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無論是作為知名景點,還是世界文化遺產,在國內外的知名度都很高,早在1987年就進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對於有著9000餘間房屋的故宮,大家都很好奇皇帝居住的宮殿到底是個什麼樣?是不是富麗堂皇,極盡奢華?之前小娘子帶大家參觀了故宮的前三殿,今天就來看看“後宮”中皇帝的住所是個什麼樣。
邁進乾清門,就算正式進入了皇帝的後宮。正因為皇帝和他的皇后、嬪妃們都居住在這片區域,所以乾清門前的鎏金銅獅與太和門前的獅子有些不同,這兩座銅獅的耳朵是垂下的,目的是警示後宮的女人們不要打聽、議論前朝的政事。
乾清門內是一個不大的院子,兩邊有一些看上去很普通的長廊式房屋,別看不起眼,當年康熙智擒鰲拜就在西側的南書房裡,那一年康熙才16歲。
從乾清門有高臺甬路直通乾清宮,這便是“三宮”中的第一座,從明代建造之時到清初,一直都是皇帝的寢宮。作為天子的居所,古人認為它對應著天空中央紫徽垣的“天皇大帝”星座,所以宮殿前丹陛的石雕上就是一隻騰雲的祥龍。
乾清宮的樣式結構與外朝太和殿相似,但因為是內廷宮殿 ,故形制略小。不過和太和殿前一樣,銅龜、銅鶴、日晷、嘉量也都是有的。
乾清宮內的寶座上,“正大光明”的匾額十分搶眼,這是康熙帝臨摹順治帝的筆跡寫成的,四字出自宋代大家朱熹的《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八·答周益公》中:“至若範公之心, 則其正大光明,固無宿怨,而惓惓之義,實在國家。”這是故宮中最為出名的一塊牌匾,因為這匾的後面可是決定了清朝四位皇帝的命運。
在雍正之前,中國曆代王朝大都採取公開建儲的方式,嫡長子多為太子。可是皇帝的兒子一般都不少,很多皇子都做著皇帝夢,而且有時候嫡長子的才能也確實不濟,因此經常發展成骨肉相殘的局面。康熙年間的奪嫡大戰也很是激烈,因此在雍正帝即位後,改變了立皇太子的方式,建立了祕密建儲制度,即皇帝在位時不公開確立太子,而是祕密地將這個心目中的皇位接班人的名字寫在兩份詔書上,一份由皇帝隨身帶著,另一份則裝在一個小盒子裡,密封好後,放在這塊“正大光明”匾的後面。當皇帝駕崩後,由朝廷重臣和王公貴族一起把這兩份詔書取出,對照無異後,昭告天下。
雍正駕崩時,“建儲匣”被第一次從“正大光明”的匾後取出,乾隆是第一位用這種方式繼承皇位的皇帝,之後還有他的兒孫嘉慶、道光、咸豐三位皇帝。後來咸豐雖有兩個兒子,但老二生下來不久就夭折了。而同治之後又均無嗣,因此這種祕密立儲制度也就逐漸失去意義而自行廢止了。
乾清宮除了用於皇帝睡覺,也是皇帝駕崩後停放靈柩的地方。即使皇帝死在其它地方,也要先把他的靈柩(也稱梓宮)運往乾清宮停放幾天,再轉至景山內的觀德殿,最後正式出殯。康熙六十一年,玄燁崩逝,靈柩停放乾清宮。雍正即位,先在養心殿守孝,待雍正的靈柩出殯後本應居住乾清宮,但因他覺得這是他爸爸住了60多年的地方,現在自己就住進去“心實不忍......意欲居於月華門外的養心殿......守孝二十七月,以盡朕心”。後來雍正也在養心殿住習慣了,就把養心殿作為他的寢宮,沒有再搬到乾清宮。還有說法說,雍正想以樸素的養心殿為天下人做表率。
從雍正開始,後面清代的七位皇帝也都居住在了養心殿。乾清宮成了皇帝召見大臣、批閱奏章、處理日常政務、接見外藩使節和過節、皇帝生日時舉行家宴的地方了。臘月二十四小年開始,乾清宮就開始營造過年的氣氛,丹陛左右開始安設萬壽天燈,每天晚上天燈都要點亮。除夕晚上晚上6點開始,皇帝和他的皇后及眾妃嬪們一起在乾清宮吃團圓飯,看錶演。不過這個團圓飯並非老百姓家中的團圓,因為這個大宴會上男性只能有皇帝一人,他的兒子們是不能參加的,男性皇親更不可能出席了。
此外乾清宮還舉行過兩次盛大的千叟宴,分別是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他過生日的時候,和乾隆紀念他繼位50週年(1785年)的時候。凡是年齡在六十五歲以上的大臣、官吏、軍士、民人、匠藝等都來到乾清宮參加這盛大的宴會。
我們現在眼前看到的乾清宮是清朝重建的,因為故宮的木質大殿總是失火。明朝時的格局和現在有些不一樣。相傳明朝乾清宮的柱子後面有9間暖閣,嘉靖皇帝時,每間暖閣裡放了3張龍床,所以當時的乾清宮裡總共有27張床,而放這麼多床的目的竟是為了保命,讓人不知道他到底睡在哪一張床上。
當時的嘉靖帝喜歡煉丹到了痴迷的程度,時常殘害身邊的宮女。於是16名宮女合謀,打算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用繩子勒死嘉靖,但是有人將此事偷偷告訴了皇后,導致計劃失敗,這也成了歷史上著名的“壬寅宮變”。隨後的崇禎皇帝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他選擇睡在乾清宮一個一丈高的木臺上,每晚都要爬梯子上去,這下他就不用老擔心“總有刁民想害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