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古樹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人文歷史的見證者,是詮釋地球氣候變化的資訊庫,是大自然和人類文明活動的結晶,是活著的文物,它不僅起著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也是重要的旅遊資源,一旦損失,將無法挽回。

天水是中國古樹較多的城市,現有古樹名木約550株左右,現存千年以上的古樹達230多株,數量上僅次於江蘇揚州,位列全國第二。說起天水的古樹,最珍稀和有價值的算是南郭寺的“春秋古柏”,它有2500多年的歷史,被中國古樹研究界譽為“中國古樹的活化石”。

南郭寺,又名妙勝院,位於天水市城南約二公里的慧音山坳,始建於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時期,因地處城郭之南而得名。南郭寺歷史悠久,風景優美,古樹參天,蒼松翠柏蔥蘢成蔭,殿宇禪院錯落有致,既有漢柏唐槐的傳說,更有詩仙詩聖的遊覽題詠。清乾隆十五年曾被敕賜為“護國禪林院”,是享譽隴右的一座千年古剎。

大凡遊覽過天水南郭寺的遊客,對景區印象最深的莫過於院內那些鬱郁蒼蒼、挺拔俊秀,充滿生機活力的古木奇樹。在這個山上,既有生長了2500年的古柏,也有生長了1300多年的唐槐。既有300多年生長史且在黃河流域十分罕見的衛矛,還有樹齡達300餘年、樹冠及胸徑居全國第一的龍爪槐。這些多姿多型的稀有樹種,見證了這座古城千年來的風雨歷程。

在南郭寺西院大雄寶殿庭院內,有一青磚砌成的長方形花牆,圍護著一株形態龍鍾的古柏,樹身分三枝,分別向南北橫逸斜伸,這便是南郭寺最有名的一景——“南山古柏”。它與“麥積煙雨”、“仙人送燈”、“玉泉仙洞”、“諸葛軍壘”、“石門夜月”等景觀互相映襯,構成了如詩如畫的“秦川八景”,為世人稱道。

南郭寺“南山古柏”,學名“側柏”,屬常綠喬木。早在唐代時,詩聖杜甫流寓古秦州在《山頭南郭寺》的詩中對其就有所描寫,並題詠它為“老樹”。詩仙李白五言無名律詩最後兩句“老僧三五眾,古柏幾千年”中也將它稱為“古柏”。

究竟它古老到什麼年代呢?1987年秋,北京園林科學研究所古樹研究專家專程來天水考察此柏,通過C14測定古柏樹齡在2300年—2500年間,它的初植年代與孔子生年差不多,所以又可以稱它為“春秋柏”。據了解,在全國範圍內,除了陝西黃陵的手植柏,相傳是軒轅黃帝當年親手所栽,屬中國有記載最早的柏樹外。“春秋古柏”算是當之無愧的“稀世珍寶”,這棵全國罕見的“文物樹”不僅是天水歷史名城的象徵,也是天水古老文化的象徵,更是天水滄桑歷史的象徵。

2010年6月21日,在南郭寺景區舉行的地球村1號風水樹漢字生態文化景點授牌頒證暨植樹風俗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啟動儀式上,中國教科文出版社國際環保研究會副會長張鑫元女士、地球村環保志願者瑞典聯絡官伊莎女士代表國際環保研究會地球村環保者聯盟、世界華人研究中心風水樹研究所、中國教科文出版社地球樹下網等組織,向南郭寺景區授予了“春秋古柏世界生態文化雙遺產景點”證書。至此,“春秋古柏”也將成為全球首株獲此殊榮的古樹。

南山古柏歷經滄桑,不倒不枯,風韻猶存的原因是什麼呢?除了天水特有的水土養育之外,主要來自人工的保護。據當地志書記載:第一次是在清順治15年(公元1658年),當時向北斜伸的一枝已有傾倒之勢,人們立碑樹下,既支撐樹身,又記事傳之後事,可謂一舉兩得。經過300多年,樹圍擴長出20多釐米,把石碑包進樹身,樹和石連為一體,不僅是古柏的一個景觀,又是歷史的見證。

第二次加固保護是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期,由當地政府撥款修砌磚柱,頂在枝幹著力的部位,雖然簡陋,但也體現了當時國家在經濟恢復的困難時期對文物的重視;第三次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用角鋼焊接支架來支撐樹身,並用磚石加固了樹根四周原有的破舊圍護花牆,南北兩枝的保護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由石到磚再到鋼架,三種不同的物質,代表了三個不同時代的風格和精神,正好體現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在這棵古柏北側枝下還長著一顆槐樹,和古柏相比顯得太年輕了,但也有300年樹齡了。按照槐樹現在所處的位置,後人猜想當年的種植者也不是有意讓槐樹去作為古柏的支撐物,而是給它留下向西發展的方向和空間。但槐樹顯然沒有按照植物的生長規律生長,卻屈居於古柏樹枝之下。

令人驚奇的是,這棵居於古柏枝下的槐樹,分叉環抱,枝幹有力地支撐在古柏最需要扶助的位置。有人這樣說,就如同一位體態孱弱的老人,當他行走在最困難的路段時,突然得到了強有力的提攜。

