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2012年因為社群舉辦夏令營,我第一次來到了夢寐以求的北京,我和同學在攢動的人群中“走馬觀花”的參觀了故宮,驚歎於天子居所的厲害,然後又圍繞著故宮的城牆走了一遍,古香古色的建築,充滿著歷史厚重的韻味,那時的我對故宮知之甚少。

後來我又在附近的大街小巷瞎轉悠,看衚衕。了解一個城市最好的方法,除了參觀當地名勝古蹟外,更多的是體驗當地生活,鍋碗瓢盆下的生活總是滲透在各類特色的建築中。

相較於名勝古蹟,我更喜歡看古香古色的建築,我想“每一棟建築都有一個值得細說的故事,建築不僅僅是一堆磚塊或鋼架,因為每一棟建築無論大小,都承載著建造者的夢想”,即便大多時候我並未真正懂得建築背後的故事。我曾無數次後悔自己沒有好好學習歷史,畢業幾年也已將歷史知識還給了老師。

朋友送我一套《建築的故事》得以了卻我對建築背後故事了解的心願,迫不及待的翻開這套繪本,津津有味的閱讀。

《建築的故事》

《建築的故事》由英國建築學家、歷史學家帕特里克·狄龍(著)與斯蒂芬·比斯蒂(繪)共同完成,五個時期、十六座傳世建築背後的精彩故事,同時配以全綵寬幅等比例剖面圖,適合各個年齡段的人來閱讀。

作者帕特里克·狄龍在歷史和建築方面頗有建樹,他喜歡研究建築,曾為兒童創作過《英國的故事》,為成人創作過《最後的革命》,這本書評價極高。

享譽世界的剖面圖大師斯蒂芬·比斯蒂,熱愛歷史、建築與繪畫,據說他的每一幅畫都是手繪完成,他的作品深受喜愛,英國的《書單雜誌》評價斯蒂芬·比斯蒂:“用彩色鉛筆圖,為讀者提供了良好的比例感,完美再現建築的巨集偉壯觀。”

《建築的故事》在講述建築背後故事的同時,也在傳遞著不同的文化,值得我們每個人來閱讀。

建築的發展史:巨集偉視角下, 俯瞰建築3000年

建築師雷姆·庫哈斯曾說:“建築最有趣之處,它總是走向新世界,而不是返回舊世界。”

幾千年來,人類為了遮風避雨,保護家人不受到野獸傷害,保護財產開始了房屋建造,從洞穴、木屋、框架結構房屋、石屋、磚屋、土坯屋等等,不斷實驗、不斷總結,試圖建造出更加滿足需求的房子。

世界各地差異很大,於是也就出現了形態、材質與眾不同的房子。

“因紐特獵人用雪塊來建造房屋,他們稱之為冰屋;斐濟人用蘆葦編織牆壁;喀麥隆原住民用泥土和草建造起了形似蜂巢的房屋,他們為自己的家感到自豪,並把它裝飾的與眾不同--有人在泥牆上繪製圖案,有人將屋頂塗上塗上鮮豔的顏色,還有一些人則在屋樑上雕刻動物影象。”

從最開始的滿足居住需求到後來的居住舒適度不足,如:室內光線昏暗、室內給水系統不夠完善、保溫效能差等等,人們開始不斷的思考,不斷的改善用玻璃採光、通過煙囪在室內生火、供暖系統進行取暖...

建築的迭代升級帶來了全新的改觀:為了居住安全,制定了新的法律;遠渡重洋的商人帶來了修建房屋和樓梯的新方法,使得建築文化得以傳播;工業革命帶來了生產方式的大變革,建築所需可以批量生產了;發明家發現的玻璃新工藝,增加了玻璃的抗壓性和保暖性;電梯的發明增加了生活的便捷性,使得建築物的高度不再受侷限;電力的發明讓電梯動的同時,也讓夜晚城市中生活下的人煥發生機...建築從單一而變得多元化、溫暖、溫馨而又明亮。

建築不再只是住宅的代表,逐漸出現了商店、辦公樓、醫院等滿足生活所需的場所。

《建築的故事》中氣勢磅礴的巨集偉故事後也有微觀細節的陳述、建築結構的解讀,建築的變化、時代的變遷承載了一代代人的夢想與希望。

每一處建築裡有著不同的人、不同的功能、發生著不同的故事,這些建築帶給我們截然不同的感受,可以是喜悅、平靜、深思,亦或是恐懼。

五個時期,3000年的歷史長河,建築發展與人類史相伴相隨,見證著歷史變遷。

每一棟建築背後都有一個值得細說的故事

2018年開始《上新了·故宮》《國家寶藏》第二季節目陸續播出,人們對博物館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眾多人歷史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自此,對故宮博物館才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2018年,據統計故宮遊覽人次首次突破1700萬,穩坐“世界上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之位,基本實現“旺季不擠、淡季不淡”。

2019年“IP王”故宮又一次狠狠地收割了流量,它推出的“紫禁城裡過大年”火爆了整個春節。故宮進軍的彩妝業,紅極一時,故宮文創成為熱潮,被更多年輕人熟悉,甚至有粉絲這樣評價:“一入宮門深似海,從此錢包是路人。”

故宮以這種現代方式被更多的人熟悉,這座1406年開始建造的紫禁城(舊稱)講究“天人合一”,突出了政權合法性、皇權的至高性,它被稱為天子居所,硃紅色的牆壁象徵著福運,各色琉璃瓦件鋪滿在不同的建築屋頂,一部分塑造出龍鳳、獅子、海馬等立體動物形象的瓦件在起到裝飾作用的同時又象徵著吉祥和威嚴。

紫禁城--天子居所被“一條50米寬的護城河環繞著,城牆有房子那麼高,四角各有一座角樓”,“訪客進入午門之後,便來到一個巨大的前院,院內橫有一條水道,即金水河,蜿蜒著穿過紫禁城。五座橋橫跨金水河,取道其中一座橋便到了太和門,它通向宮廷之內”,“太和門之後,太和殿矗立在高高的漢白玉基座上。殿內的藻井正中雕有蟠臥的巨龍,巨龍口銜寶珠”“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能在紫禁城中找到縮影”。

《建築的故事》中十六座傳世建築背後故事各不相同,寶石紋裝點的“泰姬陵”只為與愛妻生死相隨、充滿奇蹟的“水晶宮”預示著新科技時代的到來、簡單、美觀、實用的“包豪斯學校”傳播者現代化建設理念...故事的背後作者這樣總結:

“國王們想要通過雄偉的宮殿向世人們炫耀他們的強大,所以建造了巨集偉的殿堂,在那裡向臣民們發號施令。宗教信徒們則希望做祈禱的地方能夠傳達出他們對神的尊崇。穆斯林用多彩的瓷磚;基督徒裝飾清真寺;印度教徒在石頭上雕刻出錯綜複雜的圖案;基督徒用高聳的柱子撐起教堂;而猶太人則在會堂裡放滿了蠟燭。”

在《建築的故事》中感受圖和字帶給我們的場所精神,了解人類的喜怒哀樂與悲歡離合。

有人這樣評價《建築的故事》:讀完《建築的故事》,我能夠以新的視角來審視拜占庭式、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建築。古希臘的美穿越時空,古典美的復活在於簡潔的理性之美而非雕欄畫柱。

我們的生活世界由無數不同的建築構成,讀懂建築、掌握建築也就是掌握我們的生活。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黃土高原上的奇景,留給懂得欣賞大自然之美的旅遊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