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別稱思茅,是雲南省地級市,位於雲南省西南部,轄1區9縣,2007年1月21日,思茅市更名普洱市。普洱市位於雲南省西南部,東臨紅河、玉溪,南接西雙版納,西北連臨滄,北靠大理、楚雄。普洱市總面積4萬多平方公里,是雲南省面積最大的市。境內群山起伏,全區山地面積佔98.3%。由於地處北迴歸線附近,受地形、海拔影響,垂直氣候特點明顯,普洱市海拔在317-3370米之間,氣候特徵普洱由於受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影響,這裡大部分地區常年無霜,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享有“綠海明珠”、“天然氧吧”之美譽。普洱市年均氣溫15℃—20.3℃,年無霜期在315天以上,年降雨量1100—2780毫米,負氧離子含量在七級以上。有近8萬畝野生古茶樹群落,有鎮沅縣千家寨2700年和2500年的兩棵野生茶王樹,普洱縣困鹿山和板山還有兩棵樹齡過千年的野生古茶樹,景谷縣正興有一顆千餘年的野生古茶樹,瀾滄縣邦威還有一棵過渡性千年古茶樹,景邁、芒景村有享譽世界的千餘年栽培型萬畝古茶園,從古樹茶栽培面積和老茶樹數量來看,普洱市遠超西雙版納。
普洱茶區的茶以景邁山為代表,味道偏苦澀,香味突顯,山野之氣較強烈。勐海縣,位於雲南省西南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西部,東接景洪市,東北接思茅市,西北與瀾滄縣毗鄰,西和南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146.6公里。東西橫距77公里,南北縱距115公里,總面積5511平方公里,其中山區面積佔93.45%,壩區面積佔6.55%,最高海拔2429米,最低海拔535米。勐海縣是聞名中外的“普洱茶” 的故鄉和中中國產茶最早之地,有著1700年前的野生“茶樹王”以及星羅棋佈的古茶樹群。勐海茶區的茶茶質厚重,湯質較飽滿,除了部分小葉種外,苦澀明顯;古樹茶氣明顯,山韻突出。
這是和瀾滄江下游的氣候和自然環境密不可分的,勐海茶區在普洱茶區中溫度較低,光照較強,這導致茶中茶多酚和兒茶素的含量較高,苦澀感較明顯,班章的霸氣,老曼峨的苦,都和這有直接關係。值得一提的是,勐海是熟茶發酵技術最好、發酵裝置最完善的地方,也可以說,勐海是熟普的發祥地。勐臘縣,是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下轄縣之一,縣境位於西雙版納自治州東南部,總面積7056平方千米。勐臘縣境東、南被寮國半包,西南隅與緬甸隔瀾滄江相望,西北緊靠自治州首府景洪市,北面則與普洱市的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相鄰。“勐臘”系傣語音譯,“勐”意為“地方、國家”,“臘”意為“茶”,“勐臘”即“茶之地”或“茶之國”。勐臘全縣囊括古六大茶山,清朝時期的貢茶園。勐臘縣位於雲南省最南端,隸屬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轄區國土面積6860.84平方公里,山地佔95.63%,山間盆地(壩子)佔4.37%。東、南部與寮國山水相連,西與緬甸隔瀾滄江相望,北與江城縣毗鄰,有著獨特的區位優勢。勐臘地區古茶園眾多,茶葉品質普遍較好,特點是湯色金黃,苦澀較輕、香氣較好,湯中帶甜,湯質較滑厚、回甘較好、陳化較快。臨滄,雲南省地級市,地處雲南省西南部,東鄰普洱市,北連大理州,西接保山市,西南與緬甸交界,地處瀾滄江與怒江之間,因瀕臨瀾滄江而得名。臨滄地處橫斷山系怒山山脈南延部分,屬滇西縱谷區,亞熱帶低緯高原山地季風氣候,水資源豐富,居於世界茶樹和茶文化起源中心,是普洱茶原產地和滇紅茶、大葉種蒸青綠茶的誕生地、中國最大的紅茶生產基地和普洱茶原料基地。臨滄是佤族文化發祥地之一,居住著23個民族,先後榮獲中國十佳綠色城市、中國恆春之都、中國最佳適宜居住城市等榮譽稱號。全市可劃分為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六個氣候帶。年平均氣溫為17.3℃,無霜期317~357天,年均降雨量920~1750毫米,年均日照1894.1~2261.6小時。具有光熱資源充足、四季差異不明顯、夏無酷暑、冬無嚴寒、乾溼季分明、降水充沛。臨滄茶因立體氣候顯著,茶山的不同,每種茶的特點也不一樣,其中臨滄勐庫大葉種的普洱茶最為出名。臨滄茶喝起來會有一點澀口,但是澀口程度變化不大,茶湯醇厚度更好,回甘生津也來的比較直接,在香氣強度、苦澀度、耐泡度等方面,勐庫大葉種茶樹為臨滄獨有,代表名產區是冰島、昔歸。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