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器口古鎮位於重慶市沙坪壩區嘉陵江畔,始建於宋代,擁有“一江兩溪三山四街”的獨特地貌,形成天然良港,是嘉陵江邊重要的水陸碼頭。當年的磁器口,流傳著一首民謠:“白日裡千人拱手,入夜後萬盞明燈”,“千人拱手“是形容每天都來上千只船上的船公划著船向碼頭停靠。“萬盞明燈”是指形容碼頭上商賈雲集,入夜後各自點亮油壺、電石燈、汽燈,經江水一漾,亮光炅炅,如星辰閃爍,當年這裡是 繁盛一時,被譽為“小重慶”。
磁器口有巴渝第一古鎮之稱,東臨嘉陵江,南接沙坪壩。是一個有1800年曆史變遷而保留至今的傳統古鎮。從磁器口牌坊進入古鎮,便是狹窄的黃角坪巷。旅遊的人是在太多,跟著人群穿過黃角坪巷就進入了古鎮最長的一條街------磁器口正街,兩街相交處有一處四合院“寶善宮”。
“寶善宮”原是道觀,抗戰時曾闢為小學,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丁肇中先生曾在這裡就讀。所以“寶善宮”的名氣很大,知名度很高。磁器口正街一條石板路貫穿全街,沿街商鋪的門面都是石臺階,木板門面房建築大都是翹簷的巴蜀風格。有“一條石板路,千年磁器口”的美譽。是重慶古城的縮影和象徵。
磁器口古鎮開發有榨油、抽絲、製糖、捏麵人、川戲等傳統表演專案和各種傳統小吃、茶館等,每年春節舉辦的磁器口廟會是最具特色的傳統活動,吸引數萬市民前往參與。磁器口鮮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吸引力,每天來自海內外參觀、旅遊的賓客紛至沓來、絡繹不絕。
磁器口最早的名字叫白巖場,始於(998—1003年)宋真宗鹹平年間,因為這裡曾有一座白巖寺而得名。明建文四年,建文帝朱允炆被其四叔朱棣篡位,逃出皇宮後削髮為僧。當他流落到巴渝一帶時,曾在白巖山上的寶輪寺隱匿長達四五年。世人知情後,就以皇帝真龍天子曾經隱居在此的事實而將寶輪寺改名為龍隱寺,白巖場也被改稱為龍隱鎮。
磁器口旁有條河叫御臨河原名太洪江,《明史紀事本末》中講述,建文帝逃出南京後, 沿長江而上,一路東躲西藏,於公元1406年5月,逃至重慶江北太洪崗。取道進入太洪江,走到“沱灣”已疲憊不堪,見得此處峽谷深深,洶湧澎湃的河水從峽谷衝出,兩岸峭壁,樹木參天,是一處隱藏避難的好地方。此時,建文帝對復位之念抱以絕望,於是吩咐將士,把兵器棄於“沱灣”,由此更名為“箭沱灣”(箭沱村的來歷)。馬匹放於大山,由此得名“馬嶺坪”(今五寶鎮駐地)。見五堡大山有“五堡”環繞是“寶地”,令部分將士隱居於五堡山,後人便將“五堡場”改為“五寶場”,就是現在的五寶鎮。 故而有“西遊重慶,東到天台,轉入祥符,僑居西粵”的說法。故而建文帝可能逃亡到重慶,就有可能到達過太洪江,也就會有御臨河的傳說。
清朝初年,瓷器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成為龍隱鎮的主要產業。1918年,瓷器本地商紳集資在鎮中青草坡建立了新工藝制瓷的“蜀瓷廠”,遠銷蜀外。後來隨著工藝進步,瓷器品種增多,名氣也擴大了起來。龍隱鎮裡,瓷器業最發達時有70多家。
民國時期,重慶成為陪都,因為水運方便,龍隱鎮成為嘉陵江中上游各個州、縣和沿江支流的農副土特產的集散之地,城裡的一些大商販幹在磁器口開設分店收購貨物,輸出以棉紗、布匹、煤油、鹽糖、洋廣雜貨、日用百貨、五金顏料、土碗土紙和特產菸絲等為大宗。據統計磁器口每天有300多艘(船均載重10噸)貨船進出碼頭,有商號、貨棧和各種作坊達1670多家,攤販760多戶。每天都有300多艘(船均載重10噸)貨船進出碼頭。
碼頭河壩中搭建起臨時街道,有上河街、中河街、下河街。還有專業性的木竹街、鐵貨街、陶瓷街和豬市、米市,各有一地,各為其市。這些商人漸漸為龍隱鎮改口,叫成了瓷器口,緣由是這樣更貼切、順口。後來,因為“瓷”字與“磁”相通,又被叫成磁器口。
磁器口的商貿集中在大碼頭和靠碼頭的金蓉正街,除大碼頭外,還有歷史悠久的4家絲廠,一家制呢廠,24兵工廠(現特鋼廠),25兵工廠(現嘉陵廠),都設有自己的貨運碼頭。碼頭上從早到晚,水陸兩路,商旅川流不息,裝卸搬運,絡繹不絕。行商坐商,批零量購,貨暢其流。大碼頭右側的豆芽灣,是米糧幫、木材幫、篾貨幫、煤炭幫的地盤。與碼頭河街相鄰的是鐵貨街、豬市、雞鴨蛋市和鹽市口。各行業的同業公會都有事務所,食品糕點業26家,棉紗布業20家,茶館酒館116家。
1958年,碼頭移至漢渝路,磁器口過去水陸碼頭的集散地和中轉站的作用,逐漸消失。為了儲存這片蘊藏豐厚歷史和文化的遺蹟,政府採取培修和恢復明清建築風格進行開發,將磁器口古鎮建設成為了民俗文化街區景點。1997年,重慶新發行的一套《最後的回憶》地方磁卡,與解放碑、通遠門、臨江門並列的就是磁器口大碼頭。
說起磁器口最知名的美食,非陳麻花莫屬。整條街都售賣麻花的場景,估計在其他地方是難得一見的。我們只知道陳麻花姓陳,但是到底是叫陳昌銀還是陳建平,說實話,我們也沒有仔細研究過。通常情況就是,大家都會隨大流,選擇人多的那一家排隊。磁器口的陳麻花,在排隊購買的網紅美食裡,應該也是首屈一指了。
除了陳麻花,磁器口古鎮上另外一樣必須要吃的,就是雞雜了。重慶的雞雜,最著名的當然是黔江雞雜,不過,黔江距離主城區還是有比較遠的距離,而主城區內,最知名的雞雜,就在磁器口。
雖然並不知道磁器口雞雜是怎麼火起來的,但是它就是火了。在磁器口街道兩旁,熱情的阿姨會不斷招呼你進店品嚐,據說有一家在巷子裡的雞雜味道特別好,但是沒那個耐心去尋找,也不想排隊,所幸就選擇一家看著順眼的。重慶人對於動物內臟的偏愛,不僅僅體現在火鍋的毛肚、鴨腸、黃喉裡,雞雜就是另外一個重要的體現。
除了陳麻花和雞雜,磁器口裡的美食真的是太多了。因為商業開發的原因,全國各地的小吃都能夠在這裡找到,而更多具有重慶特色的美食,自然也不會缺席。包括酸辣粉、餈粑等等特色小吃,都可以滿足你。而另外一個比較集中的,就是重慶人的最愛——火鍋。需要注意的是,磁器口裡最多的是火鍋底料,而且都是現場炒料,你能夠看到整個過程。路過門口,不僅僅能夠看到,你全身的每一個毛孔都能夠感受到空氣中瀰漫的炙熱與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