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聽說雲南梯田是世界文化遺產,是大自然以及古代勞動人民共同創造的財富,但是在雲南香格裡拉縣的三壩鄉白地村,這裡有一片因碳酸鈣溶解於泉水中而形成的自然奇觀,在青山綠林的掩映中看上去也像是一層層梯田,它就是白水臺。早在唐宋時代,這裡都已經是滇西一帶的著名旅遊勝地了。它佔地面積3平方公里,是中國納西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傳說,納西族東巴教的第一聖祖丁巴什羅在西藏學習佛經回來,途徑白水臺的時候,被這兒秀色可餐的美景所吸引,於是留下來設壇傳教,最後這兒就成了納西族東巴教徒的神聖之地。東巴始祖“東巴什羅”也是在這裡修煉成道,所以被人們奉為東巴道場。每年農曆二月初八,納西族等好幾個少數民族都會到這裡歡歌跳舞,野炊祭祀向神靈祈禱風調雨順。
白水臺也跟梯田差不多,都是像階梯一樣一層層地從高處順著下來,不同的是,梯田是用來種地的,而白水臺是觀賞的景點,在Sunny的照耀下,又好像攝影作品中凝固的瀑布一般。可能有人要問,既然跟梯田差不多,那怎麼會有個雲南版“棉花堡”的稱號呢。下面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它詳細的形成原因。
在土耳其代尼茲利市的北部,這兒不僅有世界著名的溫泉度假勝地,也有鈣化形成的好似棉花一樣的山丘。被土耳其人叫做“棉花堡”。為什麼叫“棉花”堡,是因為泉水從山頂往下一直流,經過千百年的鈣化沉澱,就會形成了層層相疊的半圓形白色天然石灰岩階梯。下面是土耳其的棉花堡。
而白水臺是位於雪山腳下,會有冰雪融水,所以流水不斷,白水臺這個地方流水侵蝕形成了喀斯特地貌,又產生了“喀斯特水”,這個水會沉澱析出大量碳酸鈣,形成了臺幔,所以白水臺是由碳酸鈣形成的。如果你去水臺捧起一泉水,等水乾涸後,會發現會有一層很薄的白灰在手上,足以說明這裡的碳酸鈣很多。
去白水臺時路會有的崎嶇,但是好在可以看看周圍的環境,周圍都是茂密的樹林,偶爾還會看見幾只小松鼠在樹林裡活蹦亂跳的。雖然水臺是白色的,可是水臺裡的水卻是藍色的,最好在天氣晴朗時去,這個景點比較小眾,所以完全不用擔心擁擠的問題,門票也挺便宜,只需要30塊。
天晴的時候,水臺一層接一層,整個檯面潔白無瑕,非常乾淨,沒有生雜草,水面清澈得可以倒映天上的白雲,微風吹過,泛起漣漪,竟然會擔心水面皺了,可這時,水面又光滑如鏡,一塵不染了。雪白的水臺,幽藍的水,兩者合一,在太陽的照射下,越發顯得水臺白,突然發現,白色和藍色搭配起來原來也是大自然的顏色。
從山上流淌下來一條小溪,小溪水因為過多的碳酸鈣變成了乳白色,順著小溪走了段路,看見了一小片華池,都是乳白色的水,連小鳥也不嘰嘰喳喳地叫了,周圍只聽得見風拂過樹葉的沙沙聲,這裡寧靜得讓人舒心,彷彿此時所有的困惑全部都在這裡找到了答案,也找到了自己心裡的寂靜之地。這裡也有很多名宿,比如搭在白水台山上的小帳篷,你可以俯視整個白水臺。那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油然而生。
眼前高聳的山峰連綿不絕,像巨人一樣守護在兩側,山上的一片綠色,筆直的樹給小鳥安家,鳥兒嘰嘰喳喳飛來飛去的覓食,藍藍的天空藍得只能用乾淨來形容,有幾朵白雲在悠閒地飄啊飄,彷彿一伸手就可以摘到天上這幾朵白色甜甜的棉花糖,眼前是一層層整齊的水臺,太陽照射下來,水面泛起點點金光,亮得耀眼,天空倒映在水裡,水也是清清亮亮,放眼望去,周圍靜謐又和諧,突然有種想要隱居在山林的想法,山為被,地為床,就此度過一生。
來這裡遊玩,其實挺費體力的,所以自然餓的也就快。這裡的農家樂裡面有很多美食,基本菜都是自己種的,時不時地都會有很多遊客慕名而來品嚐。據這兒的農戶介紹,他們飼養的土雞沒有吃過飼料,都是喂玉米等雜糧長大的,肉質鮮嫩,回味無窮。看到如黃金般色澤的雞湯汁油珠兒,你就忍不住要垂涎三尺,現在能吃到這樣正宗的土雞也是實屬不易。
白水臺這麼個貼近大自然和農村的地方,不論是壯麗秀美的景區,還是有著人間煙火氣息的村子,都是很令人嚮往的,這裡其實不是隻有在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愜意隱居生活裡才會出現的,但也依然是個人間仙境,也是個“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寧靜地方,難怪會被稱為“土耳其棉花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