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說起南昌市,四縣五區的城市格局及縱橫交叉的城市道路成為南昌市行政劃分和區域特色,而八一廣場、青山湖風景區等成為南昌標誌性景點,那南昌市城市建設又經過一個怎樣的發展歷程呢?近日,記者走訪省方誌館,並多方查閱資料了解到,南昌市建城始於漢初,近代城市建設興起則在1925年,而第一個建立在科學分析基礎上的城市總體規劃出現在1956年。1956年10月,《南昌市總體規劃草案》審批通過,初步確定了南昌市的發展方向和功能分割槽,並將八一廣場定為南昌市市中心。

1925年制訂《南昌市政計劃大綱》為南昌最早規劃檔案

據《南昌市城市建設志》記載,南昌建城,始於漢初,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穎陰侯灌嬰率兵進駐南昌,督建豫章郡城,將城址選在贛江東岸南北交通要道上。在唐代,南昌城開始有簡單的功能分割槽,而在民國初期,整個南昌城仍侷限於十四華里的古城牆之內。直到1925年,南昌市近代城市建設才開始興起。當年,南昌市政處成立,所屬工務科制訂了《南昌市政計劃大綱》,這是南昌城最早的規劃檔案。

據了解,該大綱對市政建設作了較全面的規劃,提出拆除城牆,填平壕溝,修築環城道路和縱橫交通幹道,修整河湖護岸,架設跨江橋樑,開闢公園,興建公共設施,營造電燈廠和自來水廠等意見。1928年,拆除了城牆,至1936年,先後開闢了環城路、沿江路、中山路、德勝路(現勝利路)等縱橫幹道。並勘定了新市區範圍,繪製了行政、教育、工業、商業區劃圖。1937年,跨江橋樑建成通車。1946年南昌市政府工務局針對城市被日軍破壞嚴重的現象,擬編了《南昌市五年建設計劃草案》,提出修復市政設施、改建道路橋樑、動遷鐵路、營造車站碼頭、增闢公園等;並繪製了全市事業分割槽、交通系統、下水管道流向等十張圖。由於國民黨政府忙於內戰,造成財力緊張,所作計劃大部分未付諸實施。

建國後,省、市人民政府對南昌市的建設與發展十分重視。在時任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席邵式平的倡導下,制定了《南昌市建設方案》及南昌新市區規劃圖、事業分割槽圖,計劃開闢八一大道、第四交通路(現北京西路)和站前路。1951年5月,建立南昌市測量隊。1952年,縱貫市區南北的八一大道建成,為南昌市向東南擴充套件開闢了通路。1953年1月,成立南昌市城市建設委員會辦公室,為城市規劃專職機構。

1956年南昌市功能分割槽初步確定

據《南昌市城市建設志》、《南昌市志》記載,1953年開始,為執行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南昌市市政建設納入了建設軌道。為適應工業建設的需要和便於城市建設工作的管理,1953年初,南昌市城市建設委員會辦公室著手編制城市總體規劃,首先對全市進行了資料收集、研究和分析,年底編制了《南昌市城市建設調查資料暨初步規劃(初稿)提要》,提出了南昌市城市建設發展的方針,初步確定了南昌市的發展方向和功能分割槽。

隨後,在此基礎上繼續收集資料,並得到國家建築工程部和蘇聯專家的指導,於1956年9月編制了《南昌市總體規劃草案》(以下簡稱《草案》),繪製了南昌市規劃總平面圖,市內交通運輸系統示意圖,市中心規劃示意圖,幹道和廣場系統圖,防洪、排澇設施及河湖、綠化系統圖等。

據了解,這個《草案》是南昌市第一個建立在科學分析基礎上的城市總體規劃。規劃期限近期至1962年,遠期到1967年。經中共南昌市委員會、南昌市人民委員會審議通過後,於1956年10月報經中共江西省委員會、江西省人民委員會批准。

八一廣場被定為南昌市中心

據《南昌市城市建設志》記載,根據城市發展的方向和規模,《草案》確定八一廣場(人民廣場)為南昌市的市中心。廣場四周建有百貨大樓、工人文化宮、郵電大樓、觀禮臺等大型建築。

檔案資料記載,八一廣場位於八一大道中段東側,佔地9.3公頃。解放前,這裡為一片坑窪沼澤地,1952年始闢為廣場,作為大型集會的場所。1956年11月清浚西湖,以湖泥填整廣場。1958年命名為人民廣場,建有花壇,並在廣場西邊建1座主席臺。

《草案》確定八一廣場為市中心後,1968年7月,江西省革命委員會集中南昌地區9個設計單位和江西工學院的部分技術人員,動員全市數十萬勞動力,僅用3個月時間,對廣場進行了重新規劃、改建和部分新建。改建後的廣場呈中軸線南北向、左右對稱佈局,中間為20米寬的紅色大道,西邊是寬闊的八一大道,東側為展覽路,第四交通路橫亙廣場,整個廣場的道路為“田”字形。道路把廣場分隔為大小不一的四塊,總面積3.07公頃,中間鋪有草坪。在中軸線北端,新建了主席臺,南端闢有1.2公頃的綠化區。在廣場西側主席臺原址興建了高41米、建築面積2.1萬平方米的“毛澤東思想萬歲館”(現江西省展覽館)。

