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塞爾維亞因其位於巴爾幹半島的中部,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中國人對於它的了解除了貝爾格萊德就是大大小小的戰爭。其實離開中北部的喧鬧,南部反而保留了更純正的東歐生活。尼什,就是其中之一。

尼什(Nis),塞爾維亞第三大城市,也是南部最大的城市。這塊土地上人類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和鐵器時代的色雷斯人。公元前279年的凱爾特人給這裡起了個特別詩意的名字——那依蘇斯(Naissus),意為“仙子的城市”。公元前75年城市被古羅馬人征服,成了重要的軍事基地。不僅在巴爾幹半島,在整個歐洲也是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地處連線歐洲與近東交通要道的十字路口。“條條大路通羅馬”可不僅僅指羅馬城是帝國的中心,更是指古羅馬人善於修建道路,以便於軍隊通行和商貿往來。古羅馬人在公元1世紀就修建起“米利塔利亞大道”,向西北一直通往辛吉度納姆(現貝爾格萊德),大道在尼什分叉,向南通往雅典,另一路折往東,通往保加利亞索菲亞和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林)。兩千多年來,古羅馬人、匈奴人、阿瓦爾人、拜占庭人、塞爾維亞人、保加利亞人、土耳其人、匈牙利人和奧地利人都曾先後統治過這裡,給這座城市留下的印記,滲透到了這裡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中。

從2017年1月起,塞爾維亞就對中國普通護照無條件免籤,許多遊客都會把塞爾維亞當做起點和終點連同周邊一起遊玩。位於交通要道上的尼什,就成了連通南部其他國家最佳的停留地。

也許是因為缺少宣傳和渲染,今天的尼什算不上是旅遊城市,缺少了貝爾格萊德那些熙熙攘攘的旅遊團和喧鬧的夜生活,這反而使它成為整個塞爾維亞最宜居的城市。地處尼薩瓦河(Nisava)畔,不喧鬧,不諂媚。從5世紀的基督教堂到老舊的歐式建築,河流蜿蜒懷抱起古老的城堡,隨處可以感受這座千年古城的歷史痕跡。

相比較起巴爾幹半島的其他城市,尼什並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光輝歷史,但卻有一點讓它足以“得瑟”千年,那就是“君士坦丁大帝”的出生地。

在美國科普作家麥克·哈特所著《影響人類歷史程序的100名人排行榜》一書中,君士坦丁的排名比亞歷山大、拿破崙和希特勒都要靠前,儘管他的名氣遠遠不如這幾位大。君士坦丁一世(弗拉維·瓦萊裡烏斯·奧勒裡烏斯·君士坦丁,Flavius Valerius Aurelius Constantine)公元272年2月27日出生於尼什,是後來戴克裡先創立的“四帝共治”中西羅馬帝國一把手的長子,其父去世後公元306年繼位。此時“四帝共治”已經崩潰,內戰不斷,君士坦丁於公元325年成為羅馬世界的最高統治者,並在330年將首都從羅馬遷往當時古希臘的殖民地拜占庭,改名為“新羅馬”。就是到1453年一直都是東羅馬帝國都城的君士坦丁堡,也就是今天的伊斯坦布林。

君士坦丁的貢獻並不僅僅在於遷都,公元313年,作為古羅馬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君士坦丁一世釋出《米蘭敕令》,將基督教定為國教,使基督教在其後轉變為在歐洲佔統治地位的宗教起了重大的歷史作用,被後世尊稱為“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dine the Great)”。

1386年,尼什被土耳其人所佔領,這座信奉基督教的城市命運可想而知。塞爾維亞人一直不屈不撓,數百年間反抗土耳其人的統治。1809年,一位名叫斯特凡·新基裡奇的總督率領三千將士,與萬餘名土耳其軍在尼什市郊浴血奮戰,最後全部壯烈犧牲,為塞爾維亞的悲情史再添壯烈一頁。

從貝爾格萊德自駕車至尼什不足3小時車程,我抵達時已臨近傍晚,不算寬闊的街道,三三兩兩的行人,熱情的民宿主人,給這座城市增添了幾分溫婉。滿月掛在天邊,狗吠聲伴隨著尋常人家燒飯的香味,顯得格外的生趣。畢竟,塞爾維亞並不是一個很富有的國家,戰火在這塊土地上熄滅也不足二十年,百廢待興。城市裡少了幾分浮華,多了幾分原汁原味,這種情景才最能觸動旅行者的內心吧。

和歐洲的許多城市一樣,一條寧靜的河流將尼什分為老城和新城,城堡坐落在河畔的小山丘上俯瞰著老城裡的芸芸眾生。連線城堡和老城的橋頭,豎有一座紀念碑,中間鑲嵌著君士坦丁的銅製頭像,兩根扁柱上分別寫有“312”和“2012”,為的是紀念君士坦丁在312年的“米爾維亞橋戰役”中擊敗馬克森提,成為羅馬帝國西部的霸主。

