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河西區八大里位於大沽南路、解放南路、黑牛城道、尖山路合圍區域,主要包括:紅升裡、紅霞裡、金星裡、紅星裡、紅光裡、曙光裡、光明裡、紅山裡,統稱八大里。
下圖1:八大里示意圖
上世紀50年代,天津曾是河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因此八大里的很多建築是為當時的河北省機關服務的(包括現在的二附屬和天津大禮堂,都是那個時期為河北省委省政府服務的)。這片很多都是所謂中式風格的房子,雖然50多年了,儘管也有一些破舊,但從規劃角度看有很多值得稱道的地方,如道路、尺度、體量以及房屋的材質、工藝、綠化等。2007年經過一番環境改造,八大里的外部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
下圖2:樓間的小綠地
像紅光裡這類居住型的50年代建築在天津是絕無僅有的,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是研究建築歷史發展過程的一個重要標本(有朋友說,洛陽有一棟和這個一模一樣的樓),而且房屋品質優良,完全可以整修後當作辦公之用。
下圖3:紅光裡
河西區八大里的房子應該分分類。有些房子品質十分好,室內挑高很高,街道的尺度和樓間距也特別好,而且還有獨門獨戶的,加之合適的綠化。如果能夠把這些很好的房子留下,絕對比現在的小區強。當然,還有一批房子在品質不高,地震受損的,確實應該拆除。所以,要區分良莠,不能一概而論。
下圖4:乾淨整潔的街道
優秀的規劃佈局、恰當的空間比例、縱橫的道路密度、合理的綠地分佈加之品質過硬的材料,精妙的建築工藝,還有50年代特有的建築風格,這些都可以作為樣板了!甚至有些“裡”都可以成片申請保護!整修改造後完全超過現在的小區!可惜...
下圖5:初春的Sunny下,顯得格外靜謐。
河西區八大里的樓房很整齊、道路也很整潔,只不過很多房子住的太雜,一個單元住了幾家,這樣的條件再好的房子都住得不舒服!改善居住條件,是需要智慧的,而不是簡單顢捍地拆除重建。
下圖6:一直不明白這是什麼東西。
不反對以拆遷來改善百姓生活,但要看如何拆遷了。西於莊的部份地區確實應該拆除而改善生活條件,而像大紅橋應該認真保留。同樣,河西八大里的很多樓時代特徵明顯,建築品質高,小區規劃合理,部分建築應該適當保留。
下圖7:紅星裡的這棟樓,我特別喜歡。
河西八大里的南面四里,說實在的,與北面四個裡相比,房子品質就太差了,如果說北面四個裡可以保留一些,而南面四個裡確實沒有保留的必要。但讓我驚詫的是樹木!幾十年的成長,形成了樹木多、密、高的情形。照片難以反映全貌,只有設身處地去看!希望八大里的改造能夠多留一些樹!
下圖8:八大里的樹
拆除房屋需要認真的評審,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孩子和洗澡水也一起潑出去。對於八大里,有些房子在特殊的歷史年代裡,為了節省材料,滿足更多人的居住,捨棄了豪華性,追求實用性。
下圖9:50年代河北省委省政府的人多居住於此。
最後,讓我們看看單煒煒從天津日報大樓拍攝的八大里拆除前後的對比,如果您有八大里的回憶和照片,不妨分享一下。
下圖10:2012年5月1日和2013年6月3日的對比。
精選留言@蘿蔔特.大大:這裡留下太多童年記憶!難忘姥姥家房後的小院兒,院子裡的無花果,枸杞,還有自家為了冬儲大白菜而挖的小地窖……童年的我只要翻過一扇側窗就能進入院子,那裡就是我的童話王國和外面的大世界。
@Qicaixiangyun:好熟悉的地方呀!再也看不到了,只有記憶中的回憶啦。
@CC:對那裡的記憶彷彿都帶著麥芽糖的甜 那裡有長輩的溫暖和寵愛 自己、哥哥姐姐們和小夥伴兒的童年/瓢蟲 那年過年下的❄️大雪❄️。。。⛄️。。。雪仗。。。還有某人被某人從陽臺扣下去的那一大盆雪
@海闊天空:84年到88年我住在紅霞裡56號。都是童年的回憶......
@皮卡丘:快拆了吧都是爛尾樓沒什麼保留的價值冬天冷夏天熱典型的中式建築!!!
@大白:天津最後一片稱得上綠樹成蔭的居民區。現在任何高檔小區都無法予以比擬。
@小林桑:希望樹木都能留下!