據介紹,當年曾有一位來自北京的領導聽到此事後驚歎不已,說這棵樹具有雷鋒精神。現在當地人在看到這棵與古柏枝葉相連的槐樹時,還戲稱之為“雷鋒樹”。

天水人在說起“南山古柏”時,還常常會說起一個遙遠的民間傳奇故事:據說當年唐太宗李世民率軍西征,打了勝仗後駐軍天水。看見這裡景色優美,環境宜人,又是漢時飛將軍李廣的故鄉,李世民決定給將士們放假休整。那個時候,南郭寺內古柏參天,香火旺盛。李世民手下的兩員大將尉遲恭和秦瓊上山後,把戰馬分別拴在古柏兩個枝杈後去觀賞風景。

誰料想,良將胯下久經沙場的戰馬,性情剛烈,因無人看管,使起野性來,一個向南,一個往北,分頭跳將起來,拉倒大樹後扯斷韁繩,一直沿著天水舊城跑了幾十公里。當戰馬跑下山的時候,口渴難耐,就用前蹄猛叩地面,不一會兒,戰馬所過之處,遍地湧出嘩嘩的泉水。

從此,人們就把這裡稱為“馬跑泉”,這個名稱也一直沿用至今。而現在人們看到的古柏兩側伸展傾軋的分枝,據說就是當年被戰馬所拉倒後又長出來的。

當人們登上南郭寺山門前的平臺,首先看到的是兩棵參天的槐樹。這兩棵樹距今有1300多年的生長史了,當地人一直稱之為“唐槐”。由於這兩棵“槐樹”對稱地生長在山門兩側,樹形相似,並且都長得枝繁葉茂,濃密如蓋,如同兩位鎮守山門的大將軍,給古老的山寺平添了幾分莊重和威嚴,於是當地人又叫它“將軍槐”。

在南郭寺大雄寶殿庭院的西北角,長著一株“龍爪槐”。樹身高十多米,也有300多年的樹齡,如此巨大的龍爪槐,樹齡和氣勢在國內也屬罕見。據了解,龍爪槐是槐樹的一個變種植物,特點是樹身不高,樹冠呈傘形,自然彎曲下垂,它遍佈全國各地。這株龍爪槐卻與眾不同:它軀幹高大,枝幹在盤曲中飄逸而上,長成巨龍形狀,並且一年四季呈現不同景觀。

每當盛夏及初秋季節,樹葉茂密,遮蔽枝幹,遊人看到的是巨龍的一鱗半爪,而且時隱時現,搖曳不定,如同龍在霧中游動,當地人稱之為“龍遊雲中”到了冬天,黃葉落盡,枝幹裸露在外,則像一群蒼龍盤曲纏繞,我們稱它“群龍聚舞”;落雪之後,平日盤來繞去的蒼龍披上銀裝,互相依偎,瑟縮成團,變成了無數“銀蛇”。尤其是南側的一枝,你若細細觀察,就會發現,上部有橢圓形彎曲樹幹,長有下垂細枝,猶如鹿銜草若驚之狀,人們又稱它“鹿銜草”。

在大雄寶殿庭院的西北角,還長著一株斜臥在屋脊上的衛矛,又叫“鬼箭羽”。據當地傳說,這是一位高僧特意從南方用瓶子裝著樹苗帶入天水的,是專門種在寺內護衛南山古柏的神樹。衛矛屬落葉灌木,葉子橢圓形,下垂成串,秋葉紫紅,初夏開花,花帶黃色,果實紫色。衛矛在長江流域屬小灌木,普通常見,而在黃河流域尤其是大西北十分罕見,但在南郭寺卻長成高大喬木,在國內也是小有名氣。

天下奇木古樹多不勝數,大都生長在荒山野嶺,天生地長,無人驚擾,任憑風摧雷劈而自生自滅。千年古樹則實不多見,偶有幸存者也是枯杆斷枝苟延殘喘,可天水古樹卻遍佈古城街巷,古人栽植,後輩養護,歷經千百代而不懈,使古城與古樹共生,古樹與古城相伴。古城有多古老,古樹就是最好的見證;古城有多厚重,古樹就是最有力的象徵。

古樹是活著的歷史,歲月的煙嵐潛隱在年輪的紋路里,接通著遠古和將來。天水的古樹觸手可及,當一株幽靜的古樹親切地隱蔽出一片夏日陰涼時,那份溢自心靈深處的感恩與感動,瞬間會被一枚古樹的葉子輕輕托起。如果將歷史比擬為一部厚重的大書,那麼抒寫和見證天水歷史的,就是以其均衡的高樹齡特徵,遍及城鄉的一株株參天古樹。

當南郭“老樹”的枝葉葳蕤成為隴右地區古樹遺存的代表性文物時,天水古樹以其2500的春秋年輪,參天矗立,成為渭河中上游地區文明成就的一個標誌性文化符號,在漫長的歲月生長和延伸中,為天水這座古老的城市,注入了靈氣,帶來了生機活力。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去非洲旅遊,一定不要可憐路邊小孩,他們並非你想的那樣天真無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