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墜落玉湖來,亂點湖光水上栽。
曲徑勾連群島會,碧波承載幾山開。
——佚名
說起 七星巖,肇慶人都不陌生!
唐朝李邕一篇《端州石室記》讓肇慶的山水名揚天下,可謂是肇慶旅遊最早的推廣者。
但在李邕時代,七星巖稱得上景點的還只是限於石室巖等極少數地方,真正讓七星巖初具規模、並被系統開發建設還是400多年前明朝中後期的事。
端溪書院創始人李材
而在這次系統開發建設大潮中,於1571年來到肇慶任職廣東僉事、嶺西道副史並創辦端溪書院的李材又可以算是最早的一位之一。
01
據民國年間郡人黎漢傑纂修《星巖今志》載:“唐、宋代,遊人僅限於遊覽石室一巖。明萬曆元年(1573年),李材開發玉屏巖、閬風巖等景點,修道築臺,廣闢洞閣”。
黎漢傑纂修《星巖今志》封面
其中七星巖最東面的閬風巖,與李材的關係更深,李材不僅親自命名,而且留下了兩方珍貴的題刻。
閬風巖,舊名為“石角巖”,乃七星巖的最東峰。西麓有Range Rover牌坊、棲雲亭、蓬壺徑,徑下有“流霞島”,又名為“釧鼓洞”。洞內的鐘乳下垂若帳幔,中有一石,相傳是歌仙劉三姐的化身;水滿時,洞內滴水叮噹作響,如聽仙樂。
當年協助兩廣總督鎮守肇慶的李材,第一個給這座山岩命名為“閬風巖”。
今日閬風巖
李材為什麼要給這座山峰取名“閬風巖”呢?據說也是受到西漢東方朔《海內十洲記》相關記載的啟發:
“崑崙山三角,其一角幹辰之輝,名曰閬風巔”,李材化用“閬風巔”而為“閬風巖”,
李材活用“閬風巔”為“閬風巖”,這也從側面表達了他的文韜武略與雄心壯志。
李材對閬風巖的情有獨鍾,不僅體現在命名,他還在這裡留下了珍貴的兩方摩崖石刻:“閬風巖”和“流霞島”。
李材題刻“閬風巖”
“閬風巖”題字石刻,位於閬風巖棲雲亭右側石壁,鐫刻於明萬曆元年(1573年)。石刻高0.35米、寬1.14米,楷書。
“閬風巖。
明萬曆元年,豫章李材鼎辭並書。壬戌從士(印)”。
李材題刻“流霞島”
“流霞島”題字石刻,位於閬風巖的含珠洞右側,鐫刻於明萬曆元年(1573年)。石刻高0.40米、寬1.14米,楷書。
“流霞島。
明萬曆元年,豫章李材鼎辭並書。壬戌從士(印)”。
李材塑像(江西豐城同文書院)
在肇慶任職才不過三年的李材,卻在七星巖留下這麼多印記,這或許並不是偶然的,想必其在繁忙公務之餘,定是時常坐舟前來七星巖遊覽過。
對於肇慶這座新闢的兩廣總督駐地,他一定有過很多的建設與治理設想。
02
歷史不是孤立的,明末的中國正是一個生機勃勃的社會,各種新事物、新思潮不斷湧現,而當時的廣東、肇慶,又可謂是這種時代與社會變動的最前沿——
明朝的兩廣總督區域
1564年,兩廣提督吳桂芳將總督府從梧州遷至肇慶,肇慶成為兩廣軍事、政治、文化中心。
1573年,李材在肇慶府學宮西側的鼓鑄局舊址(今端州城中路167號的廣東肇慶中學西北角),即分巡嶺西道署的左側,創辦“端溪書院”。
1583年,傳奇教士利瑪竇不遠萬里來到肇慶,開始了肇慶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個高潮。
1608年,20多歲的徐霞客從江陰出發,開啟了中國旅遊的新時代!
……
肇慶兩廣總督府舊貌
肇慶七星巖旅遊也是如此,在李材開啟第一步後,隨之進入一波又一波的開發建設熱潮。
1575年,嶺南副使李開芳開始對七星巖進行開發建設。
1580年,到任肇慶的知府王泮開始對七星巖的山峰和周圍環境進行整治。包括為全部七座山岩系統命名以及開闢景區環湖山路通道以及為全部七星巖點題命名二十景等。
這股建設開發熱潮,甚至一直持續到明末,以至明末時人就對七星巖評價很高,說可“與蘭亭、西湖、鳳台、燕磯比雄於中原”。
來自李材故里豐城的著名學者毛靜與我校科研處盧主任一起考察七星巖李材石刻
原來李材在肇慶做了這麼多事,從端溪書院到閬鳳巖,從羅旁山到七星巖,這是他在肇慶奮發有為、建功立業的三年。
他不僅將家鄉江西最成熟的書院體制帶到了肇慶創辦了端溪書院,而且身體力行,促進了肇慶七星巖景區的建設與開發。
他不僅是平定倭寇、掃平叛亂的將軍,還是熱心教育、在各方面都有開拓之才的奇人大家。
END
在此一併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