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陶姑洞古道(看牛山),系民間古通道,始建於清朝。古道發於永嘉縣嶺頭鄉南坑村,經看牛山自然村,過陶姑洞古寺(始建於宋朝嘉定年間),經黃坦坑自然村,道旁有去往屈氏娘娘宮(建於民國元年)的古道,止於永嘉縣鶴盛鎮梅坦村(古村)東北半山公路渡橋!古道全長9公里許,平均道寬1.5米許,大部有塊石建築,小部分為泥石路,累計爬升500米許,下山陡峭!去往屈氏娘娘宮的古道雖然只有1公里許,但是上下皆陡峭!3個半小時可至!

永嘉縣嶺頭鄉南坑村

在南坑村村口不過橋,公路邊上古道

遇岔口,右拐上山

在古道上望遠

步行幾分鐘後,開始荒草佔道

大約10分鐘許,遇道石,古道無,左拐上公路!

上公路後右行

道旁天柱巖

約行10分鐘後,至看牛山,上古道

看牛山梯田

通往看牛山的古道

經過老宅,左上古道

再過老宅

遇岔口,繼續左上

遇岔口右行,左行到大坑村(半個小時路程,道路完好)

過石屋,直行上古道

看牛山村山景

遇岔口,右行,左行為耕作路

回眸來時路

再遇古道,右行

沿古水渠直行

遇岔口,左行上山

再遇岔口,右行

過小橋

直行上山

上山路陡峭

至坳口,下山便是陶姑洞

下山路,極其陡峭

霧中陶姑洞

陶姑洞(傳說,南北朝“山中宰相”陶弘景攜其妹曾在此隱居。陶家小妹精通醫術,常為附近村民治病送藥。當地百姓為紀念陶姑娘,便將山洞命名為“陶姑洞”。相傳陶姑洞下原築有陶墳,早被盜毀。陶姑洞搞30米,寬60米,長10米。相傳明代建有7間3層房子,現今院內一座明黃的5間3層樓房依勢而建,椽瓦皆無,臨照懸崖。)

洞分上下兩層,最上層有左右兩個大廳,供有三寶佛、胡公大帝、土地爺、財神爺、送子娘娘、齊天大聖等等各路神佛的塑像。釋、道合一,保佑蒼生,也是楠溪流域的一種宗教特色。陶姑洞香火極盛。鶴盛、嶺頭一帶的村民除了初一、十五時常去供奉香火祭拜以外,每年正月初一到初七,是陶姑洞宗教活動最熱鬧的時間。香客雲來,求籤拜佛,求神保佑發財、平安、子婿。據說,最盛時,一天來往香客達五六百人。守殿的師爺若忙不過來,附近的村民還會自發地去幫忙。

洞中遠眺

回眸陶姑洞

陶姑洞西邊百米許,有一小亭

雲霧繚繞

下山路陡峭

遇天然,古洞

不知何時題刻

古道道寬塊石建築,但陡峭

又過一古洞

荒廢的黃坦坑自然村

過平板溪

以溪板為道,約幾十米

再上古道

溪水淙淙,飛瀑

陡峭

遇豁口,左拐去往屈氏娘娘宮

先上屈氏娘娘宮,再回(1000米許,來回2000米)

古道繞小溪而上,陡峭

道旁山景

看到欄杆,便到屈氏娘娘宮

屈氏娘娘宮(建於民國元年)

屈氏娘娘宮依溪澗而建,宮後有飛瀑

下山去往,梅坦

過溪澗,幾百米便是公路!

公路橋

上公路,古道盡已!

陶姑洞所在的梅坦村就是廣為流傳的“文蒼坡、武沒坡,楠溪江畔兩明珠”的梅坡,有著900多年曆史。這裡依山傍水,風景優美,具有“崖奇、瀑美、灘平、洞幽”的美譽,有省、縣級文保單位的梅坦谷宅和梅坦大屋,該村“耕讀傳家”的古訓,世代流傳,文化底蘊深厚。

梅坦谷宅建於明代,坐南朝北,有清乾隆十八年(1753)的“國朝人瑞”匾額,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房屋木質結構,主要由前屋、房、正屋、耳房組成,總計近40間。所有廂廳之間互相連線,樓道與樓道之間也互相貫通。

900年的古柏

數百年老齡的紅豆杉

梅坦大屋是一座晚清時期建造的宅院。古屋門臺兩側還有青石刻成的對聯“梅坡新宅第,蘭室舊芳鄰”,橫批是“凝清香”三字。進入古屋內宅,精緻的房屋建設更是讓人驚歎,飛樑、立柱無不雕花繁複。這裡的石磉雕刻精緻,石磉上雕有龍、蜈蚣、虎等動物圖案,印證著當時楠溪藝人高超的建築和雕刻藝術,據說一個石磉上的雕刻要花上工匠一年的時間。經過了多年的風風雨雨,人們現在仍可在宅院裡外的一磚一瓦上,尋訪它昔日光彩奪目的容顏。(文字來之網路)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這就是中國和俄羅斯的邊境,眼前這一幕,讓男遊客看得挪不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