河對岸的尼什城堡(Tvrđava/The Fortress)是巴爾幹半島儲存最完好的中世紀堡壘之一,其最初的建造年代早已無從考證,1723年當時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者在古羅馬城市遺址之上建造起這座堡壘。和平年代的1996年起,城堡成了尼什電影節的舉辦地。

城堡佔地約22公頃,城牆一週基本儲存完好,長約2.1公里,高8米,厚3米,可以看得出為了防禦多次增厚增高。現在的和平年代,城堡成了當地人消磨時光的公園,全天免費對外開放,更沒有貝爾格萊德那座城堡高高在上的威嚴感。

土耳其人建造的城堡內部就像是一個微型城市,走進正面的“要塞之門(Stambol Gate)”,內部尚存的都是後來不同時期的建築,如軍械庫、土耳其蒸汽浴室、土耳其郵局、巴利清真寺、廁所和監獄等,各種設施一應俱全。

一進來就能看到旁邊的這座“紀念柱”,從碑身上的字樣可以辨識出為的是紀念1877年俄土戰爭。

登上城牆,可以遠眺新城,還可以俯瞰城堡內的遺蹟。看得出因年久失修,多數建築早已只剩下框架或成廢墟。不由得感嘆由於多年的戰亂和經濟原因,塞爾維亞沒有能力再去修復和保護它們。

城牆下幾個灰色大圓頂的建築是曾經的土耳其蒸汽浴室。

一戰期間,城堡被保加利亞人佔領,成了關押塞爾維亞人的監獄。可以說,塞爾維亞人的血淚真的是滲透到了這裡的每一寸土地上啊!

從城牆上望下去,下面有一座藍頂圓亭挺顯眼,它是“北約空襲遇難者紀念碑”。走下去看,代表藍天的圓頂下,碑身上的銅牌密密麻麻的刻著人名和生卒日期。生者從1915到1978年,終年都是1999年。1999年5月7日,和貝爾格萊德一樣,尼什也遭到了北約的空襲,這些人都是在空襲中遇難的無辜平民。仔細看這個銘牌,有些排序並不是按照出生年份,對比姓名裡的字母就會發現,是把“一家人”安排在了一起。

逝者安息,生者堅強。

以城堡為核心城市向四周發散,古堡的西北部是長途汽車站,過南面的石橋就是市中心廣場。這不大的廣場倒有個霸氣的名字——“米蘭國王廣場(King Milan Square)”,為的就是紀念君士坦丁大帝的《米蘭敕令》。廣場中央矗立著“尼什解放紀念碑(Spomenik oslobodiocima Niša/The Monument To Liberators of Nis)”。1937年,為紀念尼什從土耳其統治下解放60週年,請克羅埃西亞薩格勒布著名的雕塑家Antun Augustincic設計製作,頂層的騎馬像就是之前提到的斯特凡·新基裡奇總督,也寓意著塞爾維亞人的頑強不屈。

底座由黑色大理石製成,四面浮雕描繪的都是戰鬥的場面,涵蓋了4個重要的歷史時期,分別是從土耳其統治下解放的1874和1877年,一戰初期佔領和解放城市的1915和1918年。

雖然看似悲情滿滿,尼什也有自己的“小確幸”。老城區步行街是這座城市最繁華熱鬧的街道,雖然經濟處於起步狀態,但也能見到世界知名的服裝品牌店。

穿過步行街,不遠處的舊建築群裡隱藏著尼什的“南鑼鼓巷”。這一帶老城區始建於18世紀上半葉,曾是昔日工匠們聚集的衚衕,建築物被重新設計後,依然用“修補匠衚衕(Tinkers Alley/Kazandžijsko sokače)”命名。兩百多年的時光,原來的鋪子早已不見了蹤影,街道兩旁餐廳、酒吧和咖啡館林立。悠閒自得的舒適氛圍成了這座城市裡最怡然自得的地方,露天的咖啡座裡坐滿了晒著太陽的俊男靚女,空氣間瀰漫著誘人的甜品香。

若是想感受人間煙火氣,最好的地方就是當地的市集。尼什市集就位於城堡的城牆下搭起的簡易大棚裡。一進門就看到掛著的一辮子大蒜,濃濃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出售的商品不僅僅有蔬菜瓜果、零食生鮮,日用百貨都一應俱全。只不過,崇尚慢生活的塞爾維亞人依然在使用傳統的桿秤。小販和購物者親切地寒暄,稱量商品,收錢找錢,市場內一片熱火朝天的忙碌。和平來之不易,值得珍惜。

=================

環球旅遊達人,旅行體驗師、自由撰稿人、嘉賓主持。已隻身旅行過五大洲近50個國家,200餘座城市。

本文參與#喚醒好春光#和#我眼中的春天#活動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湖南永順有個千年古鎮,不遜於鳳凰古城,被譽為“小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