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隱匿在水下的古城,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千島湖水下的古獅城。但是古城完全被千島湖水淹沒,我們只有通過潛水員拍攝的影像資料才能一窺究竟。但是今天要介紹的這座古城就更特別了,它的存在,最符合一個著名的成語,那就是“水落石出”。
鄱陽湖,中國最大的淡水湖,位於江西省北部,是長江中游具有重要蓄洪作用的大型湖泊之一,每年流入長江的水量超過黃河、淮河、海河三條河入海水量的總和。相比一般的水域,這個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水位變化起伏落差特別大。而近十餘年以來,鄱陽湖水位常常出現突變。湖中的一處景觀,成為醒目的參照物。
這個參照物,就是落星墩古城。又名落星石,位於廬山市紫陽堤南二里湖中心,是江西廬山市地標性建築物和象徵性文物古蹟。它是一座小石島,縱橫週迴一百多步,總面積約1800平方米。只有在鄱陽湖進入枯水期的時候,落星墩才會浮現出來;每年十一月至來年的四五月份為豐水期,它的四周會被波濤滾滾的江水覆蓋,只有部分庭院建築露出水面。正是因為一年只有一次的機會,才更凸顯了她的“神祕”感。
落星墩不大也不高,但石質堅硬。島上一寺一塔一閣,再無多餘建築。落星墩形如星斗,傳說是星星落入鄱陽湖中變化而來的,所以才叫做落星墩。《水經注》中記載:“落星石,週迴百餘步,高五丈,上生竹木,傳曰有星墜此以名焉”,他也因此聞名。豐水期時,前往此處需要在星子縣南門碼頭乘船,約20分鐘到達;而枯水期可直接步行前往。總之,因為其一年只出現一次這樣神祕的設定,一直吸引著國內外遊客前去觀光。
這裡更是文人雅士們傾愛的地方,在江西人王安石《落星寺》的詩句中,被這樣描述:崒雲臺殿起崔嵬,萬里長江一酒杯。坐見山川吞日月,杳無車馬送塵埃。雁飛雲路聲低過,客近天門夢易回。勝概唯詩可收拾,不才羞作等閒來。從詩名《落星寺》可知,石島上的樓踏屬於一座叫“落星寺”的廟宇。這樣的建築位於水畔或水中,在風水中有“鎮水”的功能,在古代人的眼裡也是一個上天庇佑的地方。
落星墩最早是在五代時期被人發現的,距今已有逾千年的歷史。宋朝初期曾在這上面建過亭院,歷代都會進行維修。到了明朝,人們又在上面加建了亭臺樓閣,例如浮玉樓、玉京軒、崗漪軒、清暉閣等,成了一座“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古城。由於歷經風霜,這些樓閣已經是殘存不多了。此後數年,上生竹木,落星墩依舊幽雅秀麗。
很多人就很好奇,為什麼落星墩常年泡在水裡,主體建築卻一直屹立不倒呢?因為島上的石頭與其他石頭有所不同,上多有孔,可排水洩洪,不易被水力衝倒。落星墩旁有一道石塊堆積而成的牆面,內面有水泥柱支撐固定,在漲水期,為防止周邊的漁船誤撞而建。島上主體建築的建造手法和故宮都是採用榫卯和斗拱,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建築的穩定性和永久性。
隨著湖水的起伏而不斷變化,江水連年侵襲卻也無法將它全部覆蓋,就算是1998年的特大洪水災害也無法將他淹沒。悠悠千古的傳說化作一片星河,落星墩屹立千年,萬力難毀,堪稱一奇。伴隨落星墩頹美雄偉一生的,是古人對於建築的奇思妙想,也是古建築文化的深邃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