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大年初一,見天氣暖和,婆婆和小侄兒都提出想去海邊玩玩,最好能去看海鷗。我們妯娌倆也積極響應。於是小叔子開車拉上一家老小,去往海邊。

本想去麥島一帶看看,車程也就20分鐘左右。結果一路堵車,走了將近40分鐘才到麥島路路口。這時車更堵了。

好不容易“挪”到路口,過馬路再往前一點就到海邊了,卻見有交警在疏導交通,不允許車繼續前行,只准許左拐和右轉。看樣子海邊已經人滿車滿,還有人成群結隊來來往往。

我們決定右轉,去棧橋一帶看看。右轉後立即發現這一決定大錯特錯,因為越往前走車越多。看樣子很多人也和我們一樣想法。

小叔子臨時決定到海信廣場去停車,然後就近走去海邊。按照往年經驗,海信廣場初一初二人不會太多。可到了那裡,見車要排著隊進去。這時想倒出來已經很難了。

好不容易倒出車,我提議乾脆往東行回嶗山,去雕塑園一帶看看。往年過年,聽說那一帶人非常少。

然而,你猜如何?這麼說吧,我們走的東海路,即便是五一、十一小長假,也是嚴格禁止路邊停車的。而此刻,卻是兩邊都停滿了車,人也是熙熙攘攘,絡繹不絕。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東海路盡頭。直到拐到嶗山路上,車才漸漸少了起來。

於是我建議去往石老人礁石那邊。那條路比較隱蔽,很多人不知道,說不定人會少一些。

還真不錯,正如我所言。雖然車也很多,但因為停車場足夠大,空餘車位還有很多。海邊人也不少,不過還好,做到了不扎堆、不聚集。

且不表這一帶景緻獨特,還有海鷗翔集,大家玩得如何盡興。也不說回來的路上,小叔子見有朋友發抖音:千萬不要往棧橋上來,人比海鷗都多,海鷗都嚇得不敢靠岸。

是呀,人們的過年方式,不知不覺在悄然轉變。

以往過年,初一看叔初二看舅,是當地習俗。初一,一般都是自家叔伯一家老小齊聚到一家;初二,一般都是外甥外甥女的拖家帶口到舅家聚會。常常是中午聚這家,晚上再聚那家。

到了誰家,都是好酒好菜伺候。哪怕肚子裝不下了,也都要擺滿席。大家觥籌交錯,不醉不歸。

比如我的婆家和孃家,以前每年初一初二、甚至一直到初六,幾乎每天都會有10幾人、20幾人聚餐。我們這些家庭主婦,只能整天呆在家裡招待客人,哪裡也去不了,連新衣服也不能穿。總不能穿新衣下廚吧?

有人可能會說,你們不好也出去走親戚?可你能讓老人自己在家招待來客嗎?所以,只要家裡有老人,只要有人來探望他們留下來吃飯,我們這些做兒女的,過年大都不會撇下老人和客人自己跑出去玩。真心感受,過年比上班還要累。

可是,又覺得親戚們心裡一直裝著老人,又心存感激,很希望他們能夠留下吃頓飯聊一聊。也是很矛盾的一件事。

我曾寫了一首小詩記年,抒寫了自己的心情。

年前備年忙不停,除夕迎年喜盈盈。初一兄嫂侄孫聚,初二又迎姑表兄。茶不思飲備盛宴,年復一年廚漸精。為得老人康安壽,勞碌權作健步行。雨迎春至年歸去,燈火闌珊味年情。

我們也曾提出去家門口的飯店招待。可老人不同意,覺得平時去飯店可以,這過年過節的去飯店,會讓人誤以為不願伺候。

隨著老人們漸老,陪著來客吃飯也成了很辛苦的一件事。就拿我那八十多歲的老婆婆來說吧,這些年每年過年期間就吃不好睡不好的,過年幾天下來,滿臉憔悴。

雖然不必她親自買菜做飯,但家裡一下子要湧來那麼多人,她總歸還是有心事。去年受疫情影響,一聽子侄們說決定不來吃飯了,等疫情過去再來探望她,我見她分明長舒了一口氣。

今年初一能夠走出家門,也正因為子侄們都提前來探望過了,說好響應國家倡議不聚餐,她才有這般閒情逸致。海邊溜了一圈,看得出婆婆心情特舒暢。

其實早在幾年前,我和弟弟就改變了過年探望七大姑八大姨的方式。那就是,一起開車走一圈。有時在年前,有時在年後。每家坐一小時半小時的,陪老人們喝喝茶聊聊天。一壺茶喝出來,話也基本上說到了,就告辭去往下一家。聽說親戚們對我們這一做法很是讚賞。

當然,去的時候如果恰好表弟表妹們在老人家,本來也要做飯吃,我們也不介意留下來吃頓飯。順其自然,不必刻意招待,大家都樂得輕鬆。

我所持的觀點是,如果家裡有好客、特別是好喝酒的老人,你來家陪他飲一杯酒,甚至陪著一醉方休,那是令老人們很愉快的事。

可當老人們年事已高,大都慢慢告別了菸酒,有的家裡只剩下女老人,不好煙不好酒的,若你就住在附近,去拜年卻非要在那裡吃喝一頓,我以為並不可取。

以前留下這樣的習慣,是因為交通不便,大老遠走親戚,有時候路都要走一天,總不能讓空著肚子回去。如今交通工具這麼便捷,你若有心並且有時間,倒不如常去陪老人們喝壺茶聊聊天。

從今天我們親眼所見海邊盛況,可以看出,過年已有更多的人習慣不聚餐,更多的人崇尚更加健康愉快的過節方式。比如就這樣闔家走出家門,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

當然,疫情防控形勢依然不容樂觀的情況下,一定要往人少處行,切莫扎堆。

14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一個人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