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簡陽聖德寺白塔,位於成都簡陽市城區城南一公里處,巍峨雄峙。該佛塔建於南宋時期,至今已歷經滄桑800多年。它曾以“一塔凌雲”之美譽而名列“簡州八景”之首。

聖德寺白塔屬磚石仿木結構、四周攢尖頂、十三級密簷式佛塔。塔基為方形須彌座式,邊長11.2米,高5米,飾有簡單樸素的圖案。塔身平面呈方形,共十三層,為仿樓閣式造型。塔身內部共四層,第四層樓頂對應塔外第九層,外部簷層與內部樓層不一致,密簷式特徵明顯。

唐建聖德寺,宋在寺中建塔。而今寺無存,塔猶在。據《簡陽縣誌·輿地篇·名勝》記載,聖德寺建於唐僖宗乾符年間(公元874— 879),進山門有三重大殿:天王殿、佛殿、千手觀音殿,當初並沒建塔。南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夏天,簡州教諭張方率僧人惠祖開始募捐建塔,落成於嘉泰四年甲子(1204年)秋。建成的塔位於聖德寺中軸線上,坐西向東,方形平面,通高37.9米,塔基佔地125.5平方米,初名“聖因塔”。明世宗嘉靖戊戌(1538)仲秋,郡人何本貴等捐資倡眾維修,至癸卯(1543年)季秋竣工。維修中添置了八隻鐵風鈴,與原有的八隻銅鈴相間懸掛,並在塔頂加置了重三十餘斤的錫塔剎,塔身也塗成了灰白色。“白塔”之名由此得來。

從建築藝術上看,聖德寺白塔獨具特色。外部建築特色:它的建築年代比聖德寺雖然晚了三百年,但其方形平面及其居於寺院中軸線上的佈局特點在宋代已較為少見,明顯具有唐代遺風;高達五米的塔基,也屬國內罕見,顯示出唐代以前至宋代塔基由低矮到雄偉的發展演變軌跡;塔身雖為密簷式,但造形仍仿樓閣式;第三級四面精巧秀麗的八座抱廈(抱廈:房屋前加出來的門廊,也指後面毗連的小屋,是一種附屬建築。目前國內只有兩座塔有抱廈,一座是寧夏銀川的海寶塔,其抱廈是建在塔下的門廊,相當於入口的門廳。而聖德寺白塔的抱廈造型卻是用以代替柱頭承託樑枋和塔簷,這在國內是唯一的。)和第七級的兩座舍利塔造型,國內僅見。內部結構特點:塔內共四層,塔身剖面為雙層結構,裡層為塔心室,外層為厚壁,中間夾以迴廊,石質樓梯置於迴廊中,梯級安排為“壁內折上結構”。各層均有形制多樣、大小不一的壁龕、斗拱、藻井等,疊澀拱頂錯落有致。塔內部巧妙而富於變化的建築結構及細部處理,具有典型的宋代風格。聖德寺白塔內迴廊兩壁及券頂至今尚存百餘幅宋人佛像壁畫,主要內容為千佛圖和佛國勝景。

從繪畫藝術上看,以傳統線描為主,“輪廓多用墨線勾勒,間或用墨、紅雙重輪廓線”,同時使用細而圓潤的鐵線描表現人物的肉體輪廓、挺拔有力的折蘆描表現衣紋褶等多種線描技巧。施以紅為主,配以淺紅、綠、藍、黑、黃,主要運用傳統的凹凸暈染法技藝,對人物面部、肢體及雲氣加以渲染,增強了畫面的立體效果。無論線描勾勒,還是敷色暈染,均帶有唐代遺風,在繪畫藝術方面,給後世留下了珍貴的遺產。

關於聖德寺白塔的功用,說法很多。一說是“舍利塔”,有人根據塔第五層東面楷書“釋迦舍利”匾額,推斷白塔是安葬高僧衣缽或遺骸的,至於是什麼人的,由於地宮從未挖掘過,無從考證。另一種說法是“鎮瀾塔”,據說宋代的沱江河並非是現在的位置,那時的沱江河岸離現在的位置已約二里之遙,當時白塔就建在沱江西岸水濱,是用以 “鎮壓波瀾”,防止洪水危禍人間的,故白塔又有“回瀾塔”之說法。

另外,聖德寺白塔 過去被堪輿家稱為“文筆”。在中國文化傳統傳說中,奎星主管著人間生員的考試情形。只有經他手中的硃砂筆圈點之人,才有可能考中科舉。清簡州舉人毛於逵詩:“奎星擲筆下人寰,豎在城南雁水間。上出雲宵生五色,隔江遙點印鰲山。”清簡州知府濮瑗詩:“石幢鐵座已成塵,一塔猶留古剎春。人說平原憑點綴,我於特立想精神。空中擲筆書雲錦,天外昂頭捧日輪。每為登臨徵造詣,置身絕頂始完人。”這些詩句,無疑都是將白塔比擬成主管人間“文運”的奎星擲下的那枝筆,由於它的修建方才使得一州“文運”昌盛,出了幾許狀元和無數勤奮學習的生員。《圖書整合》贊聖德寺白塔雲:“州之文筆,直入雲霄”。

1983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的佛塔》一書,全面介紹了中國曆朝歷代建造的近百座著名佛塔,四川僅兩座,簡陽聖德寺白塔名列其中。2006年6 月,聖德寺塔被列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看櫻花?來這個地方就夠了,這裡的櫻花不輸任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