@Also Sprah Zarathustra:小編,有個細節應該說明,有些房子外牆有加固框,那時76年地震後修復加固的,本地叫圈粱,房間內部靠牆邊每間屋子都加了一根鋼筋,大家都當晾衣杆了。地震後好多房子險像驚心
@歲月如歌:說實話,之前對於八大里了解不是很多,看了文中所拍攝的老照片,真是發自內心感覺到了一種歷史之美,建築之美,美的滄桑而優雅!這些老房子就這樣被無選擇的拆除實在太痛心了,如果以文化創意的方式保護開發,將可觸控的歷史留在了人們的心中,豈不更好?或許只是坐而論道,但真心呼籲全社會關注歷史建築,保護歷史建築,留住我們的歷史,留住我們的記憶,留住我們的根!
@笑看風雲(曹):1982年,我參加了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為核實自己責任區內人戶分離居民的戶籍資訊,我曾兩次到紅光裡,對那裡的居住環境有了直觀的深刻印象。
@一木初臥 千夫難移:說不上早年間的建築也是五六十年代的產物 也隨這現代開發所倒在悠悠長河裡。
@張福有:河北區王串場28段是鐵三院的老宿舍,那裡的環境和八大里很相似。大約也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建築,在那裡住過幾年,有很多美好的回憶。
@小閒:開發商保留外殼 裡面重新裝修,像歐洲那樣。可惜這裡是天朝。
@風兒 ⛵️:那裡的房屋結構不適合人們居住條件的需求了。我家親戚在紅霞裡住,是筒子樓。光明裡的房子結構還好。住久了,形成了的環境人文景觀還是值得留念的。
@尹亮:丁字沽工人新村也是很有特點的,傳說是按蘇聯圖紙設計的,回頭去拍拍?
@enaka:還有紅光公園,從小在二師附小,最近的就是紅光公園了,假山,慢山的海棠花,山上的涼亭,山下的噴泉,還有七扭八歪的入口和石頭做成大象樣子的滑梯,滿滿的都是回憶啊!家就在八大里旁邊,現在天天看著八大里一點點的沒有了,心中感慨萬千啊!暴露年齡了…
@鐵道南:金星裡,我魂牽夢繞的地方,94號樓是我的出生地。
@Judy Wang:40年前我家曾經住在曙光裡47號,歲月如煙,往事如歌....很難再見到過去的老鄰居,不知是否能在這裡偶遇.....
@張嚴文:城市建設規劃還是得多學國外,歐洲國家除了二戰遭殃的一些建築,街道,保留下的絕大部分房子基本都幾十,上百年。這些建築雖然看起來比較舊,但還能正常滿足現在人的生活需求。再看看八大里這些房子還能滿足現代人生活需求嗎?如果規劃者不能想在前面,有超前的眼光看待城市,人文發展,那麼今天建造的新房再過三四十年,還會是今天八大里的結果。
@聞化:那是童年的回憶,我在60年代到90年代都在紅霞裡筒子樓里居住,想起童年的夥伴,發小什麼時候能相信聚。
@升騰:看了這些照片裡的大樹彷彿又回到了兒時的情景。男孩們暑假時都會找來廢舊單車內胎剪成小碎塊,與松香放在一個破鐵罐裡,架在磚頭臨時搭起的灶臺上熬黏子,這可是技術活啊 !之後拿上3、4節竹竿製作的杆子(有點像粗糙的魚竿),三五成群去粘老鶴(發音,學名蜻蜓)知了。粘老鶴是八大里男孩們比較重要的一種活動。
@一分鐘惹急她八百遍:紅光裡五號路過,樓下小亭子玩彈球,踢球門口的小夥伴歷歷在目轉眼20年。
-
1 #
-
2 #
這是最近拍的嗎?聽說不是早折了嗎?
-
3 #
50年代住樓房都是金領。。。樓房設計,間距,採光,周邊醫院,小學經典社群。。現在蘇聯還有很多這樣樓房
-
4 #
圖6是不是60年代末戰備時期挖的放空洞啊。
-
5 #
伴隨著我的童年,尖山小學路過,一直住光明裡!現在也在附近住!啥時候拆啊!給老百姓做點好事!
-
6 #
八大里規劃拆遷已經八年了,為什麼現在還沒有拆完,資源太浪費了,還有再等多少年。
-
7 #
看來是又搞到錢了,準備弄八大里了。
那些老樓是仿蘇聯制式的,原本是一門一戶的可後來實際是一門裡住了三四戶,那一批四層樓的建築結構和品質到現在都沒問題,如果還回到一門一戶再好好裝修一下應該是豪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