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市中心建國路上華庭街口矗立著一組評彈演員的塑像,一位手持三絃,一位懷抱琵琶,栩栩如生,不由得勾起我對兒時評彈的回憶。

蘇州評彈是一門高雅的藝術,說、噱、彈、唱、演俱全,它有許多流派,在上海和江浙一帶曾風靡一時。

1

解放初期,我的童年在古鎮新塍度過。新塍鎮上,從東到西有三家書場。

最東邊的“民眾書場”,位於唐家橋北堍;往西經過最熱鬧的陸家橋是第二家書場“悅書廳”;再往西至範家弄口乃是“大觀書場”。

當年,曾有不少評彈名家來這些書場表演過,如被譽為評彈金嗓子的朱慧珍,可惜“文革”時,她在上海淮海中路婦女用品商店五樓墜樓身亡。

還有負有盛名的藝術家陳瑞安、盛玉影夫婦,他們的女兒是當代中國曲藝協會副主席,評彈界的領軍人物盛小云。

2

我家住在“大觀書場”西邊的街上,對這家書場頗有了解。

那裡原來是一位姓鄒的老伯開設的茶館。鄒老伯為人謙和,與街坊鄰居十分親近,人緣很好。街坊中喜愛評彈的人很多,建議把它改為書場。

鄒老伯從善如流,進行了改造。首先通過熟悉的人請來兩位先生試演,一舉成功。再通過評彈演員相互介紹,接檔演出,逐漸形成規模。我曾記得第一檔的演員,上手名喚陸劍青,下手龔華聲,演出的劇目是《白蛇傳》。

當年的龔華聲尚十分年輕,初露頭角,一鳴驚人。聽眾稱讚他是超級下手。果然,後來他成了上海評彈團中一位自編能演的著名演員。

書場營業有日夜兩場,日場生意清淡些,夜場生意比較紅火。解放初期,新塍書場內尚沒有電燈,場主點幾盞汽油燈照明,聽眾人手一杯茶水。

開場前,有些老太手提竹籃,兜售一些糖果、糕點、花生、瓜子之類,演員一登場,她們當即離去。書目開演前,先由下手演員唱一段“開篇”,大多是一些著名流派曲調的代表作,如蔣調《杜十娘》、俞調《宮怨》、祁調《秋思》等。

演出時間為100分鐘,中間休息五分鐘,稱為“小落惠”,實際上供聽客上一下廁所,演員喝幾口茶,抽一支菸。全場結束,稱為“大落惠”。

聽眾們把平淡無奇的書目稱為“弄堂書”,精彩的稱為“關子書”。如《玉蜻蜓》中的《庵堂認母》、《楊乃武與小白菜》中的《密室相會》都是“關子書”。

優秀的演員被稱為“響檔”。當年說《西廂記》的黃異庵就是“大觀書場”每場爆滿的“響檔”。

3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社會主義改造,幾家書場合併為一家,更名為“新塍書場”,設在原來“悅書廳”的地方。另外在謝洞橋西首也曾開設過一家書場,不久就歇業了。

“文革”開始後,許多評彈劇目都被批為“封、資、修”,評彈演出就停頓了,從業人員都改了行,到其他部門去上班了。

到了“文革”的中後期,地方國營的“新塍戲院”也演出過幾場現代劇目的評彈。有一次由“南湖評彈團”龐志英領隊演出中篇評彈《杜鵑山》,三回書一場演完。

還有一次,由上海市人民評彈團陳希安帶隊來新塍演出,大多是一些新編的“開篇”,還有一個短篇《一把手術刀》。戲院的場地比原來的書場大得多,可以容納七八百人,基本場場爆滿。

4

改革開放後,文藝迎來了春天。

一家冠名為“蓬萊書場”的在新塍鎮郎中埭開業,新塍鎮工會也順應百姓的需求,在輔成路口辦起了“工會書場”。

“工會書場”的業務能力也遠比“蓬萊書場”強,曾請來許多評彈界的一流演員,如趙開生、倪迎春、沈偉辰、孫淑英、蔣雲仙、周孝秋、劉敏等,還有和評彈大師蔣月泉同輩的金月庵。

其中有些演員曾受到中央領導陳雲同志的接見。記得人氣最旺的一檔是張振華和莊鳳珠聯袂演出的《神彈子》,場場爆滿,室外加座。

演員周雲麟當年曾在“大觀書場”開講《山東馬永貞》,幾十年後,原書重演,依然寶刀不老。倪迎春和劉敏是雙棲演員,她們在上海電視臺的《老孃舅》劇組中分別扮演董小芳和富貴嫂,來新塍演出評彈也引起轟動,那年月可算新塍評彈歷史上的鼎盛時期。

5

隨著時代的變遷,年輕人休閒方式逐漸改變,對評彈藝術興趣不濃,兩家書場先後停業。

目前,新塍的“書迷”只能到外地去聽書了。如江蘇的盛澤、嘉善的天壬、海寧等地。

新塍的書場造就了一批評彈的粉絲,現在這些人大多年事已高,他們對當年書場內熙熙攘攘的情景無法忘懷。

好在新塍至嘉興的交通已經十分方便,公車幾十分中可達,每天有許多班次。書迷們可以到嘉興來聽書,比如解放路橋堍的“珊鳳書場”。

--END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閻鶴祥旅行回國後自覺居家隔離,踐行“旅行讓我更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