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雷州旅遊的人經常在參觀雷州博物館後,當地人會推薦當地的特色美食“白切狗”給他們,而後他們發出大大的疑問“剛剛看完雷州石狗,了解石狗文化,就去吃狗肉,這不很矛盾嗎?”
雷州石狗被譽為南方的兵馬俑,可名聲和北方的兵馬俑差多了,原因無他,因為雷州石狗數量太多,加上又和歷史上的大人物扯不上關係,知名度差遠了。
雷州石狗據調查顯示現存1.5萬到2.5萬頭之間,更重要的是,雷州石狗是由整一塊石頭雕刻而成,根本不怕風吹日晒,儲存條件極其簡單,有個地方坐就行了,沒有和其他的文物那樣嬌貴,觸碰不得,有氧氣就怕氧化。
以前人們沒有意識到石狗的重要性,隨隨便便把石狗放在村口看村,或者放在家門口看家,不管颱風還是暴雨降臨它巍然不動,不過久而久之身上披了一層青苔,這時候石狗看起來才有歷史的味道,時間的痕跡。石狗由於本身堅硬的特點,有時候人們下手可不輕,調皮搗蛋的小孩會把它抱起來,騎在它的身上。總的來說雷州石狗雖說是文物,卻沒有文物的命。
雷州博物館藏有大量的石狗,館內其他的文物可以忽略不計,雷州博物館正確來講應該叫做雷州石狗博物館。館內的石狗形態各異,大小不一,有的精雕細刻,有的粗放狂野,找不出兩頭一樣的石狗。
雷州石狗在雷州隨處可見,上香的時候也少不了它,雷州的百姓把石狗當成看家護院的守護神,可為什麼雷州當地卻有吃狗肉的習俗?
古時動物崇拜隨處可見,原始人部落更是把某個動物的形象作為圖騰,對之敬畏有加。與雷州人崇拜石狗卻吃狗肉相反的是印度,印度對牛非常崇拜,甚至愛屋及烏連牛尿都成了能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在國內網路上經常可以看到印度人“縱容”牛到了什麼程度,牛過馬路時,行人必須避讓,一頭牛可以讓一條街的交通癱瘓,印度人不吃牛肉,卻喝牛尿。雷州人和印度人對待守護神的態度天差地別,不僅外人地感到好奇,連土生土長的雷州人都說不清楚為什麼?
從雷州石狗的起源和演變來看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存在這種奇特的現象了。
雷州石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神話時期,《山海經·海內北經》記載“其東有犬封國”,郭璞雲:昔槃瓠殺戎王,高辛以美女妻之,不可以訓,乃浮之會稽東海中,得三百里地封之,生男為狗,生女為美人,是為狗封之國。記載了神狗在雷州創立一個國家,雷州族人是狗的後代,所以雷州人對狗的崇拜實際上是對祖先崇拜。現存的石狗也有唐代,在廣西左江流域及其支流明江的懸崖峭壁上遺存有79個地點178處關於狗的壁畫,由此可見狗的起源悠久。
古人可能欣賞或者懼怕狗某一種特徵,如外形高大凶猛,動作迅捷,力量雄健迅猛,為了就解決“困惑”或者敬畏這種情感,古人就雕刻石狗來祭拜,以此把這種心理行為轉換為實際行動。
那時的雷州族人並不吃狗肉,直到明清時期大量從福建等來的漢人進入雷州半島。外來的文化習俗和信仰與雷州族人崇狗文化碰撞和融合形成一種前所未有的文化。雷州族人在漢人的影響下崇狗的思想發生變化,崇狗文化進一步發展,越來越接近現在崇狗文化,才有了雷州白切狗一條街的現象。
古時漢人對狗肉的熱愛從秦漢時期全國普遍吃狗肉可見一般,西漢辭賦家枚乘《七發》寫道“肥狗之和,冒以山膚。”漢人認為狗肉有一定的藥用價值,特別是對生孩子非常有幫助,《本草綱目》記載,狗肉可以“安五臟,輕身益氣,宜補腎、胃,暖腰膝,壯氣力,補五勞七傷、血脈等”,雷州族人吸收了這種觀念,逐漸有了“啖狗肉求子”的傳說,最後把吃狗肉的習俗和求子生育信仰聯絡在一起,這樣一來崇拜狗的思想和吃狗肉不在相悖,吃狗肉習俗得以發展並且流傳至今。
雷州博物館館內有一石狗王,石狗王與館內其他石狗不同,它的底座高,脖子上戴紅花,後面刻著石狗王三個大字和“王此大邦克順克比”,“王此大邦克順克比”翻譯成現在的話就是“統領如此泱泱大國,萬民親附,百姓順從。”
比較有意思的是,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石狗王中間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像旅客去丹霞山,男性一定要拜會一下陽元石,因此去雷州博物館遊玩的男性遊客記得拜會一下石狗王。石狗王的特點也反映了雷州族人求子生育的願望,希望後代香火旺盛。但隨著時間流逝,雷州族人對狗崇拜感情不斷減弱,從害怕敬畏和崇拜到把石狗和求子生育捆綁在一起,也就是說石狗從一個高高在上的神靈,淪落到人類的口中肉,到現在,幾乎沒有人在供奉石狗,這不得不說石狗文化不斷地在消退,說不定最後只能在歷史中相見。
古人以及今人的飲食習慣非常有特點,“以形補形”是其中之一,吃豬腦子補腦子……,所以想要求子生育自然要吃……,人們為了更加形象表達這種情感,於是有了石狗王的形象特點。
雷州是石狗的故鄉,卻存在白切狗一條街奇特現象,可以歸納為雷州人已久不是古時的雷州族人,現在的雷州人是和外來的漢人融合而來,吃狗肉並沒有什麼顧忌,也不存在什麼心理問題。第二,雷州人崇狗思想不斷減弱,石狗文化得不到重視與保護。