1977年8月1日,正值南昌八一起義50週年之際,在廣場南端原綠化區動工建設“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於1979年1月8日落成。

奠定南昌市城區基本骨架

據《南昌市志》記載,《草案》確立了“全面規劃,分期建設,由內向外,填空補實”和“大集中、小分散”的城市建設方針,規劃南昌市主要圍繞舊城區向東和東南方向拓展,並擴大牛行、雙港等西北地區。

據了解,在總體規劃編制過程中和完成以後的較長時間內,指導了南昌市的城市建設,除城北工業區(今青山路工業區)當時已初具規模外,按規劃陸續興建了城東工業區(今上海路工業區)、城南工業區(今青雲譜工業區);牛行工業區也佈置了若干點式企業,但未形成完整的配套工業區。市政建設方面,改建八一大橋為鋼筋水泥橋,架設鐵路、公路兩用橋——贛江大橋;鋪設了八一大道、第四交通路、站前路、沿江路等瀝青混凝土道路,拓修了南蓮路(井岡山大道);興建了孺子路下水道,解決了城南的排水問題;開闢了人民公園和體育場;初步形成了新的市中心——人民廣場。這奠定了南昌市城區的基本骨架。據《南昌市志》、《南昌市城市建設志》記載,文化大革命期間,規劃工作中斷。大量資料散失,城市中亂拆、亂建、亂佔的現象嚴重,造成城市建築各自為政,工業佈局混亂,市政設施失養、失修,舊區擁擠,新區生活配套設施不齊,交通住房緊張,供水供電不足,排水不暢,環境汙染日趨嚴重。

1978年2月,遵照國務院關於全國各城市都要認真編制和修訂城市總體規劃的指示,南昌市城市規劃管理處組織人員收集資料,著手編制城市總體規劃。至1984年編成《南昌市城市總體規劃(1981~2000)》以及編制人口、用地、道路、對外交通、園林綠化、歷史文化保護、環境保護、防洪、排水、供水、供電、公共交通、郵電、廣播電視、公共建築、煤氣等18個專業規劃,將南昌劃分為三個規劃圈。1985年6月22日,國務院正式批准了《南昌市城市總體規劃(1981~2000)》,並作了批覆,讓其具有法律效力,為南昌市今後的城市規劃建設及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解放初期,省、市各界舉行的各種集會、慶典等重大政治活動,均在江西革命烈士紀念堂前的大馬路上進行,大會主席臺和觀禮臺設在紀念堂的門樓上和樓的兩側。(圖/汪偉光、趙國蘭)

1959年10月1日,在慶祝新中國成立10週年的大會上,江西拖拉機廠生產的首批50輛“八一”牌萬能拖拉機行駛在人民廣場主席臺前,接受省、市領導的檢閱。(資料圖)

1965年10月1日,江西省、南昌市的各界群眾在南昌人民廣場慶祝新中國成立16週年。(圖/汪偉光、趙國蘭)

1973年冬,省、市歡送首批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大會在南昌人民廣場舉行。

許多知青家長到會場送別自己去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親人。(圖/汪偉光、趙國蘭)

1977年8月1日,省、市政府決定,在省博物館前興建“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同時,廣場進行大整修,人民廣場正式改名為“八一廣場”。圖為建設中的“八一起義紀念塔”。(圖/汪偉光、趙國蘭)

文革結束後,在八一紀念碑下晒太陽的老人。(劉兆江攝)

經歷了六七十年代的喧囂,八十年代的廣場顯得格外的寧靜。

許多南昌人對八一廣場的印象,停留在夏天,因為有太多美好:納涼、逛夜市、嗦螺絲、放風箏……(熊世柱攝)

八十年代初,中國開始了令人矚目的改革開放,為振興江西經濟,廣場有了新的用途——展覽會、展銷會、訂貨會、交易會……圖為1988年上半年全國百貨商品交流會在江西省展覽館舉辦。(歐陽萍攝)

八一廣場上的西裝、蛤蟆鏡、紅色電話。(歐陽萍攝)

2000年12月31日,八一廣場留給人們上世紀結束時的最後瞬間。(攝於2000年12月31日上午10時31分)(圖/汪偉光、趙國蘭)

2017年,正值八一南昌起義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週年。為進一步弘揚八一精神,傳承英雄基因,八一廣場又一次進行了提升改造。煥然一新的八一廣場,集標誌性、休閒性、開放性為一體,不僅是南昌市的城市新地標,更是英雄城的‘城市客廳’和‘文化之魂’。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石家莊西三環有個野趣滿滿的溼地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