擊之有聲,斷之無孔”,成為修建宮殿與城牆的主要材料。
北京城不僅營建材料從大運河來,建城後供應北京數十萬軍民的糧食,也是通過大運河漕運而來。可以說,沒有大運河,沒有漕運,就沒有北京城,北京城確實是從運河上漂來的。
“通州仍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國咽喉之雄鎮”。自古為京師屏障,陸路、水路連線東北及江淮各地,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歷代有重兵屯守。歷史境內發生大小戰事200多次,北京地區重大戰爭多關涉通州地區。
元軍攻佔金中都,通州即為重要通道;明軍沿運河北上,清軍越山海關西來,以及英法聯軍、八國聯軍、日本侵略軍鐵蹄均經通州而進逼北京。像著名的八里橋之戰就發生在通州八里橋處。
通州具有2210年的建置史,歷史悠久,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存,包括現有的文物,如三廟一塔、寶通銀號等儲存較為完整的建築;有歷史價值的遺址遺蹟,如通州甕城及東城、北城垣遺址、通州八景之一的柳蔭龍舟黃船塢遺址、金代閘河遺址;歷史遺蹟包括史志、通州志、外國使節記錄、文人墨客歷史故事、歷史名人等,這些都是通州歷史的充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